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口號叫響多年,既是發展當地經濟的基礎標配,也是老百姓出行的內心呼喊。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髮展,村村通、公路就到家門口已經成為常態,但是有些地方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出行難,當地百姓心裡“想不通、不好受、不平衡”。

筆者近來就收到來自沅陵官莊和借母溪兩地老鄉的吐槽,渴望出行四平八穩,我們看一下具體情況。

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這條毛公路位於官莊鎮鐵龍洞村姑婆組、長坡組,據老鄉說,這條毛公路有一二十年的歷史了,這晴天通行還好,但是下雨天及雨天之後,“出個門,那要鼓起好大個勇氣。”道路坑窪,滿是泥濘,車吃虧,人也吃虧。老鄉說:"看到其他地方都打水泥路了,我們這條毛公路不曉得麼時候可以上個檔次,是不是被遺忘呢?"

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電子埡組位於借母溪鄉教家坪村,組上的年輕人多出去打工謀生,留下的多為老人。與筆者交流的當地老鄉說:一直以來,出行都是走山路,個吧小時;現在年輕人出來了,留下的老人進出很不方便,連一條毛公路都沒有。這老鄉補充道:其他幾個組基本上都通路了,就我們落單了;當年滿心希望,現在有些失望;向政府部門反映過這個問題,但是以人口不足,不符合政策為由就不了了之了;我們只是心裡有些不平衡,其他組可以通,為什麼我們又不可以?

我們沅陵有好山好水,有千年龍舟,有各種人文風光,談起“美的讓人心疼的地方”我們總會有所驕傲;但是說起交通,沅陵人也是“心疼”。

作為湖南地域面積最大的縣,至今我們沒有在這58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聽到過火車鳴笛的聲音。好在,高速公路方面在逐漸有所起色。

在大交通的格局下,迴歸到“小老百姓”大家更期待的是身邊“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比如上面說到的教家坪村和鐵龍洞村的實際情況,好的基礎設施不光是發展經濟,更重要的是“通了民心”。

筆者在沅陵縣政府網有也查詢到了2018年我縣交通計劃,其中對農村公路的描述為“盡力完善農村路網建設。按計劃實施好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安防工程和自然村組通水泥(瀝青)路及重點縣鄉道維修等農村路網建設。”但具體的線路,暫時還未了解到。

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誠然,沅陵地方大,山區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任務重、壓力大,群眾在滿心期待通公路的前提下,是否能夠讓沒有通公路的地方老百姓,能夠提前瞭解到規劃情況。筆者在與教家坪和鐵龍洞老鄉的交流中能夠明顯感覺到,他們對基層幹部反饋方式及答覆內容是不滿意的,心裡是不平的。

筆者也曾與沅陵幾位基層工作者交流過,他們也希望農村基礎設施完善,但是他們有時候也不是特別清楚上方的規劃計劃。在與百姓溝通中,他們也很無奈,身心疲憊。

如此看來,不管路通不通,首先要通的是“上下準確的信息傳遞”,其次就是要通的是“幹群交流方式和內容”,然後通的是“百姓之疑惑和心”。

道路通則百業興,沅陵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筆者通過搜索發現,沅陵的農村路網不是停止不前,而是在不斷向前邁進。據沅陵政府網3月2日消息:我縣確保在一年內完成1370公里自然村通暢公路建設任務。沅陵縣現有列養公路里程4000餘公路,1370公里佔據了現有里程的三分之一,約是以往4年的工作量。

懷化評論:沅陵貧困縣如何打通交通最後一公里的困局

筆者相信我縣交通基礎設施會不斷完善的同時,在此也建議和希望:解決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不光是要讓老百姓看得見,在遇到群眾反映問題、困惑時,這個“一公里”的交流、反饋、答覆,也需要及時有效,講方法、明事理、寬民心。

相信,沅陵,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