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辯證的學習傳統文化?

現實的完美


我們都知道,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根源之所在,雖然易經有著如此高的學術地位,千百年來,它的智慧哺育著我們一代代華夏子女...

可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易經對於現代人卻很陌生,甚至很多人都對易經有著錯誤的偏見,認為易經就是算卦的,是一本算卦書,他們認為易經頭到腳壓根就是迷信書,往往都是避而遠之。

每每我看見這樣的言論或行為,都令我無比的痛心疾首。可悲我優秀的傳統易經文化被誤會,又可嘆我們當代人精神文化需求。所以,我想再次發聲,為易經正名,給那些對易經存在認識片面性的群體科普一次。

關於《易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衍生著作也是百花齊放。

有人說《易經》是反映曆法的,譬如遠在古代,就有專門管理天文曆法的官職,叫做司天監,說的正是由易經知識結合天文確立的歷法。

有人認為《易經》是用來占卜預測的,如“八卦定吉凶”之說。而且,夏、商、周時期國家均專門設立占卜的官員,遇到重大決策時以此來判斷吉凶禍福。

有人認為《易經》是用來一本軍事政治書,比如古人根據易經研究推演出來的各種軍事陣法,知名的有八卦陣、鴛鴦陣等,除此之外,古人還用易經的占卜預測功能和哲學思想輸出作為政治統治的工具。

有人認為《易經》是一部醫學著作書,易經所講的陰陽和合之道以及其它方面的易學原理和中醫是相通的,古代更有“不知易不可為醫”的說法,都說明了易經與中醫的緊密聯繫。

還有人認為,《易經》是反映數學的,如德國的萊布尼茲在1716年就指出:“伏羲氏所推演的八卦中蘊含著二進制原理”。

我告訴大家,這都沒有說錯,這就是易經。跟我們熟知的《紅樓夢》一樣,“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與此同時,我還想用一組數據統計結果來說明,易自伏羲創立以後,是從古至今研究人數最多,研究延伸字數最多的一部經典著作,成為儒家、道家、方士爭相研究和闡述的對象;即使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也要把《易經》保留下來。後世的歷法、占卜、星象、風水、八字命理、相法、軍事、醫藥乃至於人文哲學的研究,莫不以此為基奠。其充滿的智慧不僅深刻地浸染著中國的文明,而且對西方的科技和人文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乃至於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列為一本必學書,易經是我們人類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必讀書,這麼說一點都不過分。

它超乎一切宗派。儒家從自己的角度去闡釋它,它就是“儒家易”;

佛家從自己的角度去發揮它,它就是“佛家易”;

道家從修道的角度去研究它,它就是“道家易”;

......

追根溯源,我們從根源上再來探索一下《易經》是什麼?

據《易經繫辭下》中記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同樣類似記載的還有《三皇本紀》

在正史《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餘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

通過上面的古文獻記載,我們看到易經最初是在人文始祖伏羲氏發明創造的。易經在產生之初就是為大眾服務的,原始部落時期可以用它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比如通過觀察天文星體的位置來確立時令,看看最近該種什麼;又比如今天準備出去打獵,要看看有沒有雨;又或者有新人要結婚了,看看哪天是良辰吉日等等。

總而言之,易經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古人總結出的一套抽象而又具體的宇宙觀和方法論,說白了易經就是古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的總結自然規律而成的一部經典,用於指導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精神生活,讓後人可以少走彎路,趨吉避凶。開創了中華最早的文明。

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階級的產生,易經就成為了階級統治的一種工具,統治階級(即帝王)用易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目的是為了順應天下大勢,鞏固政權、強盛國家。

《易經》是用卦象來反映和認識整個宇宙和事物發展規律的書。是中華文明獨有的認識自然和社會運行規律的知識體系,再進一步精確的話就是用一張“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作為運算核心來揭示這種規律和方法論的。

所以說呢,我們當代人要好好學習易經,享受古人留下來的易學智慧帶給生活的便利,我們也有必要將這種優秀的傳統易經文化傳承發揚下去,讓更多的人也能體會到這種福慧。


我的黃曆


第一、如何辯證的學習傳統文化,這個問題問法已經是洋為中用了,辯證法是老外的玩意。至於古為今用,題主大概是有意從老宅子裡找找看有沒有祖先留下的寶貝了。廢物裡淘寶這個正是我這個收廢品的強項。

第二、學習傳統文化,只能說古為今用吧。要想洋為中用,題主估計也是打算好不僅僅學學易經,順帶把古希臘哲學也順帶學了吧。

第三、問題的核心是:傳統文化到底有多少可取之處?很多人說傳統文化一無是處,也有覺得傳統的東西是根,學學就可以修身齊家平天下。

第四、囉嗦一堆,說說我的看法。學習傳統文化了,有一個好處就是知道我們的祖先是怎樣應對在當時的自然環境、技術知識下如何對人類社會群體進行組織、教化的。對個體在言行、思維上面是如何要求的。比如為啥有奴隸制?為啥搞封和建?都是為了人類這個群體能適應自然和環境還有能發展。知道祖先在不同的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下應對自然挑戰以後,我們可以用同樣的一些思考和經驗應對今天面臨的自然和人類組織問題,比如霧霾。也可以應對今天人類遇到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鬱。

第五、現在時代變了,是否是祖宗不可法?祖宗和我們有一樣的DNA,所以祖宗經歷過的東西還是可取的,關鍵是如何取?以我多年收廢品的經驗,我覺得關鍵的就是:學習之、批判之、學習祖先的思考方法和精神,同時批判其在當時科學技術下采用的一些應急、應時之策即可。

第六、建議題主來收廢品,收廢品多了,自然懂得變廢為寶!哈哈,也知道如何古為中用,洋為中用啦。


廢品之家


這個問題問的好!

近幾年提倡重視學習傳統文化,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但有很多學者教授在一些講座上照本宣科,將一些傳統文化讀本直接講解一遍或者更有甚者將一些陳腐觀念也重提復辟,這是有違zfzy精神的。

或許大家都知道學習傳統文化應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不明白如何分辨何謂“精華”,何為“糟粕”。

這就需要“思辨能力

”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一直在強調思辨能力,需要“悟”,悟的過程就是思辨過程。

當你思考一個問題時,尋求答案的過程中,無論接觸到何種理論,或者是誰直接告訴你答案,都不要急著全盤接受。而是在心裡分析下該答案的合理性、嚴謹性、適用性。再與其他類似的答案進行對比,各有什麼區別。

凡事多思考,多辯證,自然就會鍛煉出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仿若是你自己的一把萬能尺。擁有了它,你無論讀古文、宗教聖經、外文譯本,還是與人討論、上網瀏覽信息,一切知識來源都會經過你自己的梳理,不會隨波逐流,不會人云亦云,不會被矇騙洗腦。


姝子


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可謂是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但傳統文化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

先說糟粕,比如封建迷信,在現代就不能用了,針對於這我們應該先從思想上杜絕在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素養武裝自己然後用這些先進的文化去改造他們。

而精華則是我們的祖先通過傳統文化變現出來的。就比如儒家文化時刻影響著我們。謙和和基本的謙卑思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在此基礎上出現的。再比如道家的崇尚自然,修身養性也漸漸成為現代人的養身方法了嘛。現在的富強、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誠實、守信、愛國、敬業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也是從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出來的。

現在的時代除了科技和經濟就只有文化這一軟實力能夠支撐中華民族早日實現中國夢和永遠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應該對待我們的文化有自信有信心。


衝向宇宙的人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法就是德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老子》後的新名詞洋包裝!這是中為洋用的例子,這是文化領域的出口轉內銷現象,毛主席是傳承學習並靈活應用傳統文化成功達到古為今用的光輝榜樣,現代人不要崇洋媚外,應該要有民族自信!傳統文化是個寶,千百年來也有草。放開思維古今找,陰陽中用好不好?從你的提問表現中似乎難以達到你所希望的目的,好象是騎著千里馬在慢慢地找驢。當然這種表現也很常見,在中國哲學界更是如此,洋墨水喝高了,迷糊也就難免了!


太上中華


大學時有本教材裡講“文化是人化的自然”

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文化一般都是經過一定的時間的篩選的結果。即便已經是篩選的結果也不免會有糟粕夾雜其中,更重要的是,任何東西都有其雙面性,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辯證思維,以辯證的態度去對待,還要結合時代的特徵合理運用。無論是古為今用還是洋為中用,都要保持覺醒的狀態,避免厚古薄今,厚外薄內。當然辯證的思維需要慢慢練出來,但是對所學內容的全面瞭解也尤為重要,沒有全方位的瞭解,你腦海中的“壞”就有可能正是人家的“精華”,反之亦然。


老娜年方十八


首先要學會吧,我的方法是掘井式深挖。我最開始受父親“仁義禮智信”口頭語的影響,主攻孔子儒學,後因為心理問題接觸到心理學,又功心理學,把儒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形成心理學人格框架,發現人格發展的數字原理,又主攻《周易》像數,探討宇宙數字模型……


鬱子城


明是非,為根本。爾後廣泛涉獵,批評與借鑑,吸收及消化,形成自己的世界理念。

拙見,僅供參考。
圖自《視覺中國》,謝謝。


流liu西瓜




和你攜手健康人生


題主的問題很好!說到學習傳統文化,還要古為今用!還要洋為中用!就不得不說一個根本的問題!既然要學習傳統文化就得學懂!學透!吃透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知道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泊!如果對一個事物只是一知半解的又怎麼去正確的做到古為今用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