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文化+旅游”融合 “诗和远方”牵手

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昌吉日报记者 刘茜

“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昌吉州发挥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优势,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推动资源聚合、区域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诗和远方珠联璧合,融出全域旅游新路子。1-7月份,全州累计接待游客达到1410万人次,同比增长37%;旅游综合消费同比增长42%。龙头品牌带动能力增强,天山天池、江布拉克、杜氏旅游等重点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超过40%。旅游业对住宿、餐饮、客运业的贡献超过80%,旅游直接从业人数4.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23万人。

“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奏响文旅融合交响曲

盛夏8月,多姿多彩的庭州,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来此感受大美。

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风光如画的天山天池景区,是传说中西王母和周穆王相会的仙境,也是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每年吸引游客200多万人次。

天山天池西王母文化旅游成为昌吉州文旅深度融合一道亮丽风景,天池冰雪风情节、新疆天池国际音乐会等独具特色的节目吸引游客一来再来;天山天池哈萨克民俗风情园、九运王母蟠桃园、瑶池园、碧琳城、药王洞等特色景区给游客带来别致的文化体验,优秀的文创产品延长了旅游产业链。

“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古塞千年空,阴山独崔嵬。”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笔下的北庭风光。

白墙、灰瓦、青砖红门,穿梭于北庭故城的大街小巷,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被刻上了历史的印记,一砖一瓦都透漏着文化的气息。唐韵古镇的意境古朴雅致,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触摸历史。作为盛唐时期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吉木萨尔县以“汉唐西域记、水绿新北庭”为主题,以文兴旅、产城融合,近年来共投资过亿元,建成北庭博物馆,修缮车师古道和千佛洞,举办“北庭民俗文化节”“车师古道览胜”“相约北庭园-寻访侏罗纪”等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将历史文化元素植入景区发展。

7月14日,木垒县特色畜牧产品展示暨赛马大会在哈扎纳特国际赛马场开幕。木垒县将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推动旅游业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迈进,实现季季有景、处处皆景。

“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赏千亩油菜花、品纯正特色美食、体验民俗节庆,7月21日,奇台县第六届“中国奇台恐龙·美食文化节”开幕,激荡奇台旅游“一池春水”。据统计,短短3天时间,奇台县旅游消费总额达1.6亿元,创造了全年旅游的新高峰。

特色美食展、新疆小曲子展演、各族学生学唱京剧、猜灯谜……这两天,昌吉市杜氏旅游景区热闹非凡,该市“丝路庭州嘉年华·我邀亲戚逛昌吉”百日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开幕,共推出近百项特色旅游主题活动。

连日来,玛纳斯县亚洲风情旅游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皇家大马戏人气爆棚,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感受马戏的魅力;中华碧玉园拳王选拔赛,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在风景中品味文化,诗与远方就在这里。文化吸引游客,旅游让文化重生,文旅深度融合,为人们贡献了更多有内涵的旅游目的地。

构建文旅创新增长极

从古朴农家小院到千年古镇,从大美湿地公园到圣水之源……走进昌吉,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原生态乡土风情画卷徐徐展开。

7月27日,在古色古香的昌吉小吃街上,天南海北的游客熙熙攘攘,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昌吉小吃街的魅力指数。今年5月以来,每天都在三四千人次,双休日每天游客人数都过万。

“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木垒县有中国传统村落、木垒书院、中国鹰嘴豆之乡、中国刺绣之都、中国长眉驼之乡、丝绸之路新北道重要驿站等几大名片,汉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在这里相汇交融。

昌吉市“乐活小镇”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新业态,刚刚开业两年多的“乐活小镇”已享誉乌昌地区。

走进“乐活小镇”,除了新疆特色美食小吃,这里还汇集了几十家特色陶艺、私人定制花坊、手工木艺、特色酒吧、音乐工作室、书店等文创小店,“乐活小镇”用时尚文化定义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成为昌吉旅游的新热点。

在昌吉州旅游局局长张子斌看来,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促进旅游提质升级,文旅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跨界融合,形成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提升文旅品牌竞争力

“借一江春水、赢十里风光”,跟着文化去旅游,既是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旅游升级的必然。昌吉人深谙此理,不断加快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提升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

昌吉州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以新疆大剧院、县市文创产业等为支撑,打造文化旅游品牌,讲好“昌吉故事”。

文旅融合,旅游升级;文旅融合,脚步铿锵。近年来,庭州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渐入佳境。

“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以“昌吉礼物”为抓手开文创产业之新风——

“品昌吉,礼世界。”近年来,昌吉州以“昌吉礼物”品牌为核心抓手,大力发展文创延伸产业,首批18家“新疆礼物昌吉标准体验店”投入运营。

以文化作品为支撑,绽文旅融合之新颜——

发挥好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新疆曲子项目展厅的作用,传承剪纸、刺绣、新疆曲子等项目,吸引游客参与体验。促进大型实景民族歌舞秀《千回西域》、音乐剧《别失八里》的市场化演出。促进农村文化大院试点,在旅游乡村推出一批民俗演出产品。

以优质文化为内核,展文旅融合之新境——

突出县市特色,构建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展示区。着力培育天山草原风光游、大漠戈壁景观游、丝绸之路文化游、现代城市休闲游四大特色,构建“人文、自然、文物、山水、民族、生态、产品”等交相辉映的文化旅游新格局。重点培育以昌吉市文旅小镇为中心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特色小镇;以吉木萨尔县北庭都护府遗址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研学教育基地;以木垒县四道沟遗址、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为核心的远古文化展示区;以玛纳斯县中华碧玉园为核心的碧玉文化体验区;以木垒县、奇台县为重点的农耕文化体验区;以阜康市新疆工业展馆为代表的工业旅游展示区等。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实现文化和旅游良性循环、合作共赢。

立足全局,方可成于一域;成于一域,方可立身全局。精品线路,串起昌吉文旅融合之魂;内外兼修,让历史文化遗存焕发新生;文艺作品,扩大历史文化遗存影响力。

古朴秀美吉祥地、昌盛庭州竞发时。昌吉州正立足全疆、放眼全国,全面发力文旅融合发展。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文化+旅游”融合,“诗和远方”牵手,昌吉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