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在古代,人們對七夕的重視程度很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乞巧活動都很隆重,且各地流行的內容花樣多。千百年來,生活在中國各地的普通民眾圍繞著這一節日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漢族民俗活動。又到七夕節,你的朋友圈被各種秀恩愛行為佔領了嗎?很多人都會在七夕忙著約會,但你的過節方式可能不對。民俗專家說,古人過七夕也就是乞巧節的花樣可多了,比如五彩絲穿九尾針、喜蛛應巧、拜織女等。下面,逍遙子就為大家盤點一下古人的七夕民俗,來看看你都知道多少?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1、祭月拜織女

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夏曆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誌,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漢書》稱漢武帝七月初七生於漪蘭殿,誕於人日這一天必然有著種族繁榮、子民昌盛的吉兆。 傳統文化裡,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日風俗裡,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

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2、乞巧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可以說,乞巧之習俗本是來源於七夕的愛情婚育文化,而後發展成為最主要的七夕節俗遊藝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還發展出了許多"流派":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1)穿針乞巧

《荊楚歲時記》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家人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2)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3)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小小蛛網,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古時七夕會讓女孩子捉住一隻蜘蛛,關在一個盆裡一夜。第二天早上,這隻蜘蛛會在盆裡結網,如果這蛛網是圓形的,那就說明這個女孩是個“巧姑娘”。還有一種比較流行的民俗形式叫“蛛網乞巧”。比如: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3、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4、做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而現在則多是用模子刻出來的,如蓮蓬、桃子、老虎、獅子、貓咪、猴子、大公雞、小豬、鳴蟬等。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不少人家還將乞巧果以紅線繩串起來,下頭綴上一點彩色穗子,掛在牆壁間或者小孩的脖子上,作為裝飾品或是零食。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5、吃巧食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像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麵點,其中多餃子、麵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各地風俗不一。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有些地方七巧節過兩天,七月初六烙巧果,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表達了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6、天河夜話

七夕節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無人,天河私語"了。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有的地方是葡萄架)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7、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也是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8、拜魁星

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士廟中拜魁星。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清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清鄭大樞《竹枝詞·七夕》詩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錢琦《竹枝詞·拜文昌》詩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裡拜文昌。橋填烏鵲星聯鬥,天上人間各自忙。』當地人稱織女為『七娘』;文昌又稱文曲星,掌管文運之神。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說法,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現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於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

農曆七月初七到,牛郎織女會“鵲橋”!七夕節的傳統民俗知多少?

9、天河淚

江浙一帶,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