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的区块链,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

创客猫注:本文来源于“投资家网·2018中国基金合伙人(GPLP)峰会”上,伯恩投资高级合伙人余暾、chain vc合伙人陈歆怡、易识资本创始合伙人徐勇、财链社区块链研究院首席信息官杨崇哲围绕“千亿资本竞逐区块链,现状与未来”展开的讨论,投资家网COO林云燕作为专场主席。

喧嚣的区块链,何时飞入寻常百姓家?

圈内人为其不休不眠,圈外人对其全然不知,这应该就是区块链现状的最佳描述。区块链因比特币而火爆,随之而来的就是疯狂、泡沫横生。这项可以改变生产关系和提升生产力的技术,在当下似乎只有发币的作用。但这或许是每个新事物诞生初期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混乱并伴随着泡沫。如此疯狂和混乱的投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区块链产生的泡沫?何时区块链才可以真正走进我们日常生活?

8万家交易所28万个项目?如何看待区块链的泡沫

主持人:之前在各个区块链的群体中传过一张照片,上面写的是“目前区块链行业火爆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它有8万多家的交易所以及28万的项目方。”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火热状况。是否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很多是空气币,是泡沫,关于这个行业泡沫的情况你们又怎么看待?

余暾:我也没有去论证8万多个交易所,28万个项目的真实性,但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会理性地去思考,这8万多家交易所,28万项目大部分都会消失,这是必然的。但是这个行业有没有泡沫,或者怎么去理解这个泡沫,我打个比方,我们进超市,永远不嫌超市的东西太多,只会嫌超市的东西太少,没有挑选的空间。

而且泡沫本身也是中性的,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时候有泡沫才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从过去的互联网很多行业的发展都可以发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觉得泡沫带来的各项资源,最终都会带来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要拥抱泡沫,是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里去选对的东西。

陈歆怡:我觉得区块链行业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领域,因为所有的数据每天都是在变动的,整个链圈进化的速度也非常快。

其实现在很多交易所都是自己注册5-10万个用户,但是交易深度并不是很高。对这种小交易所来说生存都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来交易,盈利的手续费也没有特别多,或者没有一些项目方希望上这个交易所,久而久之,这个交易所行业可能就会有一个洗牌。包括现在整个生态里面有几个全球排前十的交易所,他们的项目方非常强势。但前短时间,一些新的黑马涌入,对于一些传统的交易所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新的一匹黑马可能就会破局,它原先的规模都会打破。

我个人觉得有时候泡沫越大,机遇也会越大。比如现在买A股市场的股票,不会出现新增的某个平台一枝独秀。像区块链在某个地方火了,有些交易所就有比较创新的玩法,就会存在很多机会的。

徐勇:央视参与的第一个区块链栏目叫做聚焦区块链,当时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区块链是什么样的风向,是一阵风向,可能过一阵就没了,还是改变了,像季风一样?”我个人觉得区块链是龙卷风。业内的我们不眠不休,吃饭、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风暴外的人完全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第二个观点,我觉得现在区块链不是有没有泡沫的问题,现在这个行业更像是空气娃娃,它的产生充满着贪婪和欲望,可能就是靠气吹出来,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意见。我在区块链投了很多,我是一个超级保守的人,我是发自内心地认为它有一些很实实在在的落地的场景,但到目前为止我本人觉得更像是空气娃娃,可能95%甚至99%的项目都会死掉。目前,我觉得如果不太熟悉区块链,跟这个圈离得有点远的机构,现在进场不是一个好时间。目前从整个行业来讲,我本人觉得真的是风险非常大,很多项目都充满不确定的状况。

我们作为投资人来讲,未必喜欢风险,但我在认知上能够了解一些别人还没有看到的规律,有好的资源能够抗拒风险,我觉得就可以。至于这个事情有没有泡沫,有没有空气娃娃,我觉得都不重要。

杨崇哲:28万个区块链项目的数据,我觉得值得推敲的。今天懂区块链的、玩区块链的还是少数,这些人本身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强的。我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跨越鸿沟理论,通过这个理论来说,在区块链领域,大部分人都是跨越鸿沟左边这些人,在早期还是一个混乱的局面。

其实通过一些数据,我们能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到这个行业的早期。我之前看过一份报告,截至到2018年的3月,整个国内和区块链相关的创业企业大概是450多家,这个数字我们只能称之为初具规模。

再从融资的角度看这些数字,在2018年有40多家企业获融资,其中90%都是A轮和天使轮,大概只有9%的战略轮,剩下1%是优秀的。目前区块链是非常早期的混乱期,在有理想、有梦想的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未来区块链会走出混沌,真正能够跨越鸿沟。而不是成为龙卷风把这个风里和风外都区隔得很深。

投资区块链的逻辑:依旧看人看事

主持人:你们是如何挖掘好的区块链项目的,在投资区块链项目的时候,你们是以什么样的投资逻辑去投的,这跟以往投项目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差异?

徐勇:有一个大的逻辑,一定要跟着优秀的创业者走,优秀的创业者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另外要跟着能帮我们退出的基金走,哪个更有可能退出,我们就投哪个。

我自己的机构秉承的风格是天时地利人和。比如天时,现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还不够完善,这个时候聊应用就是在耍流氓。几乎所有的区块链应用型的项目我们都不看。我们会看的是能够形成价值闭环的,比如说供应链、交易所、钱包、数字资产管理、用户基础的经济模型的落地等,我觉得有用户基础这是非常重要。地利,我们希望我们投的项目在这个领域里面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另外在这个领域我们非常看重的是人和,我们喜欢投赚过钱而且分过钱的项目。分过钱就是说,区块链是一个典型生态型的事,如果没有分享的精神,如果不能把整个生态做好的话,其实这事还蛮难的。

我们觉得区块链领域和股权投资领域有不一样的地方,股权投资领域我们可以期待创始人拿时间换空间,可以给它一个成长过程。如果创始人没有特别致命的缺陷,他是一个专才,可能某些地方不那么的强,我们可能敢赌。但是区块链领域我们对创始人的要求就要更加全面,我们更喜欢投通才,更希望这个创始人在发币之前本身就有很强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点不太一样,我觉得在股权投资领域里面,如果一个创始人口才特别好,而且在一个项目初创期的时候过度PR,过度注重自己个人知名度,未必是好事。但是在区块链领域,如果创始人有非常强的造神能力,绝对是加分。

余暾:区块链主要还是看三个层面,一个是纯技术,第二个是行业应用,第三个才是数字资产。

这三个不是完全割裂的,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所以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投资逻辑。在底层技术这个方面,我们发现有很多公司一直在做底层的开发,没有发过币,它的整个投资更倾向于传统的股权投资。区块链技术,更多的是在改变货币、银行、交易所、VC、PE等等这些行业的,但是金融行业的人,反而对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热烈,这是一个问题。

从具体项目来看,首先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因为整个行业处于早期,很多东西都只停留在层面上,所以团队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处于绝对地位。第二点是要有可以落地的商业模式,无论是行业的应用,抑或是类似互联网靠流量支撑的模式,总要有一个落地的商业模式。第三点是技术上要有实现性,有成熟的技术。虽然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在应用层面还非常低,很多东西只停留在想像空间,但它如同干年前的AR一样,还需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不妨碍我们对它未来的想象。

陈歆怡:现在看项目主要会从以下几个维度,首先是技术,项目本身要在技术领域有它的优势,比如说它的速度非常快,或者能解决安全的问题,这些好的项目我们可以去帮它优化,但项目没有技术优势,我们就不投了。

第二点是团队,我们要去了解他是不是真的在做这个项目,要去了解给这个项目背书的人有哪些。

第三点我们会考量项目的经济模型,看它解锁释放的时间。

杨崇哲:我们是一家媒体,我们更多是帮着大众从一些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项目。首先评判一个区块链的项目,还是得去看白皮书。白皮书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内容逻辑,以及最简单的排版,如果白皮书做得都很烂我觉得没有必要继续进行下一步。

接下来我们要看它的行业应用场景是否能真正落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判断,第一我们会和业内投资机构,以及研究员沟通这些场景未来的应用价值。第二我们也会看同行对这个项目作出的整体评价。

第三是看人,我们会实地去和这个团队聊一聊,可能会看一看这个团队整体的办公氛围和场所,去了解创始人聊天的想法。另外除了必备的技术之外,是否有一些所谓的真正的魅力和魄力。所以我们更多地是从大众的角度,帮助大家对项目有更靠谱的认知。

像一阵风刮完就没了?

主持人:区块链会不会像以往的共享经济一样,一阵风刮完就没了?

余暾:一个行业有自身的规律,往往对于一些热门的领域,它的技术成熟期间比乐观者想得要悲观,比悲观者想得要乐观。一个产业的发展成熟它需要5年还是10年,并不以大众、媒体的臆想去改变它的发展节奏的。

今年有更多的更实际的项目在区块链项目里出现。有很多传统资金引入到区块链里来,但主流的投资机构还是在门外徘徊。我们不担心有更多的钱进来会带来区块链价格的虚高,也许更多的资金能够吸引更多的团队、人才和资源到这个领域。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这个革命的影响哪一天到来,可能我没办法去判断,但我拥抱这个变化,拥抱这个未来。

陈歆怡:区块链行业的这阵风吹多久取决于这个行业能够与日常生活的其他行业落地结合的程度。如果很多项目一直不能落地,所有的投资人、老百姓、都不敢进来,这确实是一阵风了。但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它优化了一些生产关系,比如有很多银行去做一些支付、结算的方面的改良,能够跟新兴产业结合落地,这样的话,我觉得这阵风可以吹非常久的。

杨崇哲:真正看一个行业要看清这个行业发展的本质。真正推动一个行业发展是那些具有独立判断和信仰的人,这样的人才是这个行业的发动机。一阵风只能把泡沫吹掉,把信仰不坚定的、没有独立判断的人吹掉。风过了之后它反而能让这个行业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走到成熟的一天。

区块链真正的爆发节点:还有漫长的过程

主持人:你们认为区块链会在什么样的一个时间点真正的爆发,才会让大家看到区块链对我们经济产生的影响,它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地为大家所熟悉呢?

余暾:我认为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我们现在的整个技术还是基于原来的微机原理发展起来的,它的技术成熟有赖于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改变,我相信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内能够带来的。

第二是应用层面,它是需要一个行业的变革,甚至需要政府的法律的配套。我们都知道无人驾驶就涉及到交规、法律、保险等方面。区块链一样面对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时间是会非常漫长的,但不排除它在互联网,在银行票据上的应用,这个作用可以很快实现的。

我个人的认为,区块链领域可能不需要政府有过多的引导基金、政府补贴、产业园区等,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更多只是要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公开的、具有持续性的行业规则。中国有广大的市场,优秀的人才储备以及众多的资本,我们相信会发展得很好的。

陈歆怡:首先区块链的从业者要自律,不要出现太多坑蒙拐骗的创业团队。否则会让投资人心寒,会让这个行业雪上加霜。在国内,如果能有一些配套政策的来保障投资人的权益,我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到这个行业里面来看一看。

还有一点是知识的普及,很多人不懂计算机,也不懂底层协议,但是如果我们下一代年轻的投资人,能够储备更丰富知识,那就会对这个行业有更丰富的理解。

杨崇哲: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归到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本质原因,其实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过去我们从PC的计算平台,到移动的计算平台,再到人工智能,这些领域更多的是生产力的提升让我们很容易看到它所带来的增值以及效率的提升。而区块链的技术最核心并在于生产力的提升,而在于生产关系的一次全新改变。

区块链领域,一直追求的是利用它的平台和技术对现有的商业模式产生革命性的革新,但是一旦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改变,就可能会影响到很多的既得利益者。在这个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去协调这种不同的利益方。所以我觉得区块链不会像移动互联网一样三五年就非常成熟,我认为它会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生产关系的改变,真的没有那么的容易。

但是大家也不会气馁,区块链领域能够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能够让我们去换一个维度去看待今天的商业社会,其实很多的巨头企业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包括全球的大型银行组织和一些IT企业,其都已经开始参与到这个行业标准的制定当中来了。可以说区块链的成熟,应该是一个全人类的事业,在于整个地球村的人达成一次生产关系改变的共识。所以我觉得可能会比较漫长。

(本文为创客猫现场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