「從行動開始」才能最有效地改變自己

“從行動開始”才能最有效地改變自己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全文 2920 字 | 建議閱讀 6 分鐘

文 | mickjoust

為什麼人們不能依循自己的內心想法來管理自己呢?

答案很簡單,管理自己需要的是實際行動,而想法只是一個開端而已。每天人們頭腦裡的想法實在是太多了,要是東做一個西做一個,那不要說管理自己,可能還沒開始一天的時間就被浪費完了。

今天我們要讀的書是《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16年8月出版的一本書,作者石田淳,是日本研究行為科學管理的日本研究行為科學管理第—人。他也是日本行為科學管理研究所所長、株式會社WILLPMInternational創辦人、還是美國行為分析學會(ABAI)會員、日本行為分析學會會員。

在這本書裡,他將科學分析人類行為的行為分析學和行為心理學方法改進為“行為科學管理”。據說該方法已被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和波音公司在內的多家公司採用,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已指導超過600家公司和上萬名上班族,在美國的企業界創造出了很好的成績。

而他自己除了擔任日本各大企業的顧問,還協助企業解決人才培育和組織活化的問題,同時還會定期舉辦研討會或公司內的研修課程。

這本書雞湯味道有點濃,因為作者除了介紹一些研究數據外,更多的還是拿自身的經歷來當例子講。

不過,行動力的提升的確更多的需要結合實踐來做,這本書更像一本行動力提升指南手冊,適合隨時拿出來翻閱參考。

難於改變的原因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美國的斯坦福大學進行了一項非常著名的實驗,叫作“棉花糖實驗”。他以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 4 歲兒童為實驗對象,測試他們“是否能夠控制自己不吃擺在面前的棉花糖”。

實驗結果顯示,孩子們等待吃棉花糖的平均時間只有 2 分鐘。甚至還有在實驗者走出屋子之後,連鈴都沒按就直接將棉花糖吃掉的孩子。成功等待 15 分鐘之後獲得 2 顆棉花糖的孩子在參加實驗的 4 歲兒童裡只有 25%。

12 年後,米歇爾針對參加棉花糖實驗的 600 餘名兒童進行了追蹤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那些完全無法等待,30 秒之內就按鈴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大都屬於“問題兒童”。

相反的,那些等待了 15 分鐘的孩子們則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得非常優秀,面對困難時更有勇氣。這些孩子的學習能力也很優秀,SAT(相當於中國高考)的分數與那些連 30 秒都等不了的孩子們相比,平均高出 210 分。

這個實驗現在我們都知道,只說明瞭意志力大小對成績的影響,但卻沒有說出真正的問題所在——意志力大小並不是影響行動力的關鍵。

要想改變自己,僅憑意志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意志是非常靠不住的東西,關鍵還是要靠行動。

絕大多數情況下,人類採取的行動都是非理性的。作者認為,人類無法理性行動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點:

第一個原因是,影響人類行動的並非意志而是行為的結果。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卻難以戒菸,並不是因為意志薄弱,而是因為吸菸後能夠立刻得到快感。

另一個原因在於,人類是有感情的生物,行動會受感情因素的影響——這就是“認知偏差”。當我們希望得到心儀異性的好感,合理的方法應該是儘可能用友好的態度與對方交往。甚至可以說這是唯一的方法。但絕大多數人卻會故意惹對方生氣,或者裝作毫不在意對方。這是由害羞和“認知偏差”的自動思考導致的。

“從行動開始”才能最有效地改變自己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行動科學管理術

行動科學管理術”是美國研究者提出的理論,其原理來自“行動分析學”。行動分析學是美國心理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裡克·斯金納提出的。簡單說就是排除一切抽象的概念和無法測量的因素,只以“行動”作為一切判斷的標準。

書中說到,行動分析學雖然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但只針對行動本身進行分析,並不對人類心理和大腦進行研究。因為在行動分析學中,意志和認知都是行動的一部分,通過其他的行動可以改變意志與認知。

早在 1950 年美國的研究者就已經對斯金納提出的理論進行了應用性的研究。10 年後,美國的政府和企業都接受了斯金納的理論。

在此之前完全找不到解決辦法的難題全都迎刃而解,美國的許多知名企業都採用了以行動分析學為基礎的管理方法。將這一理論整理成一套體系,就構成了“行動科學管理術”。

作者曾經問過一些“想要成為有錢人”的年輕人為什麼想要成為有錢人,結果他們的回答都是“如果有很多錢的話就會很幸福”。於是他又問:“為什麼有錢就會幸福呢?”對於這個提問,回答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因為有錢可以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另一種是“因為有錢就可以不用上班”。

對於認為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就是幸福的人,作者又繼續問他們都想要買什麼,一開始他們都回答“房子”“汽車”等,但很快想要的東西就說完了。還有人說想要“私人飛機”,當我問用私人飛機去哪裡、做什麼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具體的答案。可以說,他們打從心底十分想要的東西並不多。

對於認為有錢就不用上班的人,作者繼續問道:“不工作你想做什麼呢?”得到的回答就更加奇怪了。事實上,不工作而得到大量的空閒時間,如果用來四處旅行和大吃大喝很快就會讓人厭倦。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非常模糊地抱有“想要變得富有”的願望,就好像認為“現在的自己就是因為沒有錢所以才不幸福”一樣。

那麼,真的是“越有錢就越幸福”嗎?

“從行動開始”才能最有效地改變自己

《從行動開始》

提升"自我效能"

根據全球知名的民意測驗和商業調查公司蓋洛普發佈的世界各國“幸福度排名”顯示,全世界幸福度最高的國家是丹麥,隨後依次是芬蘭、挪威、瑞典等北歐國家。日本排在第 81 位,很多像日本一樣物質相對豐富的國家人們的幸福度都不高,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物質主義的傾向過於嚴重導致的。因為不管擁有多少物質,人類都不會感到滿足。

在同樣的環境中,有人會感覺幸福,有人卻感覺不幸。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我大概做不到吧”“我可能會失敗”……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失敗的概率就會變大。因為你會被自己腦海中產生的負面情緒牽著走,很有可能會導致發揮失常。

然後你就會認為自己“果然不行”,結果會使你更加沒有自信,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而如果你感覺自己“能成功”,那麼這種時候幾乎都會成功。

大概你也有類似的經歷吧?這種“能成功”的感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稱之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在你培養好的行動習慣和改變人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的作用主要由以下四點產生:

1.自己成功的經歷:在此之前有過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功經歷。

2.替代性經歷:雖然自己沒有經歷過,但看別人成功,因此認為自己也能夠成功。

3.語言說服:即便自己對行動的成功毫無自信,但別人對你說“你能行”。

4.情緒和生理的變化:由成就感和喜悅導致生理狀態發生變化。

而幸福是一種自我感知的體驗,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說服自己的情緒大腦。

改變行動,需要提升我們的“自我效能”。

我的評論

現在,改變自己的主題隨時充斥著各種社交媒體,我們似乎總是忙著要去改變,改變自己的外形,改變自己的頭腦,改變自己擁有的資源,改變那些難改變的東西。

但是,行動做得並不好。這本書裡介紹了很多方法,比如,從零開始改變行動的方法有:MORS法則、從三開始、壓力可視化,感謝卡,回到現實,以結果為來評價等。

還有在行動開始後規避一些常見的陷阱的方法,比如,用ABC模型作為行動原則,量化行動,失敗時心態的建設等。我認為都是可以拿來做成實際的行動原則的,也能起到好的效果,關鍵是要行動起來。

還有一點,對於行動原則,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就行,不要貪多,不然會陷入不停地在尋找方法的陷阱裡不可自拔。

持續踐行

請開始你的行動吧,不管這個行動多麼的渺小。


持續踐行,我們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