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如果說張愛玲是帶刺的紅玫瑰,那麼楊絳就是一株安靜的茉莉花。

平淡的容易被人忽視,卻有自己最獨特的香氣。

她無聲無息的綻放,且以優雅度過一生。

——國館君按

楊絳,被尊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先生”的女性。從出生到去世,她跨越了一個多世紀,105年的歲月她堅強、坦然的走了過來。

她生於亂世,自始至終懷有一顆與世無爭的心。她嚐盡人生百味,始終明媚從容。

我們喜歡楊絳先生,喜歡她的智慧、淡薄、榮辱不驚。我們稱她一生很“傳奇”,而她認為“沒有虛度此生”而已。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我的父親母親

1911年7月17日,一個女嬰在北京呱呱落地,家人取名“楊季康”。這個女孩長大後,成了文學大師楊絳。

楊家是當地有名的書香門第,父親楊蔭杭一身俠氣傲骨,剛正不阿。身為法官楊蔭杭嚴肅剛正,身為父親的他卻十分慈愛。

小時候,楊絳見父親平時說話出口成章,於是向父親請教秘訣。父親說:“這哪裡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於是,楊絳翻著家裡的藏書看,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楊絳喜歡詩文書籍,父親就給她買。

假如一本書籍楊絳長時間不讀,那本書會消失不見。其實,這是父親無聲的責備。

在父親的影響下,楊絳從小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蔭杭

如果說父親楊蔭杭將好學、堅強的性格基因傳給了楊絳,母親唐須荌則將溫柔堅韌遺傳給了楊絳。

有一次,楊蔭杭得了很嚴重的傷寒。當家人和醫生都束手無策,告訴她:“沒得救了,放棄吧。”

唐須荌不肯放棄,她找到一位中醫:“求求你開副藥方,就把死馬當作活馬醫。”中醫被這個弱女子的堅持感動,大著膽子開了藥方。

楊蔭杭拒絕中醫治療,唐須荌只好把中藥磨成粉末,裝進西藥丸裡,哄騙他吃下去。

母親細心照顧父親吃藥、起居,費盡心思。

終於奇蹟出現了,楊蔭杭漸漸甦醒,最後痊癒。

父母樹立了夫妻相處的默契模式,他們的相處方式對楊絳產生了極大影響。之後,楊絳遇到錢鍾書,他們的生活模式像極了父親母親。

生命就是這樣奇妙,情感的輪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母親與一歲的楊絳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情定清華園

楊絳心裡一直有個“清華夢”。1932年,東吳鬧學潮停課,楊絳聽從父親安排去清華借讀。

楊絳初進清華,在清華園古月堂遊園。這時,遇到了來看錶兄的好友孫令銜。而孫令銜的表兄,正是錢鍾書。

第一次見面,錢鍾書穿著一襲青衣大褂,駕著一副老式眼鏡,看起來呆板老舊。

楊絳早已聽聞錢鍾書大名,可今日一見,與心中“風流倜儻”的印象大相徑庭。

倒是錢鍾書對初見那一面念念不忘,還專門寫過一首絕句來回味:

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錢鍾書年輕照

才子佳人,風華正茂,如果說沒有點風流韻事,誰信呢?

“錢鍾書已經訂婚了”“楊絳已經有男朋友了”的流言傳遍校園。對楊絳一見鍾情的錢鍾書慌了,急忙寫信要求見面。

“我沒有訂婚。”這是錢鍾書見到楊絳時說的第一句話。

在《西廂記》裡,張生第一次見崔鶯鶯說的是“小生姓張,名拱,字君瑞,並不曾娶妻。”

兩個故事相隔千年,卻有異曲同工之意。現實裡錢鍾書和楊絳的故事,顯然比戲裡更精彩。

“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應。

兩人相視而笑,心照不宣。從此鴻雁傳書,兩顆心越走越近。

緣分就是這麼神奇,兩人的相遇,不早不晚,一秒不差。

而正是那一秒,遂成了兩個人一生的情緣。從此兩人相伴一生,攜手度過了六十多年歲月。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漂洋過海到英國

雙方父母得知兩人交往後,非常贊成。隨後兩個人順理成章訂婚,結婚,結為夫妻。

1935年7月13日,蘇州天氣異常悶熱,樹上蟬鳴陣陣,每一口呼吸都很燥熱。

這時,蘇州廟堂巷正在舉辦一場婚禮。新郎穿著黑色西裝,白色衣領被汗水浸得又黃又軟。新娘身穿潔白婚紗,早已大汗淋漓。

那一年,新郎錢鍾書24歲,新娘楊絳23歲。

1935年,錢鍾書參加中英庚款留英考試,成為唯一的英國文學專業錄取生。

錢鍾書高興的告訴楊絳:“我被錄取了,可以出國了。我想讓你陪我一同過去,可以嗎?”

當時楊絳還是在校生,尚未從清華大學畢業。但是楊絳瞭解錢鍾書,他是個不會繫鞋帶、走路會摔跤、吃飯用不好筷子的“生活白痴”。

為了照顧他生活起居,楊絳毫不猶豫的同意了。這裡不得不稱讚,楊絳是位非常好的伴侶。

自從兩人結婚,楊絳始終把錢鍾書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事情自覺靠後。從結婚伊始,到生命盡頭,楊絳一直照顧著錢鍾書。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新婚的錢鍾書、楊絳搭乘油輪赴英留學

這次出國,是錢鍾書和楊絳第一次共同遠行。漂洋過海到英國,兩人在輪船上待了一個多月。海上生活單調,但是他倆一路有說不完的話,聊不完的書。

在他人眼中,這對真算得上“神仙眷侶”。

錢鍾書在《圍城》裡說,“結婚以後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顛倒的,應該先共同旅行一個月。一個月舟車僕僕以後,雙方還沒有彼此看破,彼此厭惡,還沒有吵嘴翻臉,還要維持原來的婚約,這種夫婦保證不會離婚。”

眾人猜測,這句話的原型就是錢鍾書和楊絳。兩人不僅通過了旅行考驗,而且達到了精神上的契合。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經營婚姻的智慧

楊絳聰明懂事,在婚姻裡更是充滿了智慧。她愛錢鍾書,愛他的滿腹經綸,也包容他的缺點。兩人攜手走過六十多年歲月,楊絳只把幸福分享給錢鍾書,麻煩交付自己。

錢鍾書生活能力很差,經常像孩子一樣闖禍。他每次犯錯,都要向楊絳彙報,第一句永遠是:“我做壞事了”。

有一次,錢鍾書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染了房東家的桌布。

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不久,錢鍾書弄壞了門軸,不能關門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在倫敦時,錢鍾書額骨上生了一個疔,很久無法痊癒。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治。”

她從一位護士那裡學會了熱敷,每小時熱敷一次。果然,錢鍾書頭上的疔消失了。每次錢鍾書闖禍,楊絳口裡“不要緊”,無疑於定海神針。

錢鍾書可以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因為他知道楊絳永遠是堅強的後盾。

楊絳深知一個道理:分享幸福得到雙倍的甜蜜,而煩惱並不會因為兩個人一起分擔而變少。

楊絳確實做到了,她曾說:“我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痴氣,讓錢鍾書的天性沒有受到壓迫,沒有受到損傷。”

她呈現給錢鍾書,永遠是那個燦爛的妻子。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1960年代的錢鍾書與楊絳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變身“我們仨”

到英國一年多後,楊絳發現自己懷孕了。錢鍾書得知自己即將升級做爸爸,高興的手舞足蹈。

他激動的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一樣。”

1937年5月18日,楊絳生下一名可愛的女嬰,取名為“圓圓”。

圓圓的降臨,給這對年輕夫妻帶來了無限歡樂。他們從給孩子換尿布學起,一點點成為合格的父母。在夫妻二人精心照顧下,圓圓長得很快。楊絳形容說:“很快從一個小動物長成一個小人兒。”

圓圓和錢鍾書一樣,記憶力驚人,可以做到“過目不忘”。

有一次,楊家僱傭了一個小阿姨阿菊。阿菊的媽媽搬了家,特意寫明信片告訴她新地址。可是,阿菊把明信片弄丟了,急的直哭。圓圓在旁靜靜的說:“我好像看見過,讓我想想。”

然後,她背出一個長長的地名來,具體到什麼路口,幾號巷子。大家將信將疑,按照這個地址寄信,果然一字不錯。

那年,圓圓只有八歲。

錢鍾書和楊絳沒有要第二個孩子,他們一生只愛一個孩子,用盡全力去愛。一家三口歷經磨難,始終深深愛著彼此。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戲劇家暫露頭角

1938年,日軍大舉侵略中國,國難當頭。身在海外的錢鍾書楊絳心繫祖國,惦記家人,他們決定摒棄英國安逸的生活,一家三口迴歸祖國。

上海自“八一三”事變後,被日軍包圍,淪為孤島。被生活所迫的人民,迫切希望從文學藝術方面尋求一絲心裡安慰。

楊絳首次編寫的戲劇《稱心如意》上演,沒想到一炮而紅。

戲劇《稱心如意》主要講述了,女主角李君玉失去雙親,不得不投靠其他親戚。她的一些親戚有頭有臉,卻誰都不願意收留她。老天有眼,經歷過百般折磨之後,她得到了有錢人舅舅的愛護。最後,還找到了一個如意郎君,生活終於稱心如意。

短短一部戲劇,描繪了30年代上海的世間百態。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選擇喜劇與楊絳一貫理性、隱忍、剋制的人生態度有關,她沒有去做激昂鬥士,但是用細水長流的方式表達著立場與選擇。

第一部作品大獲成功,楊絳彷彿打開了任督二脈,戲劇創作源源不斷。她接連完成了《弄假成真》《遊戲人間》《風絮》等佳作,一時間“楊絳創作”成為了上海戲劇界的金字招牌。

為了支持楊絳,她年老體弱的父親楊蔭杭也前往劇場捧場。

楊蔭杭和觀眾一樣,隨著劇情的發展,一會逗得哈哈大笑,一會感動的老淚縱橫。老父親沒有想到,楊絳的戲劇得到觀眾一次又一次的鼓掌。

父親悄悄問女兒:“這些全部是你編的?”

楊絳點點頭說:“對呀,全部都是我想的。”

楊蔭杭自豪不已,對著左右兩邊的人說:“這是我女兒編的,是我女兒!”

楊絳看著父親樣子,就像一個求表揚的小學生一般。女兒創作的劇本這麼受歡迎,他不禁流出幾滴驕傲的眼淚。

中國著名電影評論家柯靈稱讚:“楊絳的《稱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是喜劇的雙壁,是中國話劇庫中有數的好作品。”

胡適也評價她的劇本“不是照著鏡子寫的”,稱讚她的劇本不落俗套、獨樹一幟。楊絳的戲劇影響深遠,2007年《弄假成真》還再次被搬上了話劇舞臺。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騎士堂吉訶德

翻譯和創作是楊絳文學成就的兩翼,最著名的莫過於《堂吉訶德》。這部小作品從翻譯到出版幾經波折,差一點被當做廢紙燒掉。

1956年,楊絳開始翻譯《堂吉訶德》。為了忠於原作,楊絳決定自學西班牙語,這一年她已經48歲了。到了“文革”開始時,她已經翻譯了著作的四分之三。

1966年,文革越演越烈,楊絳被要求把“黑稿子”交出來。《堂吉訶德》翻譯稿被沒收後,楊絳夜不能寐。

她向沒收“黑稿子”的頭頭求情,懇求他們還回書稿。可是頭頭們告訴她:“收的稿子太多了,你的那份已經找不到了。”

楊絳不死心,她自願打掃革命群眾辦公室衛生,採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尋找翻譯稿。終於,楊絳打掃一間儲藏室時,發現了《堂吉訶德》的譯稿。

她高興極了,抱著稿子看了又看,沒錯,就是自己的稿子。一顆懸了已久的心,終於落下了。

楊絳抱在懷裡,準備悄悄偷走。

不料她被一位老幹部發現,大聲呵斥:“站住,楊季康,你拿著什麼東西?”

楊絳嚇了一跳,她的心咚咚直跳,臉一下子緋紅起來。楊絳有點害怕,更多的是氣憤,

她勇敢的回答:“這本來就是我的東西,我辛苦譯出來的稿子!”

這位老幹部也很強硬,死活不肯讓楊絳把譯稿帶走。

無可奈何,她只好把譯稿放回去。最後,終於有位學習組長仗義出手,把稿子還給她。

楊絳抱回稿子回家,彷彿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孩子。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1978年《堂吉訶德》出版時,讀者排長隊購買,一時間掀起“堂吉訶德”熱。楊絳的譯本,填補了我國西班牙語翻譯的空白。

當年,西班牙王室來訪,《堂吉訶德》作為禮物被贈與王室。

1986年10月,西班牙國王頒給楊絳“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勳章”,以表彰她對傳播西班牙文化所做的貢獻。

有人評價楊絳譯本《堂吉訶德》:雖然她的西班牙語在眾譯者中不是最好的,但她的漢語水平在眾譯者中肯定是拔尖的,她的幽默感在眾譯者中也絕對是拔尖的。

七十二萬字的譯著,1956年開始著手翻譯,直到1978年才出版,歷經了二十多年。

一部翻譯稿,耗盡了楊絳半輩子心血。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我們仨”走散了

楊絳心愛的女兒錢瑗長大後,熱愛教育事業,成為了一名老師。她在北師大擔任博士生導師,不僅要教北師大的課,還要兼顧北大、北外。每天從早忙到晚,經常忙的連軸轉。

楊絳心疼女兒,她偷偷問錢瑗:“能不能稍微偷點懶?”

錢瑗只是微笑著搖搖頭。

到了1996年,錢瑗腰疼的厲害,確診為晚期肺癌。

楊絳聽了,頓時五雷轟頂。因為那時候,錢鍾書已經患病多年,奄奄一息。

楊絳本打算今後和女兒相依為命,誰知竟要白髮人送黑髮人。

錢瑗知道自己即將離開,她愧疚的對媽媽說:“娘,你從前有個女兒,現在她沒用了。”

楊絳聽了,頓時喉嚨被卡住了一樣疼,眼裡不住地流。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與女兒錢瑗

女兒走的頭一天,楊絳強壯鎮定,她安慰到:“安心睡覺,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

第二天,錢瑗帶著笑意,在安睡中去世了。

錢瑗的骨灰被埋在北師大校園一棵雪松樹下,這是她生前每天經過的地方。

楊絳曾經悄悄的來到樹下,只不過停留片刻就走了。

這棵樹是圓圓的化身嗎?

不是的,因為圓圓已經不在了。多看一眼,只會更加心痛。

蘇東坡有悼亡詞:“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楊絳套用其詞說:“從此老母斷腸處,明月下,長青樹。”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1981年與錢鍾書和錢瑗攝於三里河寓所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在人世間打掃現場

1994年,因為舊病復發,錢鍾書住進了醫院。年老的錢鍾書體弱多病,全靠楊絳悉心照顧。

楊絳怕錢鍾書寂寞,她總是絮絮叨叨說一些有趣的事情。他們用無錫土話交談,說到高興處,錢鍾書會露出久違的笑臉。

錢鍾書去世前陷入昏迷狀態,短暫清醒時留下一句話:“絳,好好裡(好好生活)。”

1998年12月19日,被病魔折磨四年之後,錢鍾書去世了。

錢鍾書的遺體被火化時,楊絳久久不願離開。

“楊先生沒有流淚,錢先生火化時,她就在那裡看著,不忍離去。”楊絳的一位學生回憶說到。

錢鍾書走後,楊絳說:“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可是我壓根不能逃,我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對於楊絳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整理錢鍾書作品和手稿。錢鍾書的手稿數量龐大,整理後發現竟然有7萬多頁。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有一次,《錢鍾書手稿集》的編輯來取資料,只見楊絳桌上堆滿了手稿。有些手稿長期存放,已經變脆易壞。

楊絳只能一點點先把筆記粘好、晾乾,再整理。

這位編輯發現楊絳雙眼紅腫,他知道楊絳為了早日整理出手稿,一刻也不敢停歇。

編輯勸說楊絳:“先生,您休息會吧!您的身體和眼睛禁不住這麼熬呀。”

楊絳嘴上說著“好好好,我知道的”,手卻沒有停下來。

那一年,楊絳已經年近90歲了。

因為楊絳孜孜不倦的努力,錢鍾書去世後,依然有作品問世。

楊絳認為,錢鍾書的筆記最好的保存方法:公之於眾。這樣才能使“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晚年的“黃金時期”

常人道:女人的黃金時期在20多歲,從此以後走下坡路。

而楊絳的一生證明:只要你不停止學習,哪怕到了90歲,依然是黃金期。

1997年錢瑗去世,

1998年錢鍾書相繼去世,

人世間最愛的兩個人相繼離開了楊絳。

錢鍾書和錢瑗還在世時,朋友提出建議:把一家三口的幸福故事記錄下來。

那時,躺在病床上的錢瑗“主動請纓”提筆,回憶小時候和爸爸媽媽的幸福時光。錢瑗去世後,楊絳承擔下《我們仨》的寫作,完成女兒和自已的心願。

楊絳筆下的錢鍾書、阿圓有多討人喜歡,她的思念就有多痛苦。

經過一個世紀風雨,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楊絳經歷了太多生死離別。

她想把親人永遠留在世上,只能用文字記錄下來。

楊絳回憶: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1990年,錢鍾書與楊絳在自家門口小樹前

92歲那年,楊絳寫出了《我們仨》。

讀《我們仨》時感受到了一家三口的溫馨快樂,卻忘了楊絳需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泰然處之的面對孤獨終老。

一個女人歷經兩個世紀,風雨洗禮,內心的強大已經無法想象。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從友誼始 到友誼終

楊絳受到讀者喜歡,除了她的文學貢獻,還有為人處世的智慧。

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他和楊絳中學時已經認識,到了清華又成了校友。

年輕時,費孝通一直喜歡楊絳,他把楊絳稱為“初戀”。而楊絳呢,卻未曾對他動心。清華偶遇,錢鍾書對楊絳一見鍾情。兩個男人愛上了同一個女生,暗中較勁是免不了的。

可惜,費孝通遭遇的是清華第一才子—錢鍾書。楊絳傾心於錢鍾書,選擇和他共度今生。

據吳學昭在《聽楊絳談往事》中記錄:1950年,費孝通做了全校性的“師範報告”。

報告中,費孝通檢討他“向上爬”的思想最初是“因為他的女朋友看不起他”。

這個女朋友,指的就是楊絳。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半個世紀過去,意氣風發的小夥子成了白髮老人。錢鍾書去世後,費孝通曾去拜訪楊絳。

楊先生送他下樓時說:“樓梯不好走,你以後也不要再‘知難而上’了。”

楊絳一語雙關,等於謝絕了他的訪問。

楊絳曾經對費孝通說:“我們可以是朋友,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

對待男女關係,楊絳絕不拖泥帶水。作為女人,她懂得與旁人的交往界限,從不越雷池一步。

她懂得隱忍,但不代表沒有底線;她善於交友,但不代表沒有原則。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我們仨團聚了

大家喜歡楊絳,不僅僅因為她美麗,更佩服她經歷美好和磨難後,還能不忘初心。她對所有的贈予全盤接受,無論好壞,隨遇而安、寵辱不驚。

王小波說:要做一個有趣的人,就算獨處,也不會寂寞。一個人一生很長,跟一個有趣的人共度一生,才不枉此生。

楊絳對錢鍾書那句:“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錢鍾書深情表白楊絳:“從此我們只有死別,而無生離。”

一個深愛自己丈夫,一個懂事貼心的女兒,

楊絳做到了一個女人的極致。

2016年5月25日,楊絳平靜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你們仨終於團聚了,這樣真好。

楊絳:且以優雅過一生,與誰都不爭,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