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安危激發腦洞,汽車史上兩大「革命性」發明!

正所謂沒有好奇心就沒有如此多的發明,世界就談不上進步。“腦洞”也是與好奇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詞彙,它是一個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起始過程,有了腦洞想要解決問題的需求,才會有現在美好和諧的社會。

汽車的發展同樣如此,從最開始的“三蹦子”到四輪汽車,從20世紀初就有的電動車然後被放棄,去發展燃油車,100多年後再演變回新能源電動車等等。它是結合當下技術限制,社會需求,階級矛盾等原因的綜合體。今天好車君帶來汽車歷史上的兩大具有革命性意義的設計。

充氣式輪胎

你能想象一輛汽車用純鐵或者木頭等材料作為輪胎在路上行駛的感覺嗎?電視劇裡面看到的坐馬車的唯美畫面那只是電視,現實生活中不把你顛瘋都要給你抖成骨質疏鬆。

家人安危激發腦洞,汽車史上兩大“革命性”發明!

最開始,充氣式輪胎是在三輪自行車上第一次應用。起源於羅伯特·湯姆遜在19世紀中後期提出過的一個概念,將壓縮空氣充入彈性囊中,這樣就能緩和物體在運動時產生的震動和衝擊,在兩者之間進行柔性緩衝還能減少滾動時產生的阻力,豈不美哉。它就用皮革和塗膠帆布製成了模型。

家人安危激發腦洞,汽車史上兩大“革命性”發明!

而演變成真正的充氣輪胎是在1888年。在當時,自行車的車輪還是實心的橡膠輪胎,在普遍坑坑窪窪的路面上行駛都能把人震散架了。一位名為約翰·博伊德·鄧祿普的愛爾蘭獸醫十分疼愛他的兒子。

有一次他的兒子抱怨:爸爸,為什麼坐車這麼難受啊,都要把我震散了(當然,這個畫面是好車君YY的)。約翰·博伊德·鄧祿普根據自己澆花的橡皮管腦洞激發點,製成了空心的橡膠輪胎。

首批汽車輪胎樣品是在1895年的法國出現,這是由平紋帆布製成的單管式輪胎,雖有胎面膠而無花紋。不斷的發展直至1926年,汽車輪胎才有了顯著的進步。

而進步的原因主要是材料上的進步:

1892年,伯利密爾發明了簾布,改進了輪胎質量,擴大了輪胎品種還使外胎具備了模製的可能性。

1904年,馬特創造了炭黑補強橡膠,摻用炭黑後,輪胎的行駛里程很快就得到顯著的提高。

1913~1926年,因簾線和炭黑輪胎的發明,製造工藝的逐漸完善,生產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輪胎的產量也與日俱增。

家人安危激發腦洞,汽車史上兩大“革命性”發明!

安全氣囊

對於這個現在所有汽車都會裝備的安全裝置,大多數人都只是聽說過沒見過(好車君也衷心希望各位看官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看到安全氣囊的實樣)。

而它的出現也印證了好車君開篇的那句話,有需求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腦洞。

家人安危激發腦洞,汽車史上兩大“革命性”發明!

在1952年,一位名為赫特里克的美國工程師在駕車帶著妻女外出遊玩時險些遭遇車禍,在他猛打方向盤和急剎的應急操作下,女兒的額頭差點撞到中控臺,幸虧被妻子的手臂本能的擋住,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此後,赫特里克心想:“為什麼不能發明一種裝置,代替手臂來完成保護動作呢?”

家人安危激發腦洞,汽車史上兩大“革命性”發明!

兩週之後,他設計出了一種汽車緩衝安全裝置,原理是通過一個盛滿壓縮空氣的儲氣筒,讓汽車發生碰撞時,由慣性衝擊力促使一個滑動重塊向前移動,推動儲氣筒,為氣囊快速充氣。

1953年8月18日,赫特里克取得了美國“輔助乘員保護系統”(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SRS)專利,這就是安全氣囊的雛形。

當然,一個新發明從誕生到普及的道路註定是坎坷的。

在當時,車企高層對發明很感興趣,但對如何讓車在精準的時機打開氣囊和如何瞬間充滿氣囊兩個問題表示沒轍,再後來對可靠性存疑等原因使赫特里克的發明始終停留在了設計圖上。

家人安危激發腦洞,汽車史上兩大“革命性”發明!

後來的事情就是大家知道的,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研發的奔馳在1981年的W126款S級轎車上提供安全氣囊作為選裝。

四年後,看不下去的美國人,在《聯邦汽車安全標準》中增加了安裝氣囊的要求。

1995年,正式經由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提供明確的法則及指導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車的標準配備需要有雙氣囊。

1997年起,貨車也有同樣的要求。

相信大家都看出來了,這兩個對汽車有著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都是源於對家人的關心,其實,有許多發明都是為了讓親人免受災害的產物,你還知道哪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