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創新,這個深圳的明星企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7月29日,

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

RoboMaster2018機甲大師賽全國總決賽

在華潤深圳灣“春繭”體育館圓滿落下帷幕。

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虎戰隊再次贏得

RoboMaster2018全國總冠軍,

實現該賽事的兩連冠。

事實上,從2015年起,

RoboMaster至今已連續舉辦四屆。

4年近3個億的投入,

目前還遠沒有達到

「自給自足的商業化的運轉」

2018年的投入和去年差不多,

因為前兩年投入增加得有點過快,

今年保持效果還有20%-50%提升的情況下,

對成本做了一定的控制,

也是7000、8000萬左右的投入。

但是從結果上來看,

第一屆的畢業生最終不足20人進入大疆工作,

因此這個比賽也被外界看做是

一場“變相的高價招聘會”,

但這場招聘會似乎也並沒有較好的收益,

大疆這筆賠本的買賣意在何為?

培養青年工程師文化,

是大疆一直在強調的辦賽目的。

關於這場比賽的商業化,

大疆總裁羅鎮華解釋說,

大疆目前並不做商業化的考量。

未來也許會嘗試,但始終不把它作為目標。

當青年工程師文化蔚然成風之際,

大疆一定會從中獲利。

其實大疆公司內部的工程師文化,

其評價一直在外界褒貶不一。

大疆創新,這個深圳的明星企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喬布斯曾說,

一家科技公司在市場取得了壟斷地位,

將不再重視產品的提升,

營銷人員最終掌控了話語權。

企業失去創新精神後逐漸走向衰退,

就像IBM和微軟。

可能正因為如此,

大疆的工程師文化與

傳統商業社會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格格不入。

結果是,

2014年被招進大疆的一批高管紛紛離職。

目前,

大疆的組織架構主要分為

研發、生產和銷售三塊。

在大疆內部,研發屬於強勢部門。

而在銷售團隊,

則按照不同行業應用進行劃分。

但是以研發倒逼市場銷售的工程師文化

其實是會難以適應定製化的行業級市場需求,

這是很多大的科技公司多年來血與淚的教訓。

在這種情況下,

當一個新興市場出現時,

公司是會跑不快的。

同時據騰訊《深網》報道,

2017年年底,

大疆行業無人機銷售部門薪資進行大調整。

部分員工調整前月薪為1.5萬元至3萬元,

調整後成為8000元加提成。

一些獵頭挖進來的高薪員工,

原本承諾的6-9個月的年終獎也未兌現。

有員工在知乎上發貼表示不滿,

再轉到大疆內網,

引發涉及組織架構與

大疆價值觀、企業文化的大討論。

這場討論最終以汪滔的回覆結束:

大疆內部一直處在

不斷的改革、重鑄過程當中。

目前的銷售部門,

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組織變革迭代。

大疆創新,這個深圳的明星企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回到公司業務本身,

在17年的銷售額突破180億人民幣之後,

未來大疆該怎麼走,

也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它在連續多年增長翻番、

逆行業生長的業績背後,

其實並非絕無軟肋;

大疆創新,這個深圳的明星企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2013-2017年大疆銷售額(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在同行和資本眼中,

大疆的“人緣”非常不佳。

首先在消費機無人機方面,

大疆已經摸到天花板,

近些年並無亮眼的產品出現。

而在行業級市場,

大疆也想分一杯羹,企圖爭霸武林。

但是樹敵太多,步履維艱。

另外在融資方面,

成立超過十年的大疆,至今仍沒有IPO計劃,

但其業務的快速增長以及

“獨角獸”“無人機霸主”等標籤,

讓資本市場對這家無人機公司非常看好,

以至於大疆可以用認購D股作為投資條件,

用競價的方式進行融資,

並引起投資機構的激烈爭奪,

真如大疆方面所說:

“有人送錢,還好幾倍地送,

不要都不好意思。”

至此,

在這場充滿爭議的融資後,

大疆被冠以高冷與強勢之名,資本譁然。

對於大疆來說,

面向未來,會面臨著更多的新技術新應用、

更激盪的產業變革以及

更全球化更復雜的生態鏈……

擺在大疆面前的是一個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速變化的時代,

各種機會與挑戰以更快的速度撲面而來。

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大疆,

將何以為?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

雖然現在有著暫時的產品實力和技術的優勢,

但是當優勢不再的時候,

大疆要靠什麼支撐下去?

在這個階段,

是否具有危機意識和自我批判精神,

這才是決定了大疆後半場表現的關鍵。

現在,

或許是需要大疆

走下神壇好好考慮一陣子了。

大疆創新,這個深圳的明星企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