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赤水市:破“竹”题壮大集体经济 吃“竹”饭带动群众增收

赤水市坐拥132万亩竹林,历来拥有“中国竹子之乡”美誉。近年以来,赤水市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切入口,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组织群众、带动增收的战斗堡垒作用,采取“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竹农”发展模式,靠“竹”吃“竹”,以“竹”养“竹”,实现了竹资源储蓄量、竹原料供应量、竹产品市场度成倍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农村支部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跟党走乡村振兴路子。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支部引领推动组织化分工。按照“集约出增量”的原则,由村党支部发起,组建股份制竹业专业合作社72个,对9529户、3.5万社员进行组织化分工,有效控制竹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一是群众出劳力。对1786名轻、壮劳力社员进行登记造册,组建竹林管护、砍伐、搬运等生产小组88个,小组长由党支部委派指定,纳入村“两委”干部绩效管理,由合作社按工作量计算兑现报酬,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对入社0.8万亩低产林进行统一改造换种,对5.2万亩丰产林进行统一采伐,对3.2万吨竹原料进行统一搬运,实现入社竹林集约化管理。二是专人抓管理。建立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按“每户不超3人、30亩选1人”的原则,选出社员代表2756人,社员代表以“一人一票”分别选定监事长、理事长各72人,分别组建监事会和理事会,专职负责合作社日常管理。村委会作为独立股东,对监事会、理事会作出决议拥有否决权,最大限度保障村集体利益不受侵占。三是能人跑市场。围绕竹业产品市场营销,打破身份限制,组织105名具有一定市场经验、懂得一定经营管理的外出务工经商社员,成立专门竹业经纪人团队,直接对接赤天化竹业、新锦竹业、尤佳竹业、牵手竹艺等竹制品加工企业,市外泸州、自贡、宜宾、内江等周边地区,所得薪酬与效益直接挂钩,按贡献兑现报酬,激发社员个体主观能动性,确保产品+市场无缝对接。


贵州省赤水市:破“竹”题壮大集体经济 吃“竹”饭带动群众增收​(二)龙头对接实现集约化经营。引入国有盛森林业产业公司,按照竹农65%、村集体25%、盛森公司10%股权架构,入股全市各村股份制竹业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混合制经济实体,贯穿集约化经营理念。一是平台降成本。整合全市劳务、运输、加工3大平台,由专人负责各个环节,发动竹农加入专业合作社采伐队伍,按800元/月计算基础报酬,采伐竹原料300元/吨计算绩效奖励,保障年均70万吨竹原料供应,经市竹原料运输公司按45元/公里运价,直接输送到全市58家切片厂,取消原供应商竹原料供应、运输、切片中间环节,变竹农身份变为产业“工人”,提升70%以上竹原料采伐量,降低竹原料转运成本20元/吨以上、加工成本100元/吨以上。二是技术增收益。对低产竹林进行科学改造,推广绵竹、慈竹等竹纤维含量高竹种,增加竹原料产量0.3吨/亩,新建竹原料采伐专用公路87公里,配套建设滑丝、滑道和移动式转运设施237件,投放自装自卸5—15吨竹原料转运车辆50台,新增竹原料供应22万吨,提升了竹林地至切片厂原料转运效率,竹林平均收益每年增加150元/亩以上,推动入社竹农原料收益净增加100元/吨,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500万元。三是机制包分红。创新入社竹农资源、劳务、收益三次分红机制,凡属入社竹农,无论是否砍伐,均一次性分得竹资源占用分红60元/亩,按照加入劳务派遣竹原料采伐量,享受劳务所得二次分红,年终根据合作社经营收益情况,结合竹农各自入社面积进行三次分红。截至6月前,全市入社竹农累计分红4987万元。


贵州省赤水市:破“竹”题壮大集体经济 吃“竹”饭带动群众增收​(三)金融普惠开展市场化运作。整合入社竹林9.1万亩杂竹、1.3万亩楠竹林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1.2亿元,注入竹业合作社作为运转资金,全力加快竹产业市场化进程。一是资产联营。创新竹产业全链条金融产品,委托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上游原料供应竹合作社村集体自有和盛森公司投入形成资产进行核定评估,整合入社竹农林地经营权,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由盛森公司以自身资产进行质押担保,银行根据竹原料供应量核定资金流量,评估授信额度,最大限度减少审核流程,所得资金支持合作社滚动发展。同时,计划三年内,对下游经开区38家规模以上竹加工企业进行资产整合,金融授信额度将达3.8亿元。二是风险共担。按照“资金必问效 无效必问责”的原则,对竹业专业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除按股权比例,除由村集体和盛森公司共同提供合作社运行经费50万元外,竹原料收购资金,根据社员入社竹林面积和原料供应量,由盛森公司委托国资财务管理公司,统一核算后注入资金到合作社,作为合作社流动资金,涉及资金均实行银行封闭结转,确保“现金不过手、经手必有账”。三是利益互享。在竹产业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给予社员项目发展自主权,凡属合作社竹农,均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按不高于支农再贷款利率,向合作社申报不高于50万元的项目支持资金,用于发展竹乡鸡、竹水鱼、竹下药、竹中游等竹林经济,合作社提取不高于10%的经营性利润,纳入社员年终统一分红。

(四)品牌开发进行产业化营销。依托赤水旅游井喷式发展趋势,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竹户”理念,以开发竹生态品、竹工艺品和竹衍生品为切入点,串起了从资源培育到深度加工再到旅游商贸的竹产业链条。一是做强工业制品。按“村级保原料、园区出成品”思路,围绕杂竹和楠竹“两根竹”工业品开发,加快引进落地竹制品工业企业进程,依托村级竹专业合作社,取消中间环节,打通供销渠道,把竹原料直接输送到园区企业,压制成为竹浆板,加工成为竹建材、制作成为竹纸品、研制成为竹制品,形成了“竹王”地板、“维尔美”软浆纸、“云泰”竹家具、“红赤水”竹笋等10多个领域250余个品牌,先后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20多项国家级和国际级金奖。二是开放旅游商品。全面整合景区旅游商品市场资源,向村级竹业合作社进行全面开放,鼓励村级合作社依托竹编、竹雕、竹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势,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与杨昌芹、陈文兰、卢华英等非遗传承大师进行抱团发展,成功打造了一批“竹极堂”、“赤货”、“赤水竹雕”、“赤农帮”等享誉国内的知名品牌,建成景区旅游商品销售网点6个,竹制品商标注册达到78个,培育竹制品旅游销售从业者3800余人。

贵州省赤水市:破“竹”题壮大集体经济 吃“竹”饭带动群众增收​三是盘活生态产品。围绕林下经济,通过支部引领、大户带动、村社扶持,重点支持村级竹业合作社大力开发竹乡乌骨鸡、竹叶鱼、鲜竹笋等竹业生态产品,填补旅游市场消费缺口。仅2018年上半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已达2.3亿元,各领域生态产品销售收入实现87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超500余个,竹农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让广大竹农走上了竹路、吃上了竹饭、发上了竹财。

二、几点启示

(一)组织优势是集约发展的关键所在。竹产业一直是赤水经济的主导产业,但长期以来受限于竹林经营权分散、生产环节粗放、群众意识落后等原因,导致竹原料生产供应量与资源储备量供需很不相称,竹林规模与群众受益不平衡,集约化发展需求急迫。赤水市竹产业能够快速突破瓶颈,迎来倍增式发展,主要是依靠村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组织动员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实际,通过整合政策、资金、竹林和劳动力等农村基础资源,引领竹农抱团发展,走党建引领、村企合一、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发展路子。

(二)市场主体是产业链条的基础之石。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关键在于做强市场主体。赤水市紧扣市场规律,通过合作社聚集资源,龙头企业联动市场,金融机构注入贷款,变资源为资产、资产为资金、资金为产品,做通了竹产业链条各个环节,整合了竹产业上下游优势,让竹农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作为,企业从分散经营到联合发展,解决了竹产业发展中村级组织“管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确保了竹资源落户在当地、竹产业全链条开花在当地。

(三)品牌价值是市场认可的重要支撑。竹产业发展前景巨大,市场认可度高,是可以接通一产,联接二产,打通三产的竞争性“大产业”。要赢得市场认可,消费者口碑,品牌开发不容无视。赤水市始终把品牌作为竹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销售网络,注重文化提升,紧盯市场风向,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发展优势,融入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成功打造了一大批竹产业优质过硬品牌,提高了竹产品溢价,扩宽了群众致富渠道,赢得了市场广泛赞誉。


贵州省赤水市:破“竹”题壮大集体经济 吃“竹”饭带动群众增收​(四)产业革命是基层党建的应有之义。产业强不强,关键看党建。赤水竹产业的迅速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基层党建不是无水之源,必须要充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产业革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管理机制、产业分红模式等方面改革创新,把竹农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带领起来,加入合作社、联结龙头企业、共同发展风险、对接产品市场,打造群众和集体、个人和组织利益共同体,就能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建,唤醒农村产业革命的内生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