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需要大手笔

继全省首家高职院校院士工作站——“李德毅院士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工作站”落户株洲后,4月下旬,由中国工程院刘友梅、丁荣军两位院士领衔组建的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士工作站成立;江苏省政府近日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26条具体意见,为技术工人接受学历教育打开大门,着力打造“大国工匠”摇篮……湖南、江苏等地近期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新举措、新政策,手笔之大,力度颇大,亮点颇多,着实令人惊叹。

一是在职教师资建设上大手笔投入。师资问题始终是职教发展的瓶颈。新时代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站位要高,产业发展呼唤高质量、高品质、高技能的人才,“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批量的工匠人才。为了支持高端技能人才发展,湖南省实施了卓越高职院校和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短时间内就成立了两家“高端智囊团”,择优聘任专业群带头人378人、产业导师490人、技能大师491人。其大手笔抓实职教师资,特别是在两所高职院校建设院士工作站,全国十分罕见。同样,为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江苏省则提出,改革职业院校教师管理体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对世界技能大赛前三名选手、全国一类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选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授予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省政府授予的“江苏技能状元”和“江苏工匠”,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后,可由招聘院校自主考核录用入编。建立乡土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职业院校兼职授课制度。职业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湘、苏两地在职教师资建设上,敢于打破常规,改革管理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名师、导师、大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的职教师资队伍,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基础。这是非常可贵的,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职业教育离开这一宝贵资源,无疑是一潭死水。

二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深度融合。新时代下的职业教育,在国家已出台了产教融合办法和校企合作办法之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深入推进,深度对接,有效引领?对职业院校而言,这既是困难,也是机遇。湖南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实施了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企校合作”、校地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提升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对接全省机械装备、文化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组建了34个省级职教集团,遴选建设了10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组建了湘绣、湘瓷、湘菜和湘茶学院。江苏省提出,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省级每年认定“产教融合型企业”100家左右,对“产教融合型企业”予以优先支持。逐步建立学生实习工作考核与补助制度,按照实习学生每人每月200-400元的标准,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应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要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开拓、提升,需要取得政府层面上政策的支持,更要在实践上的努力践行和不断探索。而来自省级政府层面上的推手,既是对国家倡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具体落实,也是对职业院校办学内涵发展的进一步改革和重大行动支持。

三是在技术工人接受学历教育方面打开大门。此次江苏省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26条具体意见中,颇引人注目的是,扩大应用型本科招生规模。在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100个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示范专业。应用型本科专业主要招收中高职毕业生,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比例逐步达到30%。

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的工匠人才,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各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机制、体制、模式上寻求突破,更需要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发祥地之一的湖南、江苏等地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更多地为我们提供了职教改革新思维。应该说,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进行深化改革,必须要拿出大手笔来,必须要打破常规,敢于去做,把职业教育搞活、办得富有生机、办得精彩,理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实践的投入,这对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葛昌明 蒲公英评论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