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可看病、醫院能養老 重慶四種醫養合作模式讓「老有所依」

華龍網8月15日21時30分訊(記者 黃宇 實習生 馮茴花)今年7月,重慶市醫養結合工作會議公佈了全市最新的養老數據,截至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621.76萬,佔常住人口總數的20.2%,這就意味著每5個重慶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全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重慶醫養結合落地進展如何?如何為老人們提供更好的養老方式?重慶正積極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通過“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協作、居家醫養”等四種模式,讓老人在一個地方既能看病又能養老,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方便的醫療健康服務。

日前,記者隨市衛計委分赴大足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等地抽查調研了醫養結合工作的落地情況。

看病的地方也可以養老 老人們把“醫院”當成“家”

在沙坪壩區井口鎮衛生院,80歲的張奶奶已在這裡住了一年半。此前她患了糖尿病、冠心病及腦梗等多種疾病,在醫護人員的照料下,現在不僅病情穩定,而且每天心情也很愉快,她笑稱自己胃口大開,還長胖了不少。

“剛開始不願來,來看了之後就自覺來了,現在已經把這兒當成家了,”張奶奶說,“在這兒比住在醫院和養老院更好,因為這兒既能治病又能養老。”

在居家解決個體養老、社區解決群體養老的基礎上,井口鎮衛生院2011年開始探索機構養老,當前已入住110個老人,床位全部住滿,其中失能老人佔了85%。

同樣,大足區龍灘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創新推出老年養護中心,深入開展“醫護養”一體化的健康養老服務,滿足轄區高齡、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養老需求,實現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補充。目前,該中心設置床位70張,已入住52名老人,平均年齡已達到75歲,最大年紀有93歲。

為服務老人,龍灘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門建立由醫生、護士、護工、營養師、心理治療師和志願者等組成的專業照護團隊,一方面對入住老人定時定點進行觀察、巡診和發藥,健康維護到床;另一方面根據需要,結合本人及家屬意見,將嚴重的老人就地轉入住院部治療,對無法解決的病情,及時與上級醫院聯繫,實現轉院治療。對入住老人身體狀況進行評估之後,建立託管老人資料檔案和健康檔案,對託管老人進行跟蹤服務,並由院方、本人及家屬共同擬定康復方案,確定其需要的護理等級。

此外,還為老人們提供心理健康養護,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做好膳食管理,做到講究營養、飯熱菜香,搞好伙房衛生,對不同老人採取起居單元服務,讓老人住得舒適、安靜、整潔。同時對老人的親屬、來訪人員、老人出入進行登記制度,全面確保老人安全。

養老的地方也能看病 足不出戶享受醫療健康服務

在九龍坡區夕陽紅火養老院裡,住有250多位老人,其中失能失智老人多達150多位,若沒有別人幫助,連門診都看不了,更別提住院了。

夕陽紅火養老院負責人鄒芳介紹,養老院離石橋鋪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只有10分鐘左右的車程,將家庭醫生工作室開進養老院,實現了就近及時常態醫療,讓老人們不用東奔西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便利的服務,也提高了養老院的養老健康服務水平。

2017年初,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分別在門診、社區以及養老院建立家庭醫生工作室,重點針對白鶴和朝陽兩個社區,夕陽紅火和宏善兩個養老院,打造了李陽工作室、百合工作室等品牌,進一步深化和創新家庭醫生簽約工作。

石橋鋪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主任文雪梅表示,她們不僅每年要為老人們進行一次全面體檢,還要定期進社區和養老院進行巡診,對老人們進行身體狀況評估,制定個人健康規劃,未病預防,有病治療;邀請醫生為老人進行健康講座,並建立醫聯體,為突發疾病的老人開闢24小時綠色通道。

在傳統養老模式中,養老和醫療是兩個獨立部分,“看病的地方養不了老,養老的地方看不了病”。但石橋鋪街道社區服務中心進行了探索,充分發揮養護中心開在醫院、醫院設在養老機構的優勢,把資源進行統籌,滿足了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

四種模式助力全市“醫養結合” 解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重慶共形成四種醫養合作模式:

一是醫中有養模式,全市開展醫養結合服務醫療機構包括設立老年病科的二級以上醫院77家,提供養老護理服務的綜合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22家,護理院(站)17家,康復醫院18家;

二是養中有醫模式,全市舉辦或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機構有54所,佔養老機構總數的3.86%;

三是醫養協作模式,全市共建立醫養聯合體534對,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協議合作簽約率達81.6%;

四是居家醫養模式,發揮基層醫療機構基礎平臺作用,以基本公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推動醫養結合服務進社區、進家庭。

目前,全市開展醫養結合服務的機構總數達到188家,醫養結合床位數達1.85萬張。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和健康管理率達到72.6%,居家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9.4%,有260萬老年人享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該負責人表示,推進醫養結合,下一步將重點利用基本公衛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的協作服務以及專業機構提供的長期護理服務,全面加強老年人的健康醫療服務,逐一攻克醫養結合中的難題。

其中,為失能老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支持,將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將家庭病床和上門巡診等醫療護理服務項目,優先納入醫改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調整範圍;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加強全科醫師培養,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療和健康養老服務能力。

預留醫療健康服務空間,採取嵌入醫療、醫養協作等方式完善社區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此外,衛計委指出,醫養結合工作還將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工作模式和經驗的總結推廣、主題宣傳營造有利於發展的社會氛圍等方面來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