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育政策迎來急轉彎 預計年內全面放開生育

時代財經APP記者 柳軍

中国生育政策迎来急转弯 预计年内全面放开生育

最近,各地密集出臺的鼓勵生育政策,提高了對中國可能放開計劃生育政策的期待。

以咸寧為例,作為湖北地級市中率先發文鼓勵生育二孩的城市,該市於本月初出臺政策鼓勵生育二孩,對生育困難家庭給以最高3萬元的再生育補助金,對就讀幼兒園的兒童減免一定保教費。為了鼓勵生育,咸寧還提出保障性住房將優先分配給二孩家庭。

在此之前,陝西於6月便提出,將完善配套生育政策措施,提高婦女生育意願,適時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出臺鼓勵生育措施。同月,遼寧亦提出,將完善生育教育、家庭稅收、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對生育兩個孩子以內的不實行審批。

這意味著,在嚴格執行將近四十年後,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望迎來急轉彎。

“各個省份已經開始行動了,從全國層面來看,估計今年年底之前會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實現完全的家庭自主生育。”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告訴時代財經,目前中國的人口形勢非常嚴峻,密集出臺政策鼓勵生育將是未來趨勢。

低出生率陷阱

目前,國際上用總和生育率來反應一個國家的人口發展趨勢。簡單來講,總和生育率是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該數據要達到2.1才能保持人口的正常更替,如果降到1.5以下,低生育率會自我強化,如同掉入陷阱,扭轉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或變得很困難,甚至不可能,因而形成“低生育率陷阱”。

若參照以上理論,我國早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16》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05,這個數據不到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一半。

“如果1.05的生育率屬實,那中國的生育水平就是全球最低,而不是最低之一。”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

低出生率促使實行多年的人口政策加速調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啟動“單獨二孩”政策,在政策鼓勵下,當年出生人口數量比2013年增加47萬人,但到了2015年,出生人口數量卻比2014年減少32萬,出生率回落到政策出臺以前的水平。緊接著在2016年,中國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不過,2017年出生人口較2016年減少63萬人。這表明“單獨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並未有效提升生育率。

另外,在2017年的新生人口中,一孩出生人數724萬,同比減少249萬,而二孩的出生人數則為883萬,比2016年增加162萬,成為新生人口數量的主力軍。

“如果沒有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中國現在每年的新生人口數量少於死亡人口數量,人口總量已經到達峰值了。”蘇劍告訴時代財經。

一孩減少與育齡婦女大幅減少有關。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指出,“十三五”期間,育齡婦女(15-49歲)平均每年比上一年減少520萬人, 這種趨勢將持續到“十四五”期間,屆時育齡婦女平均每年比上一年減少近500萬人。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出生人口數量還將繼續下降。

全面放開生育或已不遠

在嚴峻的人口形勢下,國家層面已有跡象顯示,全面放開生育或許已不遠。

例如,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原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表示,二孩政策實施以後,相當一部分家庭想生不敢生,就是擔心孩子生出來以後沒有人照顧,托幼問題如果得到妥善解決,二孩的出生率會提高8個百分點左右。他還透露,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財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相關部門正在加緊進行調查研究,年內將推出國家嬰幼兒(主要指0到3歲)發展的規劃,解決好嬰幼兒的照顧問題。

也就是說,如果進展順利,在今年下半年僅有的4個多月時間內,國家層面有望出臺鼓勵生育的嬰幼兒發展規劃。

另一個重要信號是,在目前修訂的個稅修正案草案中,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的專項扣除,儘管草案尚未有該方面的具體內容,但可以確定的是,對生育家庭做相應稅收減免將是未來政策趨勢。

而在8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呼籲以生育政策的落地和社會保障的健全來切實促進生育。

除了鼓勵生育的政策信號,8月13日,在國務院印發的《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中,提出3個計劃生育扶助保障項目,包括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計劃生育“少生快富”補助,明確為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

人口專家何亞福認為,這是處理計劃生育的歷史遺留問題。“過去的計生政策承諾對上述人群給予計生補助或獎勵,而現在離全面放開生育已經不遠,制定計劃生育補助國家標準,有助於安撫上述人群。”

政策能逆轉出生率嗎?

那麼,隨著政策進一步鬆綁,各地通過延長產護假、發放補貼、增加托幼供給、保障女性勞動權益等手段,能逆轉人口出生率嗎?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張曄、劉志彪聯合撰文指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一旦國民生育意願下降的趨勢形成,尤其是生育水平跌到1.5以下,陷入“低生育率陷阱”,生育率就很難逆轉;而生育率跌到1.3以下而實現逆轉的國家,幾乎沒有先例。

中國在全面放開二胎的情況下,生育率也只有1.2左右,因此人口問題已非常危急。

上述文章指出,在鼓勵生育的過程中,國家擁有充足的財力用於長期持續的、高強度的生育投入十分關鍵。張曄與劉志彪認為,只有在人們的低生育意願與行為還未固化的時候進行政策調整,才有可能成功。

從國外經驗來看,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推出兒童補貼政策,2004年進一步擴大補貼範圍、延長補貼年限,並鼓勵社區開展臨時托幼服務等。為了保障女性權益,日本更是制定了“育兒休業制度”,規定產婦可享受一年育兒假,企業不得解僱,而政府向執行休業制度的中小企業支付獎金。不過,近三十年來,日本鼓勵生育的政策並沒有起到明顯效果。

不過,生育率也並非不可逆轉。瑞典於1995年出臺《兒童照顧法》,規定地方政府在兒童照顧上負有法定責任,政策要求地方政府要向5歲以下兒童提供每週至少15小時的照顧。此外,瑞典普遍建立公共托幼機構,並將學前教育納入早期教育體系。2003年,瑞典5歲以下兒童入園率提高到80%,這極大地減輕了家庭照料負擔,因此瑞典的女性就業率仍然高達7成以上。

此外,瑞典還設立了產假、長期育嬰假、父親假等完善的照料假期制度,以應對婦女在工作與兒童照料的衝突。在政策鼓勵下,瑞典的總和生育率從90年代的1.5上升到2010年的1.98。

蘇劍認為,由於人口生育率是一個長期影響社會經濟的問題,因此“低生育率陷阱”比“中等收入陷阱”更可怕。“如果經濟發展找到好的路徑,‘中等收入陷阱’還可以走出來,但‘低生育率陷阱’很難走出去。而中國只有走出‘低生育率陷阱’,才能走出‘老年化陷阱’與‘中等收入陷阱’。” 他認為,中國必須立即實施大幅度、大規模的鼓勵生育的措施,才能保證人口的可持續性。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