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小偷家族》

8.5分

1.胡續冬 10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在當前中國這種獨特的「去浸潤化」電影生產語境下,對《小偷家族》怎樣讚譽有加都不為過。是枝裕和在《小偷家族》裡不僅融匯了他之前多部作品裡的問題意識和影像思考,更將這種思考推向了一個他現有的剋制性鏡語所能承受的極限:對當代社會細部肌理及其情感悖論的尖銳反省。用心之處比比皆是,《小黑魚》的梗,名字的擦除與挪用之間的微妙考量,全家「聽」花火時的機位與構圖,觸及內心柔軟之處時的聲畫關係等等,不勝枚舉。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提醒那些在真空狀態下凹造型的電影人如何冷靜而有力地捫心自問生而為人的現實種種,更在於喚醒電影院裡快被爛片毀掉的最本真的觀影感受——去感受剪腳趾甲崩得滿地都是這樣的細節所具有的迷人的充盈感。

2.汽車大師 9分

電影撰稿人。

能做到不睹煙花只看人,對是枝裕和是一種突破。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3.風間隼 9分

影評人。

奶奶、媽媽、爸爸原來是老太太、阿姨、叔叔,憑利益結合的「家庭」,卻有「正常」家庭所缺乏的人情和義氣,靠運氣和迷信的行竊生涯,卻有傳統江湖的餘韻。從頭到尾都是是枝裕和式的絮絮叨叨,卻分明向福利國家的「編戶齊民」理想和「邊緣人群治理」投去了不屑的一瞥。生活在陰影下的人們即使看不到煙花,依然擁有海灘。攝影和音樂都是一流水準,暗部的色調,汗津津的季節感,怪異卻提神的配樂,大銀幕才能看出味道。安藤櫻的淚水,中川雅也的坦白,還有兩人邊吃素面邊調情,都是好戲。

4.把噗 9分

影評人。

潤物細無聲。

5.U兔 9分

電影書籍譯者,電影活動企劃。

劇本強大,臺詞非常有效,既有日常的生動庸碌,又有恰好扎心的金句。看到太多是枝裕和以前的東西,簡直是對自己的一次大總結,既親切又舒服。剪輯點近乎精準,節奏把控很好。刪節後沒有太明顯斷層。是枝裕和的家庭總是有所缺失的,這次「角色」齊了,而缺了血緣。正是這樣特殊的家庭才影射出社會的複雜性,顛覆慣常認知的同時沒有打破傳統的「愛」。後半段看似冗贅,其實正是普通人對這種非正常關係的不理解與追問,同時也表明這樣脆弱的關係確實是要付出代價並且也是有一定前提來維繫的,並不是懸空的烏托邦。對方聽不到的表白,卻是字字都擊中在觀看人心上,我們替他們聽到了,誰還沒點太過珍視以至於不願說出的東西。大人也是孩子,在社會里緩慢而笨拙地長大,也有一些拒絕長大的人,就成了社會的「悲劇」,影片恰好沒有想定義「悲或喜」,而只是把這種立體的複雜形態呈現出來而已。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6.大奇特 9分

老電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小偷家族」自私又利他,所有關係都不是表面那樣,只是停留在這一秒的舔舐依偎、相互扶持。真正目的是生存,可這不正是家庭的本質嗎?柴田初枝默默說著「謝謝你們了」、祥太叫治「爸爸」是最動容的兩個時刻了。這是一部導演主要議題的集大成之作——家庭、孤立、日本文化壓抑的特質等等……

7.胤祥 9分

電影學者。

特地為能在院線看金棕櫚加一分。片子在是枝裕和13部裡也就是8分水平。水準基本打平《無人知曉》,確切說把《如父如子》和《無人知曉》做了個mix吧。雖說是枝裕和永遠拍「創傷後共同體」挺套路的,不過這次故事翻得實在漂亮。可惜還是有點不夠含蓄,也有點用力過猛。作為一次「個人風格回顧展」,讓人能想起《空氣人偶》《下一站天國》和《奇蹟》也是蠻愉快的事情。

8.楊時暘 9分

中國新聞週刊主筆。

這家庭成員的關係如此戲劇又如此恬淡。奶奶一邊說,血緣真是掙不破啊,一邊看著海邊毫無血緣關係的「家人」快樂地玩耍,家庭的意義、基礎、決定性的根底到底是什麼呢?一群人鼠蟻般地生活在逼仄的房間裡,冬天瑟瑟發抖,夏天汗水岑岑。溫暖來自於哪裡?援交客人的擁抱和眼淚,教孩子叫自己一聲爸爸,一家人齊整地在屋簷下仰望煙花,一座座小小孤島連得成大陸嗎?他們一家的生活幾乎完全屏蔽於正常世界之外,但那所謂正常世界又真的是正常的嗎?它早已超越了無聊的社會性政治性議題,只探究人心。男人躺在那裡吊兒郎當地開玩笑說,我們的心連在一起。哦,這才是家庭的根基對吧?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9.劉起 9分

幾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底層畸零人組成家庭依靠偷竊為生,這樣一個對抗社會、傳統家庭與倫理道德的主題,很容易拍成一個徹底批判性的社會問題電影。但是枝裕和看到了人性的自私與陰暗、也看到了社會制度的不公與虛假,但最終還是選擇了諒解,還是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羈絆。所以,小男孩在知道這些所謂的家人曾打算拋棄他逃走之後,依然說出了那句一直未曾說出口的爸爸。

影片在家庭情節劇與社會問題劇、工整的敘事結構與細節的逸事性、批判與諒解、溫情與殘酷、動情與冷靜之間,找到了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在這一點上,是枝裕和確實更接近他所喜歡的德·西卡。

10.開寅 9分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電影學博士,電影理論學者。

這不僅僅是一出關於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如何組建和分崩離析的悲劇。它其實是是枝裕和關於超越血緣關係的情感的一次理想主義描摹。如果說組成這個家庭的基礎是「階級情感」,也不為過。更進一步,它內含了一個以情感為紐帶形成烏托邦而與外在世界對抗的溫柔反叛意圖。它的巨大悲劇性正是來自於烏托邦被道德倫理和規範原則所碾壓至粉碎的殘酷結局。安藤櫻在監獄探視室玻璃後面的微笑堪稱這一年來最動人的表演。她將一股決絕的勇氣化作最後的寬容傳遞給了已然成為這個家庭的「叛徒」的城檜吏。

這是一部以弱者的溫和善意與犧牲精神挑戰人類道德倫理制度上限的無政府理想主義之作。在我看來,也是是枝裕和繼《幻之光》以後的最佳。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11.電子騎士 9分

影評人,在《科幻世界》開有科幻電影專欄。

日本導演一貫的溫婉、細膩,在家長裡短中展現出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社會如此發達,仍然有很多底層人們在掙扎著生活,有時這無關金錢(幾個孩子其實都來源於家境不錯的家庭)。

就在你可能覺得整部影片過於自然主義和瑣碎時,結尾一段情節突然轉折,強力提出直指人心無法迴避的問題:到底何為愛?何為家庭?何為父母?何為教育?何為人生……影片的力度頓時顯得強烈了很多,用句形容書法的話形容叫「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結尾落在小姑娘再次向外張望,欲和人說話處,餘韻悠長,簡直絕妙!

是枝裕和的這部影片,導演看似是全然客觀外在的,如同拍紀錄片一般,避免了國內一些現實題材電影那種先入為主,價值判斷在先的毛病;但導演的態度,導演的心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通過綿密細緻的情節、細節層層展現,互相印證。感覺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影片中最喜歡和欣賞的演員是安藤櫻!表演鬆弛自然,拿捏非常到位,形體恰如其分卻不掩其內在之美!讓我聯想到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小林正樹時代的很多日本女演員。其他演員也都非常出色,特別是幾位小演員。當然,松岡茉優的美麗魅力也毋庸置疑。

12.tyger tyger 9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看了脊背發涼。在我看來,我們之所以被吸引,與其說是由於愛不如說是源自恐懼,是枝裕和的故事已在試圖描畫一個烏托邦,一個共同體的可能性,藉以抵禦人類將要到來的可怖運命~

13.悉尼卡通 9分

影視劇編劇。

不想評價,安安靜靜去看就好了,影片裡該說的都說得很清楚了。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14.陸支羽 9分

影評人,微信公眾號「看電影看到死」運營者,著有《小丑,馬戲團的眼淚》。

1.比血緣更重要的羈絆,是愛。2.聽得見煙火的房間,看得見大海的彈球,已然是命運最大的饋贈;娓娓道來、含而不露的認真,是註定看不膩的是枝裕和。 3.謝謝你們了!那些說不出口的話最動人,而傷疤是聯結彼此的紐帶。4.安藤櫻哭戲全場最佳;小演員附體柳樂優彌;樹木希林內心藏深海。

15.吳澤源 8分

是枝裕和將他早期電影的殘酷與後期電影的溫情相互平衡之後,得到的集大成之作,處處可見他對《無人知曉》《如父如子》等作品中主題的重新闡釋。它在戛納獲得大獎,或許是因為它沒有任何短板;而它的長板則在於那些散落四處的動人瞬間,如樹木希林用沙子對自己的「掩埋」,和安藤櫻對佐佐木美結的擁抱。至於松岡茉優與池松壯亮之間同樣動人的情感依託,則需要觀看完整版才能體會更多。

16.閔思嘉 8分

影評人。

是枝裕和這次是在試圖探討、重構「家」的意義,探尋「家」的其他可能性。家也可能是非家,非家也可以是家。最後這個家庭解體並不是在驗證「非血緣家庭」的不可行性,這種解體本身就是對「血緣家庭」的唯一性的一種角力、一種另外的聲音、甚至是一種抗爭。而且,這個家庭也以另外一種方式存在著了,沒有回到自己原生家庭的祥太,叫出口卻無聲的爸爸,會面室裡的坦誠,不也就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家庭嗎?這次的是枝裕和並不殘酷啊。反倒是有一種問詢未知的、新生兒一樣的毫不設防,以及試圖把社會規則邊界往外推一點點的勇氣。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17.西帕克 8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是枝裕和電影有著撲面而來的各種細節,呈現出一種非常自然的生活氣息。他試圖靠展示現實中幾乎難以存在的「自選家庭」,來質疑傳統的親情和血緣,比一般的溫情片確實高了一點。

18.褻瀆電影 8分

電影從業人員,微信公眾號「褻瀆叔推薦」運營者。

看過是枝裕和導演所有的電影,算是一起成長比較熟悉的一位導演,一路看下來,會發現他在創作上的不斷思考和嘗試。從《步履不停》找到了自己的風格之後,他一路把家庭題材的片子拍成了雞湯,然後就跳出創作的舒適區,拍了一部《第三度嫌疑人》,但風格上已經非常的成熟,早就有大師風範。到了這部《小偷家族》,既是他在舒適區內的創作,同時他也延續了上一部的嘗試,加入了社會問題,在劇作的處理上延續了半開放,故事最後也沒有真相,沒有明確的答案,只是把值得思考的問題呈現出來,留給觀眾。導演這些年擅長並思考的東西都放在這部電影裡,就像一個階段性的完美總結匯報,非常讓人好奇他下一部的法國片會做什麼嘗試。

19.徐元 8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現為《人間電影》製作人及「槍稿」公眾號主筆。

是枝導演已經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看似處處閒筆,波瀾不驚,實則環環相扣,綿裡藏針,比起《無人知曉》《如父如子》,視野、格局、境界,都又再上層樓,既拷問了具象的當代日本,但也仍然是泛義的人性思辨——而能同時完成這兩種任務者,真不愧為大師了。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20.劉宇清 8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大概是第九屆上海電影節前,我作為選片委員看了參展的《無人知曉》(碟片還是錄影帶已記不清了),深深地被感動,那種力量,《小偷家族》仍然無法替代或超越。

很多關於小偷的電影傑作,比如《扒手》《小武》《小偷日記》……,(知識分子)從邊緣者的角度,都會發現深刻感動的人性,但從常人的角度,所有「小偷」都帶有法律和道德的「原罪」。這種糾結,正是藝術的偉大之處:不要迷失自我的崇拜或者禮讚,而要自我意識的觀察和思考。

至今清楚地記得,十七年前,我剛剛站上大學的講臺,毫無質疑地給學生講《小武》,對「小武」的命運抱不平,同情甚至當作「英雄」。突然,一個女生拍案而起,滿懷憤怒地說:「老師,等哪一天,您的錢包被偷了,你就曉得滋味了!」(後來知道,在前一天返校的公交車上,她的錢包被小偷偷了,還在傷心呢)。此後,但凡社會規則、道德倫理和藝術審美相互糾結的問題(影片),我都不敢輕易置喙。《小偷家族》當然是一部傑出的電影,但圈內人毫無保留地讚美,我不敢完全認同。

21.黃文傑 8分

高校教師。

假的家庭,真的情感,近年關於孤獨最好的電影,也是是枝裕和對《禮記》「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儒家理想的現代省思與回應。

22. 秦婉 8分

鳳凰電影策劃。

世俗意義上的壞人的好與平凡,多麼難的選題啊,人生當中能遇到的情感並沒有那麼多理由,可能也是因為是枝裕和過去幾部電影的積累,本片頗有些集大成之勢,包括敘事反轉的方式。安藤櫻抓住了有限的空間綻放自己的光芒,是枝裕和給她的空間也很巧妙。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23. 獨孤島主 7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是枝裕和過往配方的混合調配,松岡茉優那條線其實非常重要。

24. 吳李冰 7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電影研究者。

縱使將《如父如子》的主題激烈化,《無人知曉》的題材黑暗化,但依然是最近十多年典型的是枝裕和式表達,骨子裡依然有他抹不去的溫情流露。結尾「父子」道別最是典型,這一點是與追求極致表達僵化人性中的動物性活力、快意恩仇的今村昌平有很大的區別。再如將奶奶的死亡與小孩性意識的懵懂、牙的掉落剪輯到一起,顯現的其實是生命的日常況味。整體觀之,影片雖然對準了當下日本社會的最底層人物,但是枝裕和並未將之作為一種決絕的反抗性力量來展現,安藤櫻扮演的信代最終還是願意祥太找到親生父母很能說明問題。縱觀最近十多年是枝裕和的創作軌跡,他距離自視為師傅般存在的侯孝賢愈來愈遠,倒是與他另一位欣賞的異國前輩導演德·西卡愈來愈親近。

25.賽人 7分

影評人。

《小偷家族》有我喜愛的、熟悉的,並期盼已久的是枝裕和。那裡的每一個演員都很好,弗蘭克、樹木希林、安藤櫻,尤為突出。在小津的電影裡,家庭是一個類宗教的場域。而是枝老早就對血濃於水產生懷疑,他相信情感只有在種種意料不到的供給中,才能互換些光亮。而人類在沒有任何理念產生之前,包括家庭觀念出現以前,人類就已經存在。《小偷家族》所反覆強調的,家庭本身只是一種幻覺。當這幻覺散去時,所謂的港灣情結,不過是一場煙花效應。一家人看到了煙花,而我們看不到。了不起的是枝裕和,我要重新再看一遍。

《小偷家族》是現代文明的插曲或變奏,是工業化進程無法抹去的返樸,是類原始意味的抱團取暖。雖然這種溫暖,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包括劇中人,也包括看到這部電影的人。

無論怎樣,行竊都是對他者利益的損壞。他們中一些人的不以為恥,這就迫使他們必須以自我為中心來說服自己,可內心的良善同樣是控制不住地要流淌出來的。影片讓我們看到一個整潔規範的大和民族所不願示人的另一面。

有愛的人,到那兒都能找到家。有恨的人,其實也是這樣。是枝裕和這次想講的也就是這些。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影向標|《小偷家族》創影向標歷史最高紀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