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药物,这些潜在风险你应该知道!

精神药物,这些潜在风险你应该知道!

图 | Unsplash

导语:许多人都曾面临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的困扰,也会求助于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可是,面对需要吃药这件事,大部分人都会心存疑虑:会不会让我变得呆呆的?我会不会长胖?吃了药以后,我还是我吗?

撰文 | 王心玥

制版 | 赵利

关于精神疾病是否需要经常吃药,我大学时期的老师曾经说过:包括心境障碍在内的各种精神类疾病不仅会表现为行为和情绪失调,还会导致我们的大脑机制发生变化。吃药首先是将大脑调整到能够正常功能的状态,随后的心理治疗才是让病人从认知上调整自我的过程。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科学认识精神药物潜在的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当面临的疾病造成的危害超过药物带来的潜在风险时,服药才是正确的选择。更何况随着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进步,精神药物的潜在风险只会不断降低。

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显示,12种常见抗抑郁药物会带来潜在的肥胖风险。这一风险通常在服药两到三年后达到峰值。

伦敦国王学院的Rafael Gafoor博士带领一支英国研究小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者分析了来自英国临床研究工作数据库(UK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三十万名平均年龄为51岁的成年人数据。这些被试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在04至14年的十年间至少测量过三次。

被试者按BMI及是否有过服用抗抑郁药物史分组。在纳入研究范围的十年间,研究者发现被试体重提升5%的绝对风险也大相径庭。具体来说,服用抗抑郁药物的被试中,每100人中有9.8人会面临体重增长,而未服用抗抑郁药物的被试中这一数字则为8.1人。换句话说,每59个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就多出一人会在测试期间(十年间)增重5%。

研究人员还强调,在服药的第二和第三年间肥胖风险会达到峰值。届时,增重的风险会达到普通人群的5%到46%。不过,服药的第一年这一风险并不会增加。这一风险对于普通体重和轻微超重的人群同样存在。而且,即使将年龄、性别和其他类似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疾病等风险因素考虑在内,这一效应依旧存在。

不过,这一研究也存在问题。由于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许多变量无法得到控制。尽管如此,由于这一研究囊括了大量人群以及长时间的追踪研究,其所得出的结论仍然具有较高的信度。

研究人员表示,在涉及抗抑郁药物时,医师和病人都应考虑研究所发现的这一趋势,即抗抑郁药物带来的增重风险。Rafael Gafoor博士表示,当病人有任何疑虑时都应该及时和医师或药剂师联系。其他研究者包括博洛尼亚大学的Stefano Porcelli也表示,医生不仅负责诊断和治疗,还应该向患者所面临的生活方式变化提出建议,譬如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提早应对肥胖风险。

除此之外,其他研究者还表示,轻度至中度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更多地选择认知行为治疗,而中度至重度患者则应该考虑药物辅助。虽然目前科学家仍未能完全确定是否某些患者的肥胖风险更高,不过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确定是否某些基因更易导致患者受到药物的定向影响。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在治疗开始之前就有针对地选择或放弃一些药物。

扩展阅读:

参考文献:

Gafoor, R., Booth, H. P., & Gulliford, M. C. (2018). Antidepressant utilisation and incidence of weight gain during 10 years’ follow-up: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361, k1951

All Rights Reserved.

加入我们:

《健康学人》长期招募实习编辑、撰稿人、翻译,有意者请发送简历及个人作品至[email protected]。欢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健康学人种子用户社群开始组建啦!

不论您,

是关心健康话题,想获得一手的健康资讯,

还是想参与建设优质靠谱的健康科普平台,

亦或者想和健康领域科研大牛探讨健康课题

我们都诚挚期待您的加入!

种子用户福利:

1. 健康学人种子用户按顺序编号的电子证书;

2.与国际健康领域科研大牛交流健康领域话题;

3. 优先参与健康学人各种线上线下活动;

4. 意见快捷通道, 更及时的反馈您的声音;

5. 有机会成为健康学人的一份子;

6. 不定期红包。

*我们只专注于健康科普,任何关于医疗或诊断等问题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哦~

种子用户申请方法:

添加管理员微信号JKXR_KK申请加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