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辦?2018農村土地又閒荒,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2018年農村土地又閒荒,留守老人脫貧忙?

最近看了一個生活類的綜藝節目,講的是農村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還有留守老人晚年生活問題,引發我的深思。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留守”這個詞就一直出現在各種新聞頭條,欄目中,那農村的勞動力都奔向城市,為城市的發展貢獻咱們的力量,那對咱們農村農業的發展影響如何,針對出現的原因,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咋辦?2018農村土地又閒荒,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首先搞清楚農村人口為什麼大流量的湧向城市的原因,

1、“賤農”思想根深蒂固,從小家裡就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這樣才不會像父母一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相信很多農村孩子跟我有同樣的經歷。正是由於從小見證父母的辛苦,再加上從小的灌輸,不管是上學,還是外出打工,都是脫離這個環境的途徑。

2、城市的生活設施完善,有完善的教育體制和醫療設備,對於人性本能的渴求,城市更適合安全生活的狀態,包括各種消遣休閒方式的多樣化的選擇,可以滿足現在年輕人追求感官刺激的需求。

3、農業種植耗時長,需要很多精力的投入,存在不可知風險,包括成本投入大,收入不穩定。個體農戶的生產水平,甚至不能滿足現在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城市務工相對風險小,收入一定程度改善了生活質量。

4、現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吃苦耐勞”意識薄弱,很多90,00後習慣享樂生活的方式。對於回家種地,更是沒有什麼概念,所以幾乎就不存在把自己大好的青春年華,迴歸到農村的想法。

5、時代發展的需要,現在城市化發展仍然是社會發展的主流,包括國家政策的傾斜,雖然有相應的惠農政策,但是對於農民的付出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所以來說對城市的經濟的倚重是短時間內不可動搖的。

咋辦?2018農村土地又閒荒,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最後出現的結果:農村人口依舊會逐漸湧向城市,大量的土地荒置,農村的留守問題可能依舊存在。那這是農業發展是危機還是生機呢?

農村土地荒置,農村土地經營權會逐漸集中,可以實現規模化的種植經濟的發展。前提是需要需要科學理論的支撐還有現代科學技術的依附。在集中的種植經濟中,更容易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普及,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高效高產,達到健康標準的社會需求。有以下途徑可供參考:

1建設現代化農業,是現代社會步入小康社會必要支撐,而農民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關鍵,所以需要加大現代化農業的宣傳,切實提高現代農業的認知,從思想入手引導科學種植,以及普及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從而調動積極性。

2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業設施的不完善,導致農業生產容易受到各種天災影響,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機械化農業普遍實現,都會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從而根本保障農民的利益。

咋辦?2018農村土地又閒荒,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3需要現代科學種植的理論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增多農業技術的培訓,農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包括各種農業宣講,農業技術普及培訓,從整體提升農民的素質,有不斷新型農民的成長,才會加快我國農業從生產型到經營型轉型。

4國家政策扶持,包括各種補貼的及時發放,還有其他惠民政策,實現農民由只求溫飽到實現富足的發展需求。包括國家宏觀經濟操控,財政力的進一步擴大,利用政策和金融的影響增加現在農業多元化發展。

咋辦?2018農村土地又閒荒,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最終實現種植農業的機械化的統一,大力發展像農業傳感器、無人機使用、水肥一體化結合互聯網大數據的一些農業黑科技的普及應用等,逐漸實現現代化物聯網農業小鎮,在農村用地合理利用,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農業的偉大願景,翹首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