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初中文凭,数学不及格的华罗庚,是怎样成为数学家的?

用华罗庚先生的话说就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不避讳的说,主要是因为华罗庚先生是一个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你们呢?

当然了,官方说法应该是,99%的努力➕1%的天赋,但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往往就是这1%的天赋。
只有初中文凭,数学不及格的华罗庚,是怎样成为数学家的?​​

关于数学不及格

华罗庚初中的数学老师叫李月波,书教得很好。但是他并不欣赏华罗庚数学才能,每次考试只给他60几分。

华罗庚在初中一年级时,数学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并不是我曾冒犯了我的老师,从而老师故意不给我及格,而是小时候太贪玩了,未好好学习,再加上试卷写的很潦草,所以怪不得老师的。”

大概所有学霸小时候都这样,题都会做,但是拿不了高分,因为太粗心,态度也不好。有些老师不喜欢这样的学生,比如李月波老师。不是不会做题数学不及格,而是没用心。

关于只有初中文凭


只有初中文凭,数学不及格的华罗庚,是怎样成为数学家的?


在1925年他从初中毕业的时候家庭贫困,无法供给他继续读高中,所以他只有到免费的职业学校学习,希望以后可以当一个会计之类的、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人。

不过即便是这样,一年之后他也因为没有办法交纳得起杂费和住宿费而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是因为穷,交不起费辍学,不是不想学或学不会辍学。

那个年代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很多大师的学历都不高,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高中学历、钱穆被称为中国当代最后的大儒中学都没有毕业、刘半农:常州府学堂肄业证。沈从文:最高学历只是小学、金克木:一生只拿过小学文凭、齐白石:竟然没有上过一天学......太多啦。有的是没有条件拿学历,有的是不屑拿学历。

绝对的天赋

依靠三年忙里偷闲的自学,也就是1929年,他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又在第二年再次发表了一篇。

这个时候的华罗庚才刚刚20岁。 凭着这两篇论文,他被清华大学的熊庆来发现,并在1931年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学习工作,在清华大学里,他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了数学的全部课程,1934年的时候就被提拔成了讲师—那个时候华罗庚刚刚24岁。

开挂人生

只有初中文凭,数学不及格的华罗庚,是怎样成为数学家的?

从此,华罗庚的人生开启了开挂模式!

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

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

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

1939年到1941年,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

1947年,《堆垒素数论》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总结,华罗庚先生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除了天赋,这和他对数学的爱好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凭,但是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