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姓楊的名人?

好人一生平安12653


楊氏乃天下大姓,古有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忠烈耿耿楊家將;明代有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近代有解放軍四大“楊姓上將”(楊得志、楊成武、楊勇、楊至誠),下面重點介紹一下解放軍的“四楊上將”及其事蹟。

一、楊至誠——“紅軍後勤之父”

貴州三穗人,侗族,1903年11月出生,參加革命後長期從事軍政和後勤保障工作,無論大革命時期,還是紅軍時期、抗戰時期和解放時期,楊至誠始終負責我軍後勤保障和軍需工作,默默無聞地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提供了堅強的後勤保障,因此被稱為“紅軍後勤之父”,只是因為很少帶兵打仗,並不為人熟知。新中國成立後,楊至誠歷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副院長等職,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楊得志——“紅軍第一王牌”

湖南株洲人,1911年1月出生,17歲參加紅軍併入黨,曾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長征期間,楊得志任紅一軍團第一師一團團長,組織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抗戰期間,楊得志任第115師685團團長,參加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中,楊得志任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期,楊得志任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司令員。回國後,楊得志先後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

三、楊勇——“忠勇將軍”

湖南瀏陽人,1913年10月出生,17歲參加紅軍併入黨,曾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長征期間,楊勇任紅三軍團第十師十團團政委,率部參加突破湘江、婁山關戰鬥。抗戰期間,楊勇任第115師686團副團長。解放戰爭中,楊勇任中原野戰軍第五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楊勇先後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第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志願軍司令員。回國後,楊勇先後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軍委副秘書長等職。

四、楊成武——“白袍小將”

福建長汀人, 1914年10月出生,15歲參加紅軍併入黨;曾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長征期間,楊成武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團政委,參與奪取瀘定橋、攻佔臘子口戰鬥。抗戰時期,楊成武任第115師獨立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楊成武任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楊成武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回國後,楊成武先後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

從上述履歷可以看出,楊得志、楊勇和楊成武三人具有驚人的相似:他們年齡相近,參加革命和入黨時間相近;抗戰時期,都曾在八路軍第115師擔任團職幹部,參加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時期,都曾擔任兵團司令員;抗美援朝時,都曾任兵團司令員,回國後都曾任大軍區司令員,都曾擔任解放軍正副參謀長或中央軍委副秘書長;
都是1955年9月被授予開國上將,都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觧放勳章。

楊得志、楊勇和楊成武有如此眾多相似之處,難怪毛主席把他們三個人比喻成“解放軍的劉(劉備)、關(關羽)、張(張飛)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楊姓是大姓,因此名人眾多,不可能說全,只能找個側面說說。在我軍歷史上,有“三羊開泰”之說,指的是三位姓楊的將軍,能征善戰,且在1955年都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們是:楊成武、楊得志、楊勇。其實開國將軍中出了三楊之外,還有一位姓楊的上將:楊至誠,一共四位楊上將。

楊成武(1914-2004),福建長汀人。參加了長征,率部飛度瀘定橋,奇襲臘子口。抗日戰爭時期,曾經率部在黃土嶺一戰擊斃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建國後曾任副總參謀長、代總長等。

楊至誠(1903-1967),侗族,貴州黔東南人。解放軍後勤工作的主要開拓者和重要領導人,被稱為紅軍後勤之父。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暴動和長征。曾任中南軍區後勤部長,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長,軍科院副院長等。

楊得志(1911-1994),湖南醴陵人。長征中率紅一團為先遣團,強渡烏江,組織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抗戰時期,參加平型關戰役,創建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率部解放石家莊,參加平津戰役。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2年起任志願軍副司令、司令。1979年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鄧小平不再兼任總參謀長職務後,楊得志接任。

楊勇(1913-1983),湖南瀏陽人。原名楊世峻。1930年和表弟胡 耀 邦一起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征。曾任兵團司令。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兵團司令、志願軍副司令、司令。回國後,任副總長,北京軍區司令,軍委副秘書長等職務。


文綜史組


作為《百家姓》第十六位的大姓,楊姓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姓。近現代有楊絳、楊成武等名人,宋朝更是有著名的楊家將為其背書。除此以外,楊姓也是地地道道的群英薈萃的大姓:

先秦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楊朱,就是楊姓第一位有盛名的名人。兩漢時期,弘農楊氏更是地地道道的名門望族,號稱五世三公,直到那個被曹操砍了腦袋的楊修才算斷掉這個“優良傳統”。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楊姓的光輝依然沒有消去。在西魏和北周,關隴軍事集團的興起也伴隨著楊家人的再度復興,並且他們最終奪取了帝位,第三次統一了中國。楊堅、楊廣父子,在中國的知名度應該是非常高的。

北宋時期的楊家將,自不必多說;而南宋詩人楊萬里,是楊家文壇的代表人物。除此以外,還有血戰小商橋、以四百騎兵阻擊兀朮十萬大軍的岳家軍名將、號稱楊老令公子孫的楊再興。

明朝的楊姓出了兩位諍臣——楊繼盛和楊漣。前者敢於與一手提拔自己的嚴嵩父子抗爭,最後慘遭斬首;後者更是在閹黨權傾朝野的時候上書條陳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最後被用一根釘子打進了腦子!至於太平天國的楊秀清,那也是家喻戶曉而無需多言得了。



青言論史


看到楊姓突然就想起了《楊門虎將》。想到楊四郎報仇雪恨,忍氣吞聲在遼國當臥底,語嫣傷心欲絕,就連自己的母親也誤會他跟他斷絕母子關係,四郎忍辱負重,卻成了所有人眼中的叛徒,不免心疼四郎。



要說歷史上姓楊的名人那就多了去了,

像廣為人知的“楊堅(隋文帝)、楊廣(隋煬帝)、楊玉環(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楊震(東漢太尉)等”。這些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我就不一一細說啦。

楊秀清:(1823-1856)原名楊嗣龍,是太平天國傑出的領導者之一。1846年加入拜上帝會,馮雲山因帶人搗毀廟宇被關進大牢,拜上帝會此時也遭到地主勢力陷害,會中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人心渙散之時,楊秀清偽裝天父假傳聖旨來鞏固拜上帝會,成為了拜上帝會的領導者之一。

楊秀清多次利用“天父下凡”來穩住軍心,傳達必勝信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851年參與金田起義的發動,清軍開始圍剿起義軍,楊秀清帶軍攻克永安突出重圍,同年年末被天王洪秀全封為“東王”,一併擔任太平軍“統帥”,掌管兵權。1853年進軍江南,1856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楊秀清的威望名聲從此節節高升,從加入拜上帝會開始一路走來,聚教權、政權、軍權於一身。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對楊秀清的評價:“東王佐政事,事事嚴整,立法安民,民心佩服。”



楊秀清大字不識幾個,卻帶一大批農民軍成長為能與清軍與之抗衡的起義軍,不得不說楊秀清治軍治政都很有辦法,作為太平天國的領袖者之一,楊秀清的影響力是及其大的。

楊靖宇:(1905-1940)河南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的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27年5月,楊靖宇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件後黨派他擔任東北反日總會領導工作,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楊靖宇在東北組建了一支抗日聯軍,抵抗外敵,保家衛國,抗日聯軍是在及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的,穿著破棉襖,破棉鞋,有的甚至破棉襖破棉鞋都沒有得穿。在冰天雪地裡打著游擊戰,糧食供應不上就啃樹皮啥的,連樹皮都沒的啃就撕破棉衣掏出棉絮填充肚子,在寒冷的冬天裡,戰士們餓瘦了,累病了也不斷堅持戰鬥,不讓日本鬼子有片刻安寧。1940年的春天,楊靖宇準備帶領戰士們下山,不料被日本鬼子得知行蹤,敵人有著充分準備,一場持續戰鬥打了五天五夜,戰士所剩無幾,只剩下楊靖宇一個人,敵軍勸他投降,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和打不完的敵人,他不僅沒有投降更沒有放棄,用盡自己最後的力量與敵人殊死搏鬥,但最終是無法以一敵眾,最後身受重傷中彈而死。



楊靖宇是敵人也不禁為之感嘆的抗日將軍,是中國民族的大英雄。

楊懷:(1897-1938)綦江扶歡人,有著滿腔熱血的正義感和抗日精神。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楊懷帶團衝鋒陷陣,戰鬥力爆棚,越戰越勇,誓死堅守陣地。最終在援軍支援下取得勝利。



1938年四月,日軍火力全開猛攻戴埠,可兵力懸殊導致戴埠失守,為了奪回戴埠,楊懷受命“不惜犧牲一切,也要奪回戴埠”。楊懷帶班在突擊日軍陣地的時候不小心觸動了鈴鐺被日軍發現,為了掩護戰友撤離,被機關槍掃射,英勇壯烈犧牲了。

楊懷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貪生怕死,每次戰鬥都衝在最前面,1986年3月,四川人民政府為楊懷立碑為祀,以表彰楊懷烈士為國捐軀的功德。


小史感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太多了,知事君自己也姓楊,給你聊聊歷史上的楊姓人物有哪些。

1,開國上將三楊——楊得志,楊成武,楊勇。


這三位將軍都是上世紀的00後,紅軍初期參加革命,在抗日戰爭中開闢根據地屢建奇功,解放戰爭中統帥兵團作戰,為新中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2,明朝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永樂時期,開始,這三位沒有血緣關係的楊姓大臣成為國家柱石,先後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為明朝初期的建設付出很多艱辛和努力。

明朝的楊姓大臣挺強勢的,狀元首輔楊廷和是朱厚照的主要操盤人,楊廷和兒子楊慎又是寫出“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明代三才子之首。

3,宋朝楊家將。

北宋滅北漢,楊繼業投宋,他的兒子楊六郎孫子楊宗保祖孫三代都是重要武官,長期把守山西北部的雁門關。後人把他們故事加油添醋變成了楊家將,現在還是電視劇和戲曲的熱門題材。

後來,岳飛手下將領楊再興,以及金庸小說中的楊鐵心楊康楊過,都是觀眾讀者喜歡的角色。

4,隋朝皇帝唐朝妃。

隋朝皇帝楊堅,結束了數百年的大分裂,讓中國重回大一統傳統,居功至偉。

隋煬帝楊廣,開通大運河,開創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

到唐朝,楊家人開始進入後宮,成為唐朝後宮最厲害的角色。

李世民後宮有兩個楊家女子,一個是大楊妃隋煬帝女兒,一個是小楊妃。武則天的母親也姓楊,武則天稱帝后,他被追認為皇后。李隆基後宮,楊貴嬪地位低微卻生了李亨當皇帝,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被殺死在馬嵬坡。


歷史知事


最有名的當然是楊過!

神鵰大俠,誰人不識。

他的老爹楊康也是大大的有名。

這兩位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兩位楊姓名人了。

他們兩位都是悲劇人生,首先名字就起的不好。

楊康,認賊作父,賣國求榮。這樣的人,怎麼配得上一個“康”字。

楊過,幼年孤苦,飽受欺凌。傲骨迎風,孑然獨立。這樣的人何過之有?偏偏要一輩子揹著一個“過”字。

楊康是不康而康,楊過是不過而過。

其他的名人還有

自作聰明的楊修。

暴虐無度的隋煬帝楊廣。

滿門忠烈楊家將。

勇冠三軍楊再興。

陝西刀客楊虎城。

偵察英雄楊子榮


上將噯福斯


中國歷史上楊姓的名人很多,我所知道的楊姓名人如下:

1.被曹操殺了的楊修。

2.隋朝:隋文帝楊堅、廢太子楊勇、隋煬帝楊廣。

3.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她的哥哥楊國忠。



4.北宋名將:楊業(楊老令公)

5.明朝:楊士奇、楊溥、楊榮、楊廷和

6.籌安會“六君子”之一的楊度

7.軍事家楊傑

8.二級上將楊虎城

9.四川軍閥楊森、楊漢域

10.四位開國上將:楊勇、楊成武、楊得志、楊至誠。



11.國家主席楊尚昆、其弟弟為楊白冰上將,哥哥為楊闇公烈士。


12.明星:楊鈺瑩、楊冪、楊穎。

楊姓還有哪些名人,歡迎各位網友補充。


歷史軍魂


第一位出場的是明朝嘉靖時的楊慎。明代三才子之首,著名文學家,正德六年狀元郎。從小出身書香門第,七歲能文,十二歲能詩,二十四歲殿試第一,受翰林院編修。

文人總是以死諫為榮,楊慎也不例外,武宗時諫阻這個頑劣少年天子,嘉靖時反對那個心機皇帝的大禮議,其結果只能得到廷仗和詔獄,隨後充軍雲南永昌衛。

仕途是沒有了,可造就了文學大家,在雲南四處遊歷,蒼山洱海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詩以言志,似乎文人只有在落魄時更能激發其創作靈感,楊慎在雲南三十幾年,著書立論涉及廣泛,詩詞散曲,金石考古,著作四百多種,有明一代數量首推第一。

您還覺得他陌生麼,您總看過央視老版的《三國演義》吧,“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片頭曲歌詞就是楊慎的作品《臨江仙》。

第二位是才女楊絳先生,錢鍾書的夫人,他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而結識錢鍾書,一個講我沒有訂婚,另一個說我沒有男朋友,由此成為良緣,這倆人倒也爽快。



楊絳作為才女當之無愧,精通英法西班牙語,我們學生時代看的《唐-吉訶德》就是她翻譯的佳作,據稱累計到現在已經發行近百萬冊。

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她頭上的桂冠光耀奪目。93歲高齡還出版了散文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出版百萬冊,102歲出版《楊絳文集》八卷250萬字。其思維靈敏不減,創作熱情高昂,文藝風範令人止仰。

問世間還有哪位女子從青春豆蔻到垂暮黃昏,筆耕不停,還是孜孜以求。

“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書豪情寄壯志面對群山”,對,這位就是我們婦孺皆知的孤膽英雄楊子榮。英雄本名楊宗貴,45年秋參加八路軍,11月入黨,一開始被分配在伙房當炊事員。隨所在部隊進入牡丹江地區剿匪,在同當地土匪較量中逐漸展露頭角,大小戰鬥數百次,多次立功受獎。


最著名的戰鬥就是47年2月隻身深入虎穴,裡應外合活捉牡丹江一帶有著五十多年匪齡的匪首“座山雕”張樂山,被記三等功,授予“特級偵查英雄”。此後不久楊子榮在追剿殘匪的戰鬥中不幸犧牲,時年31歲。

楊子榮的戰鬥故事被編成小說,戲劇,電影,經久不息,其智勇雙全英雄虎膽的精神足足影響了幾代人。2009年9月楊子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當之無愧。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楊姓在秦代之前,是姬姓楊氏,祖先為姬尚父。姬尚父為周宣王之子,被分封后,在楊邑建國。其後代為楊氏。

在先秦時代,同姓不能通婚。如姬姓楊氏與姬姓季氏、姬姓周氏、姬姓王氏之間,不能婚配。

到了漢代,為了增加人口,混淆了姓氏。

就是說,在秦代以前,楊是氏,而非姓。在漢代以後,楊也可稱姓,也可稱氏。

我們姬姓楊氏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有二:楊朱和楊堅。

一、楊朱。

楊朱學派在先秦時代,是超過墨家,僅次於儒家的第二大顯學。在《呂氏春秋》中,儒家思想有五六十篇,墨家思想只有三四篇。而楊朱思想達十餘篇。

楊子的核心思想是“貴生”,“重己。”主張“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外物傷其身”,“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與也;奉天下與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總之,與墨家為了救天下,甘願體無發,脛無毛,甚至獻出生命形成鮮明對比。楊家極其愛惜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楊子還告誡弟子:“行善不為名,而名從之;名不於利期,而利歸之;利不於爭期,而爭及之;爭不於禍期,而禍至之。故君子莫為善。”

楊子又曰:“實無名,名無實。名者,偽而已。

楊子以此抨擊“實名貧,偽名富”的不公現象。實名者:生無一日之歡,慼慼然以至死。偽名者:欺世盜名,並籍其名,澤及宗族,利兼子孫。

楊子以此告誡我們,要拋棄造作虛偽,不為功名所誤,不為利祿所累。任性縱情,樂生逸身。

二、楊堅。


中國曆代帝王,對華夏文明危害最大者,當屬毀滅華夏文明的專制魔王秦始皇。對華夏文明貢獻最大的,當屬隋文帝楊堅。其功績如下:

1、一統天下。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朝,杜絕五胡再次亂華,拯救華夏文明。

2、開創開皇之治。

3、制訂了我國曆史上繼《法經》之後,又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律《開皇律》。

4、廢除誹謗罪,放開言論。

誹謗之法由秦始皇創立。是為扼殺思想,扼殺言論,實行法家愚民政策,而頒佈的惡法。

漢文帝時,重用儒家大師張倉為丞相,放開言論,廢除誹謗罪。

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重立誹謗罪。並以腹誹罪,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腹誹罪,就是肚子裡罵漢武帝】

隋文帝再次放開言論,廢除誹謗之法。

5、廢除夷族連坐等惡法。

孔子主張: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但法家主張,一人犯罪,株連十戶,夷滅三族。

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倉廢除夷族連坐。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再立株連之法。隋文帝時,再次廢除之。

6、創立了古今中外最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

7、創立了高效先進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8、開疆擴土,使中國疆域空前廣大。

秦始皇是罪惡的千古一帝,隋文帝則是功德的千古一帝。


楊朱學派


《楊家的驕傲》

楊姓,始於周朝,以封地而得。

在《百家姓》中楊姓排第十六,發展到現在,楊姓已成為中國第六大姓,人口已達四千多萬。

三千年歷史中,楊姓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在各個領域都有極出表現,歷史上留下了關於他們的許多典故與傳說。

隨文帝楊堅是中國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他結束中國歷史上南北朝分裂混亂的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國。大隨朝雖未讓中國長治久安,但隨文帝的“開皇之治”和政治舉措,極大地影響中國的後來。隨文帝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的皇帝之一,就算是與歷朝開國皇帝相比,幾乎不弱於任何人。

隨文帝廢“九品中正制”,實行“三省六部制”,其政治制度被後幾個朝代所引用。

“科舉”制度的形成,為賢才的選擇打開了門路。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澤被萬世,我們現在還在受益。

大宋朝的“楊家將”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是忠義護國抵禦外侵的忠實代表。他們前撲後繼,血灑沙場的故事,是所有熱血男兒的榜樣。楊繼業為國捐軀後八個兒子先後戰死邊關

“十二寡婦出征”:佘大君一百零八歲率兵出征,跨馬戰沙場,十二寡婦連城佈陣,打得西夏國滿地找牙。

佘賽花十七歲為奸臣王若欽所毒殺,包青天日斷陽,夜斷陰,為她借了“九十九日”陽壽。佘太君還陽立命,腰斬奸臣王若欽,率兵經兩年血戰,殺得遼兵血流成河,使遼國寫下降書順表才足蹬金鞭響,齊奏凱歌還。——原來包公在借陽壽時,用“偷天換日筆”將“日”字加個尾巴,變成“九十九月”。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梟梟秋煙裡。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這是《全唐詩》中收錄的楊玉環為自己寫的一首詩。

讓“詩王”、“詩聖”、“詩仙”齊刷刷為其哀嘆的,紜紜眾生中只有楊貴妃一人,她:無雙的容顏、坎坷的經歷、絕世的才情、悽美的結局留給後人無數的遐思。

一群無恥的臭男人,將自己的無能推到一個弱女子的身上,說她是紅顏禍水,叫人無語至極!

明宣宗即位後,“南楊”楊溥進入內閣,開始與“西揚”楊士奇、“東揚”楊榮等閣臣共掌機要。待到正統初年,“三楊”便完全以三朝元老而構成了一個最為穩定的政治三角。

在“三楊”影響下明宣宗能勤政愛民、信用賢良,內閣整齊強大而高效,配合完美。洪熙與宣德的11年間,在內政上極可稱道,天下清平,是為“仁宣盛世”。

“維我先生,天立作傅。七歲能詩、八歲能賦。五星聚奎,鼻祖為祖。譭棄三經,和議排阻。鄒魯鴻傳,道南有補。”文天祥是這樣評價楊時的。

楊時,師從程顥、程頤。他學成迴歸時,程頤目送漸行漸遠的楊時說“從此我的道可以傳到南方了。”

四十歲的楊時,實際上已功成名就,但他還是不時向老師請教。一日,楊時和遊酢去拜見老師程頤,正碰上老師在午休,為了不打擾老師休息,兩人頂著北風恭恭敬敬站在老師的門外,等老師醒來時,門外的積雪已有一尺多厚。

“程門立雪”,已成天下的美談,已成為尊師重道的典範。

楊姓人才濟濟,燦若星辰;古今代代都有極出之士。文臣武將、民族英雄、經濟哲人、科學巨匠比比皆是。他們都是時代的嬌子,大眾的楷模。如:楊朱、楊迥、楊慎、楊虎誠、楊得志、楊尚昆、楊振宇、楊振寧、楊利偉、楊降……

(才疏學淺,不足或失誤之處請楊家朋友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