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老鹽場 醞釀新滋味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漳浦鹽場 鄭成樂 攝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歷史照片:1958年突擊圍堤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洪錦城 攝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測量結晶池內的滷水濃度。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洪錦城 攝

東南網8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洪錦城 文/圖)

核心提示

鹽是百味之首。福建海鹽因其遵循古老的天然日曬工藝,且富含豐富的微量元素,在食鹽市場獨樹一幟。位於漳州東南海域的漳浦鹽場,是福建三大重點鹽場之一,年產原鹽超過5萬噸。

1958年,來自當時龍溪地區的上萬鄉民奔赴漳浦竹嶼島。700多天中,他們填海造堤,圍墾灘場,興建鹽坎,讓曾經的孤島與大陸相連,締造了繼莆田鹽場、泉州山腰鹽場後的福建第三大國有鹽場。此後的一個甲子裡,漳浦鹽場恪守南方海鹽傳統制法,源源不斷地向市場輸送優質原鹽。2017年,國內鹽業體制改革拉開序幕,食鹽生產批發區域限制與政府定價機制成為歷史。福建海鹽投身市場化大潮。生產成本更低的湖鹽、井礦鹽、北方海鹽開始衝擊福建海鹽市場。

福建海鹽的秘密

盛夏清晨5時許,漳浦鹽場的鹽田上已集結了日出而作的鹽工。眼下正值產鹽旺季,女工們用斗笠、頭巾、長衣長褲和雨靴將自己全副武裝,以減少烈日灼曬。她們忙著用鹽耙,從結晶池中扒收新鹽。由於原鹽品質深受滷水溫度影響,鹽工們必須在上午8時水溫攀升前完成扒收工作。

“海鹽曬制原理大同小異,無非是通過蒸發作用,使海水中的氯化鈉達到飽和,從而析出氯化鈉晶體。”45歲的竹嶼人陳新安,是漳浦鹽場第一工區黨支部書記,“由於海水濃度差異,海鹽曬制工藝有南北之分。北方曬鹽通常以長期結晶的方式大規模生產;以福建海鹽為代表的南方曬鹽工藝,則要遵循納潮、制滷、結晶、旋鹽、扒收、淋滷、歸坨等嚴格的流程。”

每天,鹽工們根據潮汐規律,在漲潮時開閘納潮,將天然海水引入蒸發池。此時的海水濃度大致為2波美度,經過“六步走水”後,海水濃度將提高至14波美度左右。“‘六步走水’共設有6道蒸發池,每道蒸發池約800平方米,海水每天從上一道蒸發池進入下一道蒸發池,濃度提高2度,6天后便能形成高濃度滷水。”陳新安說,滷水隨後通過閘口進入結晶池,“結晶池共有7道,至最後兩三道時,滷水濃度將達到25.5波美度,此時滷水中的氯化鈉逐漸達到飽和,並開始析出晶體。”

這是整個曬鹽過程中最辛苦的環節。為保證原鹽顆粒均勻,鹽工們需要在正午時分進行旋鹽,即利用鹽耙等工具,對結晶池中的鹽塊反覆破渣,使之形成細小的顆粒。生產一級食鹽與二級食鹽所需的原鹽,對旋鹽頻率有不同的要求。以生產一級食鹽為例,旋鹽操作通常始於每天中午11時30分左右,每個小時進行一次,每天開展五六次,每個鹽工一天需要完成15畝的工作量。

這個過程最怕陰雨天氣。“海鹽生產靠天吃飯,我們必須時刻關注氣象預報並研判天氣變化。若天氣異常,就要提前將滷水從鹽坎中導入滷井保存,以減少陰雨、颱風等天氣造成滷水淡化或汙染等影響。”陳新安說。

完成旋鹽後,結晶池中便佈滿細密的鹽晶。此時原鹽曬制並未完成,鹽工們還要在清晨時分將新鹽扒收至結晶池邊上的淋滷臺上,通過小坨淋滷,以瀝乾滷水。剩餘的滷水既不能浪費,也不能直接原地結晶。“當滷水濃度接近30波美度時,氯化鈉晶體析出開始減少,硫酸鈉等雜質析出增多。因此,老滷需要通過溝渠排出並回到起點,經過沖淡處理後再重新蒸發利用。”陳新安說,兩三天後,原鹽生產便大功告成。鹽工們用板車運輸,將原鹽統一歸入大坨,等待運送到加工廠篩選、分級、加工、檢測、包裝,最終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

由於採用傳統日曬工藝,加之海域特性,福建海鹽具有天然的品質優勢。來自福建省鹽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數據顯示,福建海鹽氯化鈉含量低於95%,富含鉀、鎂、鈣等70餘種微量元素,且天生鬆脆,生產過程中無需人工添加抗結劑。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旋鹽。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洪錦城 攝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扒收新鹽。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洪錦城 攝

漳浦老盐场 酝酿新滋味

新鹽歸坨後苫蓋,等待運輸至加工廠。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洪錦城 攝

國營老鹽場走過60年

為了慶祝建場60週年,漳浦鹽場在八大工區開展生產競賽。今年前7月,高溫少雨,陳新安所在的第一工區原鹽產量罕見地超過5000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預計全年產量可達1萬噸。

72歲的老鹽場人張吼,退休前是漳浦鹽場副廠長。在他看來,豐產是贈予漳浦鹽場最好的生日賀禮。

竹嶼村原是海上孤島,直到1953年才因填海圍堤工程與大陸相連。歷史上,竹嶼向來有曬制海鹽的傳統,清康熙年間修訂的《漳浦縣誌》有“居民數百家,歲獲漁鹽之利,較之海濱為最”的記載。1958年,竹嶼開始興建國營鹽場。當年3月,來自當時龍溪地區的鄉民們,組成建場大軍,彙集竹嶼,投入圍海堤、建鹽坎的艱苦創業之中。高峰時,支援團隊規模達到上萬人。

對此,《漳浦鹽場志》記載道:“在730多個日夜裡,鹽場開創者們共投入146萬個工日,完成土方221萬立方米,填海圍堤跨越大小港道16條,造堤全長11公里,圍墾灘場面積約15萬畝。”

全省第三大國有鹽場由此而生。漳浦鹽場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鹽產地,曾是湖南株洲化工廠等重點化工企業的定點原料供給基地。但它真正的黃金時代,源自1984年的一場內部改革。

“我們制定了《三包四定五放權》方案,實行計產付酬、按質論價的噸鹽工資含量承包責任制,把職工的收入同企業經濟效益相掛鉤,改變了過去吃大鍋飯的局面。”張吼參與了這套改革方案的制定,他表示,漳浦鹽場各個工區與生產隊的積極性由此調動。1985年,漳浦鹽場首次實現收支平衡,而後經營狀況逐年企穩向好。當年,漳浦鹽場的改革經驗在全省鹽業系統推廣。

同時,漳浦鹽場還改變單一經營模式,墾闢荒廢灘塗養殖對蝦,效益不俗。

老鹽場遇到新鹽改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由於原鹽指令性定價欠合理、生產成本上升等原因,加之產量深受天氣影響而搖擺不定,漳浦鹽場逐漸走下坡路,出現成本倒掛。但最大的衝擊,來自去年開始推進的鹽業體制改革。

按照鹽改要求,食鹽領域取消生產批發區域限制與政府定價機制。這意味著,漳浦鹽場,將隨行就市,直面市場競爭。

“在國內,食鹽主要有海鹽、湖鹽與井礦鹽三大類。鹽改後,省外入閩最多的當屬井礦鹽。”漳浦鹽場黨委委員林春乾說,“儘管福建海鹽品質優異,在成本上卻天然處於劣勢,福建海鹽生產高度依賴天氣,且多為純勞力作業,生產效率較低;井礦鹽則多采用機械化加工生產,且受天氣影響小,二者產量與成本懸殊。”

林春乾表示,2017年鹽改至今,漳浦鹽場的原鹽收購價逐漸走低,目前每噸原鹽的收購價為300元左右,而漳浦鹽場每噸原鹽的生產成本約為320元。井礦鹽生產成本則遠低於此。即便是與北方海鹽相比,福建海鹽也不具備優勢。以山東濰坊為例,當地一個勞動力的年平均生產能力在500噸以上,而漳浦鹽場不足80噸。

根據《福建省鹽業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制度設計,2017年至2019年為鹽改過渡期。過渡期內,省級財政為鹽場原鹽出場價提供每噸180元的補貼。陳新安擔心的是,一旦過渡期結束,補貼終止,漳浦鹽場或將無以為繼。

鹽改與市場化潮流不可逆。漳浦鹽場人試圖通過轉型尋求新的機遇。

“今年我們計劃投入800萬元用於鹽田設施改造,重點對結晶池改造、蒸發池施沙壓實,電力設施改造升級等。”林春乾表示,當地希望通過技改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從而降低成本,並在市場上獲得更強的議價能力。同時,他設想延長海鹽產業鏈,通過精深加工,利用海鹽的獨特功效生產牙膏、沐浴露等日化產品,但這需要更多技術與資本支持。

事實上,在技術創新與縱深發展方面,省內同業已有所嘗試。泉州山腰鹽場便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鹽藻培育繁殖試驗、海水濃縮技術試驗、滷水真空試驗等項目,為海鹽工廠化生產與生物科技產品研發,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此外,漳浦鹽場還計劃依託鹽場資源的稀缺性,引入休閒旅遊、觀光工廠等新業態。“我們將嘗試以鹽為主題元素,開發出古法曬鹽工藝展示與體驗、鹽浴、鹽雕等旅遊產品。”林春乾說,去年,設計總裝機容量100MW的漁光互補項目落地漳浦鹽場竹嶼村。未來,鹽與光伏,將成為撬動當地旅遊的重要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