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約1600多年前,魏晉南北朝時期,為避戰亂,客家先民淌著熱淚,戀戀不捨離開中原故土,走上艱難而不可預知的南遷之路。推開厚重的歷史之門,彷彿又聽見客家先民遷徙的足音。

  回望曲曲折折的南遷路,有一個城市不能不說,那就是江西贛州。贛州是客家人的發祥地、中轉站、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

  沿著贛江,客家先祖從這條黃金通道湧進贛南山區,然後深入福建、廣東。如今,贛州954萬人口中,95%以上為客家人。

  客家,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外來戶的稱呼。在演變、流轉、碰撞、融合中,客家逐漸與這裡的原住居民一道,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從此,在中國漢民族的譜系中多了一個優秀的民系——客家,並從這裡出發,衍播世界、影響五洲。

  一代代客家人在贛州這片熱土上開拓耕耘,創造了璀璨奪目的客家文化,也讓客家文化旅遊成為贛州獨具一格的旅遊名片。

  

客家古建

  作為贛州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贛州的客家景區、景點非常多,這些景點特色鮮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遊客的探訪。

  在贛州這片山山水水間,坐落著不少已有數百年曆史的東方古堡,它們或滄桑等待、或沉默靜守,成為歷經歲月的客家人留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實物載體之一。時間這雙神奇的手,將這些散落於贛州村落的古老建築雕琢成了神奇。在贛州,如果沒有到過圍屋,就沒辦法真正讀懂為何這裡是“客家搖籃”,也無法瞭解什麼是“東方古羅馬”。唯有實地觸摸,才能感受到這些古老建築的溫情。

  探訪客家圍屋,便猶如讀一部部客家史書。

  贛州市龍南縣有376座圍屋,是贛州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具有代表性的有關西新圍、漁仔潭圍(客家酒堡)、慄園圍、燕翼圍等。關西新圍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步入圍屋,所見的每一處場景,都能引起驚歎,關西新圍也被世人稱為“遺落在民間的古城堡”。石城縣清代陳聯客家圍屋迄今已有208年的歷史,結合了方圍、天井式民居、府第式民居、蘇杭園林風格四大特色。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的尋烏縣澄江鎮周田村,由大批客家富商建造的18座(現存完好的有15座)客家圍屋民居,是極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古建築。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在贛州眾多的客家圍屋中,定南“虎形”圍屋以其獨特的建築構思和悽美的愛情故事而出名。定南“虎形”圍屋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整個圍屋的建築造型為昂首坐視的虎形。2012年11月,虎形圍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安遠境內有大大小小300多座客家圍屋,圍內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結構奇特複雜,變化精巧,是瞭解客家文化和客家歷史的化石和標本。最為著名的是有著濃郁客家風情的鎮崗東生圍,它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是贛南區域內最大的客家方圍。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其他景點還有全國唯一一座以“研究客家民俗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院,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築群;贛縣白鷺古村中,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就有60多棟,村內現仍保存著全國罕見的女性祠堂、寸金寸片的雲母片、故宮唯一一塊遺留在外的金磚等。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客家民俗

  提到客家文化旅遊,不得不說一下贛南的客家民俗遊。客家歷經2200餘年的歷史積澱,在贛南這片土地上經過世代相傳和積累,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各類民俗文化。這些民俗文化至今仍強烈地作用於贛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行走贛南,實在不能省略至今仍在傳承的贛南民俗。這些毫無商業氣息的民俗旅遊,在靜悄悄地等待遊客一探真容。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現場,會有這樣的感覺:歷史,其實正在發生。

  農曆三月十三,在全南縣城廂鎮鎮仔村一帶,流傳著一個古老而獨特的鄉間習俗——“太公會”。這是當地的曾氏宗族的一大盛事,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每年的這一天,曾氏“宗聖公祠”內將紅燭高照,鞭炮齊鳴,全體族人在此祭祖祈福,一派喜慶熱鬧景象。至午時,家家戶戶擺酒設宴,各方親朋好友紛至沓來。家裡客人來得越多,人氣越旺。如今,“太公會”成為曾氏道傳公後人辨祖歸宗的獨特標誌。“太公會”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澱、神秘的古韻風雅,將曾子的道德觀念、精神風範薪火相傳,實乃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迎故事”是尋烏縣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動。所謂“迎故事”,即以歷代傳說故事、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或情節,進行人物造型。以兩個以上的小孩化裝成某出戏曲中的人物,固定在特製的木架上,即故事棚。故事棚為船狀木架,用花布、彩布、花環裝飾起來,周邊綴以密密麻麻的五彩小燈,內鋪木板。故事棚由青壯年抬著遊樂,由於陣容強大,節目豐富,表演精彩,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龍南縣端午節期間舉行的太平龍舟盛會,在大池塘中舉行,別有一番情趣。是贛粵兩省三縣五鄉端午節期間最受歡迎的傳統民間活動,自明弘治年間創辦以來,歷經490餘載久盛不衰。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寧都縣黃石鎮中村至今還保留著一項在贛南獨一無二的民間習俗,這就是被史學界稱為“古老民俗文化活化石”、被藝術界稱為“戲曲活化石”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村儺戲。該村每年都要舉行兩次表演儺戲的集會,第一次從農曆正月初二起至十六結束,第二次從農曆九月十一起至十七結束。田頭鎮元宵“妝古史”活動,是因扮裝的內容為歷史事件和民間傳說而得名的,已延續近400年。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都石上曾坊橋幫燈,已有400多年的傳承歷史。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此外,在贛州還可以欣賞贛南採茶戲、興國山歌、于都嗩吶“公婆吹”、石城燈會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將會給旅客的旅行增添難忘的回憶。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贛南採茶戲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于都嗩吶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石城燈綵

  奔騰不息的江水中,能看見客家血脈的搏動;壯懷激烈的紅土上,能聽見客家鄉音的昂揚;走進贛州,就能感受到客家原鄉最真摯的情懷。客家文化在此積澱生根,發展成綿延不息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曾經遷徙奔波的歲月,那些曾經經受過的磨礪史詩,都在這裡一一映現,銘刻成無法忘卻的記憶。

客家美食推薦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贛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這也賦予了贛南飲食深深的客家烙印。

  贛南客家飲食文化傳承了漢唐中原飲食文化的精髓,以地域飲食文化為基礎,歷經千年發展和創新,具有了鮮明的特色、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韻味,被中國烹飪協會稱之為“客家飲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獨樹一幟的贛州客家菜已是贛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到贛州旅遊,一定要嘗一下具有深厚濃郁文化底蘊和別具風味的地域特色美食。

  贛州的知名菜品不在少數,擁有中國名宴“陽明宴”和“客家宴”,有毛澤東命名的菜品“四星望月”、廣泛流傳的名菜三杯雞、王安石曾拍案叫好的魚餅、深得王陽明喜愛的贛南小炒魚、受蘇東坡青睞而改名的炒東坡等。此外,贛州市還特別推薦崇義全竹宴、大餘風味全鴨宴、上猶全魚宴、石城全荷宴等極具特色的美食。

客家搖籃贛州:民族遷徙的千年印記

  贛南小吃同樣不計其數,客家艾米果、黃元米果、信豐蘿蔔餃、瑞金牛肉湯、寧都肉丸、大餘燙皮、興國魚絲、南安板鴨等,都深受遊客的喜愛。如果來贛州,一定要去嘗一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