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的真實實力

中国科技的真实实力

對中國科技實力的評價,一向是個熱門話題。最近,這個話題的熱度更是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

許多人認識到了核心技術的重要性,認識到了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買到,認識到了自主創新是國家的根本。這些是正面的效應。

不過,也有不少錯誤的想法和做法還很流行,我們正好以此為契機澄清一下。

一種常見的錯誤是胡亂吹捧中國的實力,動不動就誰誰震驚,誰誰慌了。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微半導體設備公司創始人尹志堯的遭遇。

隔三岔五就有文章這樣報道他:“剛剛,這位中國老人,突然回國,美國人徹底慌了!”“中國再一次在核心領域突破技術‘無人區’,彎道超車,率先掌握5納米半導體技術!”尹志堯稱,這些誇大報道搞得他們很被動。中微不是製造芯片的,是為芯片廠提供設備的。他們多次要求把文章從網站撤下,但過一些時候,又改頭換面登出來,實在令人頭痛。

另一種常見的錯誤是反過來,把中國說得巨弱無比,認為所有講中國成就的都是假的。在這些人看來,“中國以為在某些方面已經超越美國,那是假象”。

我們不妨把這類文章稱為“神話體”。

那麼,中國的科技進步是神話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總體上,中國排第一的科技領域雖然不是很多,但總是有一些,而大多數國家是一項都拿不出來。如果問中國排在世界前列的領域有哪些,那這個名單就相當長了,實際上包括大多數領域,例如衛星導航系統、航天、手機等。

許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看到中國強的地方,就極度興奮,而看到別的國家比中國強的地方,例如芯片,就極度沮喪。

必須強調一下,這些反應都是錯誤的。世界是非常複雜的,科技是非常廣闊的。

中國在很多領域做得不錯,同時美國或其他國家也在很多領域強於中國,這兩者之間並不矛盾。

我經常批評中國的不足,介紹其他國家的成果。但是一碼歸一碼,中國實際取得的成果還是應該承認。如果你一定要數不出一個外國比中國強的地方,才能承認中國有成果,那你等於是把標準抬高到了一種荒誕的程度,好比在奧運會上,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包攬全部金牌就一無是處似的。沒有任何國家能達到這樣的標準,也沒有任何理性的決策是基於這樣的標準做出的。

說得再大白話一點,好比現在有1000個科技領域,中國在100個領域領先,美國在800個領域領先,那麼正常的反應是承認差距,繼續努力。而許多人的反應,卻或者是把中國領先的全部抹殺,或者是把美國領先的全部抹殺。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如果你問,對於中國的科技報道,應該是積極的好還是消極的好?那麼回答是,這些都不是關鍵,關鍵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不實事求是就怎麼都不好。

把中國吹上天的“震驚體”和把中國貶入地的“神話體”,看似針鋒相對,其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由於無知和懶惰,對世界做出一種最省力、最簡單的解釋。

省力的結果就是像哈哈鏡一樣,把現實照得面目全非。實際上,這些人的目的不是對世界獲得深入的理解,而只是情緒的發洩。最滑稽的是,這兩種文章還互相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好像眾人皆醉我獨醒。

在不同的觀點之間,真正的區別不在於是捧還是踩,而在於是否實事求是。

一個觀點不會因為它是褒就自動正確,也不會因為它是貶就自動正確,只會因為實事求是而正確。只有在客觀認識現實的基礎上,才能根據現實而不是想象來決策。而為了客觀認識現實,關鍵就是要提高科學素養,既要了解具體的科學知識,也要了解科學的思維方式。

目前的世界科技格局究竟是怎樣呢?

傳統的世界科技產業競爭分四類

第一類,是美國佔據壟斷地位的。

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統這一硬一軟兩大產業。

一般人往往覺得美國特別強大,幾乎無處不在,其實呢,主要就是因為這一硬一軟,因為你平時用的手機、計算機都離不開芯片和操作系統。芯片和操作系統是兩個非常核心的產業,我們應該下定決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攻克這兩個核心產業。

第二類,是多國競爭,中國作為一個重要跟隨者的。

這樣的領域有很多,例如機械、石油、航運、飛機、手機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競爭的多國當中並不一定都包含美國。因此,你如果是一個美國人,你也會很有危機感的,並不是像許多外人感覺的那樣,全面領先,穩坐釣魚臺。

第三類,是多國競爭,中國作為領先者的。

這樣的領域還不是特別多,但是已經有了一些,例如通信、高鐵、港口機械、民用無人機、數字安防。作為一個後發國家,這是中國的巨大成功。我們對於中國的信心,很大部分就來自這些成功的經驗。

第四類,是雙頭格局,一般是中美兩國遠遠高於其他國家。

典型的例子有兩個,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這兩個都是普遍被認為對於未來非常重要,最有想象空間的,值得我們仔細分析。

先來看互聯網。請問,世界前十大互聯網企業,來自哪些國家?

回答是,美國有6家,中國有4家。其他國家呢,一家都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原理性的原因是,網絡是邊際收益遞增的。

就是說,如果一個網絡中現有的用戶越多,那麼一個新用戶從網絡當中得到的好處就越大。

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等老牌的發達國家,都沒有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一個基本的原因就是,美國在發達國家當中是人口最多的,美國的網絡企業長大得最快。

同樣的道理,中國在所有國家當中是人口最多的,而且我們其他的產業也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能夠給網絡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切技術條件,因此中國的網絡發展也非常蓬勃。

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不但是鞏固了國內市場,而且在很多方面是引領世界潮流的,成為了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趨勢。

再來看人工智能。在這個方面,中國和美國的論文數和企業數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人工智能近年來一個主要的研究領域。在原理、算法層面的基礎研究當中,還是美國佔據主導地位。

中美比其他國家高一個量級,而且中國增長最為迅速。

其實不止是人工智能這樣的新興領域,在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研究中,中國所佔的比例都越來越大,整個世界的基礎研究正在向雙頭格局演化。

如果我們問,第一集團包含哪些國家?

大家都會同意,第一集團只有一個國家,就是美國。

那麼,第二集團包含哪些國家呢?這就是個有趣的問題了。

你可以說,中國和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一起,構成一個第二集團。

無論如何,中國的上升是一個最引人注目的大趨勢。

第五類科技與中國科技的世界定位

我們回到產業國際競爭格局的掃描。在前面說的那四類之外,其實還有第五類,就是由中國開創的。

這一類目前只有一個例子,就是量子保密通信。簡略地說,它是人類已知的最安全的保密傳輸方法。

有些朋友仍然在擔心,美國在芯片上卡我們脖子。這個問題當然需要認真面對,不過要指出一點:你現在在擔心的是這個問題,就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了。讓我們把視線轉向歷史的縱深,給中國在時間軸上做一個定位,你就能明白我這話是什麼意思。

從歷史縱深理性看待中國科技成果

回想一下,40年前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中國是一個什麼狀況呢?

當時外國輿論的一個非常常見的評論是:中國提出了規模宏大的現代化計劃,真是可喜可賀,不過這個花費要以萬億美元計,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籌集到如此巨量的資金——這得賣多少石油、煤炭、木材啊?

你看,在那時的人看起來,中國要賺錢只能靠賣原材料,這是不證自明的!

那麼,實際的歷史軌跡是什麼樣的呢?

是中國籌集到了巨量的資金,成功地支撐了現代化建設,但是並不是來自出口原材料。那時沒有人能想到,中國變成了一個出口工業品的國家!更沒有人能想到,中國變成了工業產值世界最高的國家!

在九十年代之前出生的朋友們可能還記得,以前我們有一樣寶物,叫做“糧票”!那時買糧食不是有錢就能買,而是必須要有糧票,少年朋友們聽著有沒有感覺不可思議?不止是糧票,還有肉票、布票、油票等等。這些票證,

就是短缺的典型表現。

時光如流水,到了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

這時再也沒有人認為中國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了,不過絕大多數觀察僅僅集中在經濟上。那時還很少有人關心中國的科技水平,如果說有的話,最常見的評論也是:中國全靠山寨!

中國科技的代表就是山寨。在很多人把“中國全靠山寨”當成了默認的事實之後,常見的評論還有善意和惡意之分。善意的就是說:中國不能總靠山寨,將來總是要自己研發的。惡意的就是說:中國只會山寨,因為中國人不會創新。

請注意,“中國人不會創新”不只是外國人的說法哦,聽到過中國人這麼說,而且是地位相當高、對社會有很大影響力的中國人。

後來對科學傳播有熱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受到了這樣的刺激。當時就在現場反駁了他,後來也不斷地在反駁類似的論調。大家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是不是也想反駁這種謬論?支持你!

2008年左右,很多媒體在轉載一篇文章,號稱是來自蘭德智庫的,標題叫做

《2020年,中國將會是一個非常窮的國家》。蘭德智庫確實是在2005年出了一個預測中國前景的報告,這是報告當中的一句話。但這篇文章呢,是把蘭德智庫的一部分原文和一些人的私貨拼貼在了一起,湊成了一篇對中國人的謾罵,結果許多媒體還當真地轉來轉去。

在差不多的時間,還有許多人在轉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一段話,出自她的著作《治國方略》。撒切爾夫人說:“中國成不了超級大國,因為……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論調都是錯誤的。

如果你能想起這些不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你就會注意到,現在你擔心的不是吃不飽飯,不是沒有足夠的原材料出口換錢,不是“中國人不會創新”,而是“中國的芯片不如美國”,這已經是一個多麼巨大的進步了!

事實上,如果我們把視線向歷史縱深放得更遠一些,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更加驚人的道理:當你進入高科技的競爭時,在某種意義上你就已經勝利了。

這裡的關鍵在於,科技競爭並不是戰爭,雖然我們經常這麼比喻。

戰爭是破壞性的,用博弈論的術語說,戰爭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負和博弈。

而科技競爭是正和博弈,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把蛋糕做大的。在科技競爭中,並沒有傳統意義的失敗者,實際上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從科技進步中獲得好處。在這個意義上,科技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而且是全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這就是為什麼,各國的科學界都天然地樂於幫助其他國家的科學進步,科學家是天然的國際主義者。美國的博士後導師們都跟中國有很多合作,為很多中國科學家提供過熱心的幫助,包括中國量子化學的兩位奠基人徐光憲和唐敖慶在內。同樣的道理,中國的科學界也在幫助很多國家的科學進步。

在這個方面,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都天然地站在一起。我們希望的是,中國、美國以及世界上所有國家,大家都在進步,為人類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一個國家如果成為了以科技為基礎的工業國,那麼它再怎麼都不會太差

例如意大利,一提到這個國家你可能想到很多笑話和吐槽,但是別忘了,即使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意大利仍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

是的,說的是“即使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這是因為意大利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都成功地跳反了,跳到了戰勝國的一方,堪稱神走位!

如果你對意大利的瞭解超過意大利麵和意大利炮,那麼你就會知道,意大利的汽車、機械和化工產業都是十分強大的。

例如法拉利、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等豪華汽車,都是意大利品牌。

現在你想起意大利的實力了吧?

同樣的道理,還有德國。

即使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仍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

這是因為,德國的汽車、電子、機械、化工、光學等等許多產業都非常發達。

德國的強項就不用多介紹了,甚至有時你會感到德吹太多了,已經吹過頭了。

同樣的道理,還有荷蘭。

即使自從英國崛起以來就退出了大國爭霸的舞臺,還在二戰當中一上來就被德國推倒佔領了,荷蘭仍然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這是因為,荷蘭的食品、化工、煉油和電機等等產業十分強大。

總體而言,十九世紀時的工業國現在仍然過得不錯,因為它們仍然是科技先進的工業國。工業國跟農業國有質的區別,因為科技能帶來無限的增長可能,而農業的增長空間十分有限。這才是基本面,好比冰山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反過來,如果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建立在科技的基礎上,那麼即使現在是富裕的,也並不可靠。

例如拉丁美洲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落入了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就是它們沒有成功地發展科技。又如一些西亞國家,靠賣資源就富了,但自己幾乎毫無技術能力。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近百年來不懈奮鬥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把自己提升到了高科技競爭的層次。

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價值觀:

科學本身就是好的。就基本的動機而言,科學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不是為了實用。但是當發現了新的原理之後,科學的用處卻會遠遠超過單純追求實用的做法。科學,是人類最偉大的“無用之用”!

實際上,科學對於中國人是一個新鮮事物,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想想看,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怎麼尋找解決方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的思路是,開發一個新的軟件,製造一個新的機器,或者提出一個新的原理。習慣於用科學技術來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徵。

因此,希望大家注意到一個重要的定位:今天這個時代,是中國第一次擁抱科學!中國的科學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時代,就是現在,而不是歷史上的任何時期!

當然,中國的科學以後會在世界上佔據更高的地位。這需要所有人都付出努力,都為科學事業做出貢獻。諸位朋友們,期待著你們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