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力量讓一個討厭軍營的女孩,走上宣傳軍營之路

十八歲十八歲,我參軍到部隊, 紅紅的領花映著我開花的年歲。 雖然沒戴上呀大學的校徽, 我為我的選擇高呼萬歲。 啊!生命裡有了當兵的歷史, 一輩子也不會感到懊悔······

一首軍旅歌曲《當兵的歷史》,描寫了我最美好的青春,也講述了過去我的家庭幾代人對部隊的熱愛,軍旅對於我的家人們不一樣的意義。

什麼力量讓一個討厭軍營的女孩,走上宣傳軍營之路

因為我從小出生在擁軍的家庭裡,牙牙學語時就對部隊神之嚮往,很好奇從小聽家裡人說太爺爺因為抗戰付出生命,爺爺因公負傷成為二等甲級殘廢等等和部隊有關的故事。讓我對部隊打上一個個問號,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為什麼值得家裡人赴湯蹈火,拼命。從小我就在心底裡暗暗發誓,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究竟是怎麼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直到十八歲那年,考上大學的我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父親聽說今年啟動網上徵兵,女兵可以通過網上報名參軍,再三讓我進行考慮。一邊是心心念唸的部隊,一邊又是嚮往已久的軍營,艱難的抉擇,可是從小對於部隊的疑惑早已從小苗發育成蒼天大樹,心想還是試試吧!

什麼力量讓一個討厭軍營的女孩,走上宣傳軍營之路

新兵連訓練圖

都說女兵不容易,慶幸的是家裡那麼多年過去也曾去過一位女兵。總有一種想法,萬一我也是幸運兒哪?況且聽說大學可以保留學籍,可是軍營卻只有丁點希望!試試吧!就當免費體檢,在一次次篩選中,看身邊不停被篩選下去的女孩,我暗自鼓氣,甚至開始最害怕的體育鍛煉(因為以前出車禍,好幾年都沒有進行過體育鍛煉。)。可是沒想到幸運女神降臨,一路過關斬將竟然獲得最終的勝利。

軍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美好,每天都有不停歇的訓練,還要學著打掃衛生,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發生。但是笨手笨腳的我,總是對於衛生和訓練束手無策,越來越自卑只有在每天對於旁人最“殘酷”的時光(新聞點評時),才能找回些許自信。

什麼力量讓一個討厭軍營的女孩,走上宣傳軍營之路

內心的苦累不敢與人傾訴,只能偷偷寫下來。一天兩天,長期以往,寫作成了心中唯一的救贖。偶爾在窗口發呆的時候,總會想為什麼自己進入部隊會這麼不適應,覺得軍旅生活那麼可怕。心態的問題,也許是源於自己對於軍旅生活認識的太少了,軍營總是有太多的面紗,尤其是女兵,唯一的認知也是源於身邊人的講解。

我想我要把女兵的生活寫出來,揭開女兵神秘的面紗,讓更多人正確認識部隊是怎麼樣的?不能讓更多人和我一樣,害怕部隊,覺得部隊是龍潭虎穴。可是膽小的我文筆一次又一次被大家否定,絕望到想要放棄。

自卑再度纏繞,慶幸的是我身邊的人沒有放棄我,經常和我談心。指導員一次次問我:“你寫作是為了什麼?你的初心那?沒有那個人可以寫的很好,剛開始你的文章是寫的假大空,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比以前有進步。你難道想放棄你的夢想?你再想想,你連最討厭的三公里都可以堅持下來,成績一次比一次好,現在能及格了。現在你說你連摯愛的寫作都不行,只能說是你不夠努力。”

什麼力量讓一個討厭軍營的女孩,走上宣傳軍營之路

身邊的戰友幫助我修改,提意見。點滴的進步被大家看在眼裡,單位的宣傳科科長也指導她一步一步發展,抄報紙,寫詩歌。白天黑夜不停的寫稿,半夜睡夢中突然被靈感驚醒,在學習室寫呀寫!生怕驚醒了戰友,所有人都我瘋了,為了寫稿著魔了。

隨著稿子一篇一篇的發表,我沒有得到滿足,因為還有更多的人不瞭解女兵,我想讓更多人認識女兵。不是在侷限於女兵=花瓶,女兵就是話務兵,女兵的各種謠言。

兩年的軍旅生涯如流水而逝,沒能考上軍校的我想了很多,想在寫作上更近一步,只有學習,才有未來。於是我含淚選擇放棄了很多人眼中的鐵飯碗,選擇退伍,也放棄了別人眼中的好專業(電子商務),選擇了心心念唸的新聞專業。

迴歸大學,我驀然發現未來還很漫長,很多人對於軍人的認識都來源於小說,電視。回學校第一年,我加入了軍嫂網,突然發現不僅是女兵大眾瞭解的少,還有軍嫂。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當軍嫂,宣傳軍嫂刻不容緩,她們是祖國鋼鐵長牆最有利的基石。

什麼力量讓一個討厭軍營的女孩,走上宣傳軍營之路

大一下學期,我想官方媒體還是有侷限性,自己建個公眾號,把大家想說不敢說的發出來,讓更多人認識軍人,為軍人權益奉獻!

公眾號建立沒有想象的那麼容易,孤軍奮戰的我一個人每天都在努力寫稿,可是看得人並不多。也有過心灰意冷,但是那麼苦的軍旅生涯都可以逆襲成功,現在有什麼不行的。不斷的嘗試,發現走心才是王道,開始絞盡腦汁在編稿。

一天天努力,金子總會發光,我的公眾號兵知心語被一點資訊的編輯發現,覺得有潛力,推薦到一點資訊。每天都在努力更新稿子,從零到兩百多萬的一點資訊閱讀量,可能對於大V而言不算什麼,可是我很幸福,激動的甚至淚流滿面。因為這是有越來越多人在關心軍人,點滴的付出不需要回報,軍人的未來權益得到保障,才是我最想要的禮物。

與此同時,學校組建的福建省第一個退役士兵組織,老兵公社。被同學推薦作為第一屆分校區的負責人的我,意識到責任和使命並存,也越來越瞭解軍人在退役後保障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好。和同學的隔閡,退伍軍人和同學年齡相差帶來的代溝,軍營和學校不能合理的轉換。一次一次的努力,讓更多的同學瞭解退伍兵,幫助他們和同學打成一片。

組織表演讓大家發現軍人很酷也很苦,酷是用無數的苦換來的。撰寫退伍老兵稿件《“老兵公社”助退伍大學生士兵融入校園》在中國青年報首發,眾多媒體轉發。

同時也不忘初心,經常聯繫部隊,深入軍營寫稿,重新回味軍旅生活。

未來,還有很遠的路,等著我去努力。也許,我這一輩子都奉獻給我最討厭也是最愛的地方,軍營。我想讓更多人認識我所深愛的地方,有更多的人選擇和我走上一樣的路,為國防做貢獻!未來我也會讓我的孩子穿上軍裝,講述祖輩過去的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