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起 武漢直飛世界五大洲 民航客運將重返中部第一

8月12日凌晨1時5分,武漢首個直飛非洲毛里求斯的洲際航班開通。這是繼盧森堡、英國倫敦、越南胡志明和比利時列日之後,今年武漢新開的第五條國際航線,也是我國中部地區首條直達非洲的客運航線。至此,武漢國際航線達到59條,通航點覆蓋五大洲,達到52個。


8月12日起 武漢直飛世界五大洲 民航客運將重返中部第一

據介紹,武漢直飛毛里求斯的航班每週—班,飛行時間大約11小時。去程航班航號為MK691,北京時間1:05起飛,當地時間7:40抵達毛里求斯普萊桑斯國際機場。返程航班號為MK690,當地時間8:15起飛,北京時間23:05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毛里求斯是非洲東部島國,地貌千姿百態,旅遊資源豐富。直飛航線開通,將方便湖北及華中地區居民前往非洲旅遊,對促進兩地間的文化旅遊交往有著重要意義。

武漢市交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繼此航線之後,天河機場已可直達亞、美、歐、澳、非等世界五大洲,直航飛抵舊金山、巴黎、倫敦、羅馬、莫斯科、悉尼、迪拜等國際都市。2017年,天河機場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為262.63萬人次,增幅居全國前列。

8月12日起 武漢直飛世界五大洲 民航客運將重返中部第一

GDP居中部第一,民航客貨運量卻只排第三第二

武漢航空業期待“中部突圍”

8月12日獲悉,今年上半年,武漢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完成1185萬人次,低於鄭州新鄭機場(1335.6萬人次)、長沙黃花機場(1220.1萬人次),排名中部第三;貨運吞吐量完成10萬噸,低於鄭州(23.3萬噸),排名中部第二。

航空業被譽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一般而言,民航客貨運吞吐量與所在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但在中部地區,卻正好形成“倒掛”:上半年,武漢GDP總額為6780.38億元,高於長沙(5060億元)、鄭州(4611.4億元)。

8月12日起 武漢直飛世界五大洲 民航客運將重返中部第一

這與湖北、武漢GDP總量位居全國前十、中部第一的經濟發展地位極不相稱。

事實上,這一現象已存在多年。2009年之前,武漢天河機場客運、貨運吞吐量均排名中部第一,是“雙料冠軍”。但2010年,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被長沙黃花機場超過,2017年又被鄭州新鄭機場超過;2012年,天河機場貨運吞吐量被鄭州超過,到2017年時貨運吞吐量18.5萬噸,僅為鄭州(50.27萬噸)的36%。

據國際民航組織研究,機場旅客吞吐量每增加100萬人次,可帶動地區GDP增長18.1億元、直接就業3500人,對地方經濟拉動明顯。尤其是對於不沿邊、不靠海的中部城市而言,民航是通往世界、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的最便捷通道。

近年來,在省、市大力支持下,武漢民航業一直奮起直追,客貨運輸年均增長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與中部其他城市相比依然滯後,陷入了“在發展中落後”的窘境。有民航人士指出,“如果再不加快速度實現超常規發展,天河機場各項運輸指標恐將全面跌落至中部第三,淪為周邊機場的附屬市場。空中通道優勢一旦失落,將對湖北、武漢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曾是中部第一,兩起兩落跌至第三

“天機”不可失,武漢民航客運亟待騰飛

8月12日起 武漢直飛世界五大洲 民航客運將重返中部第一

武漢得中獨厚,民航客運亟待騰飛。

8月12日上午 11時,成都旅客楊東平乘坐的東航MU2463航班,穩穩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第二跑道上。

飛機落地,緩慢滑行,停靠在T3航站樓舷梯旁。身邊朋友向他解釋,天河機場有兩條跑道,所以滑行時間多出了10來分鐘。

楊東平被眼前現代氣派的T3航站樓所吸引,並沒有為此而不快。

旅客們不知道的是,天河機場第二跑道2016年8月投入使用已有2年時間,但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實際功效。因為中心城區一座在建建築設計高度,超過天河機場淨空飛行層設定標準,對往來航班造成安全隱患,國家民航局始終未對天河機場進行增容評估。導致近2年來,天河機場一直無法增加航班數量,只能在原有航班基礎上進行結構性優化。

“這相當於建成了兩條高速公路,但收費口仍按一條高速路的標準進行放行。”湖北民航界人士介紹,2015年,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以微弱優勢反超長沙黃花機場,回到中部第一位置,但2016年後重又跌落至中部第三。

與武漢形成鮮明對比。2016年初,鄭州新鄭機場T3航站樓和第二跑道投入使用後,順利完成了增容評估,每小時航班起降架次從33架次(與武漢一樣)增加到了45架次左右,吞吐能力提升了近一半。今年上半年,新鄭機場旅客吞吐量增幅達17.8%,而天河機場僅為3.8%。

如此原因,令人可惜,而其背後折射的問題,更令人扼腕。

2010年——

高鐵衝擊,從中部第一滑落

8月12日起 武漢直飛世界五大洲 民航客運將重返中部第一

天河機場奮力突圍,不斷新增航線。圖為5月18日武漢至拉薩航線開通,旅客在登機口登機。

2009年,武漢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1130.3萬人次,長沙黃花機場1128.4萬人次,鄭州新鄭機場734.2萬人次。武漢以微弱優勢,排名中部第一。

此時,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僅僅多出長沙黃花機場2萬人次左右,且三地客運量均處於高速增長通道之中,競爭極為激烈。

2009年底,武廣高鐵開通,乘坐高鐵列車從武漢到廣州最快僅需3個多小時,而且二等票價465元。相比飛機,高鐵的快速、低票價,且不受天氣因素影響,而具有比較優勢,形成對航空的衝擊。

面對高鐵的強勢衝擊,武漢各航空公司節節敗退,武漢至廣州航線從日發14班銳減到6班。受此影響,2010年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增幅僅3%。而同在武廣高鐵上的長沙黃花機場應對有方,年增幅達11.8%,成功逆襲,成為中部第一。

隨後幾年,合武客專、京漢高鐵、漢宜鐵路相繼開通,以武漢為圓心形成了一張米字型的4小時高鐵網,高鐵對武漢民航客運的衝擊持續加劇。

湖北機場集團市場部人士回憶,當時武漢至周邊區域600公里以內的航線全部停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航線客流量流失更大。“這幾個方向的客流約佔天河機場每年客流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到2012年,隨著高鐵降速,武漢至北上廣深的出行時間降到4至6小時,才給武漢民航留下喘息機會。天河機場與各航空公司積極“自救”,調整航線網絡佈局,加大與武漢高鐵站、湖北省內各城市間的公路接駁,終於成功應對高鐵的衝擊,客運吞吐量增幅逐年攀升。

武漢在艱難中成功逆襲,長沙、鄭州等城市也同樣保持著客運量的較高增速,與武漢天河機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2010年武漢被趕超,高鐵衝擊確是主因。雖然武漢、長沙、鄭州均已形成“米字型”高鐵網,但武漢地理位置更為居中,到北京、上海、成渝、廣深四個方向距離相當,航空客流被高鐵分流。而鄭州偏北、長沙偏南,僅在一兩個方向上受到影響,高鐵的衝擊相對較小。

事實上,從天河機場後來的應對來看,高鐵的衝擊並非無法化解。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在體制機制上。

因歷史原因,湖北機場集團與天河機場“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長期隸屬於首都機場集團,直到2015年才回歸省屬。由於天河機場在建設及航線開發投入上以武漢市為主,地方政府與機場雙方均有意發展民航,但權、責無法統一,難以形成合力。

而湖南省則不同,自2004年民航機場屬地化改革後,始終堅持自主經營長沙黃花機場,使機場與地方經濟的結合更為緊密,也更容易得到省市支持。2009年時,湖南省向湖南機場股份公司增加註冊資本金18億元,並出臺《國際航空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試行辦法》《國內航線航班開發專項資金獎勵辦法》。利用這些資金與政策,湖南機場集團制定了淡季刺激計劃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航空公司投放運力,成功應對了金融危機、武廣高鐵開通等衝擊。

2015年,湖北省從首都機場集團回購湖北機場集團,天河機場重歸省屬,各項工作也隨之加速。

2015年——

國際業務拉動,重返中部第一

8月12日起 武漢直飛世界五大洲 民航客運將重返中部第一

武漢國際航線已達59條,天河機場國際旅客吞吐量仍居中部第一。圖為5月30日,直飛英國倫敦航線首航。

2012年,湖北省《關於加快全省民航業發展的意見》出臺,武漢市隨後加大對民航業的支持力度,出臺新的《航空發展引導專項資金獎勵辦法》,加大對新開國際及地區航線的獎勵標準。經過謀劃,2012年4月12日,武漢直飛巴黎航線開通,成為中部地區首條洲際定期直達航線。

這一年,武漢市提出打造“中部門戶樞紐機場”,與長沙、鄭州展開錯位競爭。這一目標有兩層含義,一是打造“國際門戶”,使武漢成為中部擁有國際地區航線最多的城市;二是打造“樞紐”,要吸引中部周邊省份乃至全國旅客來武漢中轉,讓“要出國、來武漢”成為中部各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選。

隨後,武漢先後開通了直飛美國舊金山、俄羅斯莫斯科、日本東京、意大利羅馬等地的國際航線。目前,武漢國際航線已達59條,國際通航點覆蓋五大洲達到52個,形成了“聯通周邊、直達俄法意、輻射北美、聯接中東”的國際航線網絡。天河機場國際及地區客流量,由2012年的64.11萬人次攀升至2017年的280萬人次。

在國際業務的拉動下,武漢機場國內業務也高速增長。再加上湖北機場集團迴歸省屬帶來的發展利好,2015年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894.2萬人次,以約22萬人次的優勢再次超過長沙,重返中部第一。

國際航線的開通情況,對民航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1998年,武漢開通首條國際航線。此後,各大航空公司相繼開通武漢至首爾、曼谷、吉隆坡等10餘條國際航線,但絕大多數因客源不足陸續停飛,持續最長的僅有半年。到2011年,武漢國際航線仍只有6條,加上港澳臺地區航線,境外航線總數不過11條。而且,這些航線集中於日本、韓國、越南和泰國等亞洲地區,歐美等發達地區是空白。

要解決客源不足的問題,國內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對新開的國際、地區航線進行財政補貼,鼓勵和扶持航企度過“市場培育期”。

2006年,武漢市每年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新開直飛的國際和地區客運航線。但與其他省份相比,一年5000萬元的補貼並不算多,在華中六省城市中,武漢的航空優勢並不明顯。

直到2012年,湖北省、武漢市加大補貼力度,吸引各大航空公司增開新航線。困擾武漢民航多年的客源問題迎刃而解,如今武漢的洲際航線上座率已超80%,直飛日本、泰國等亞洲熱門地區的航線更是趟趟爆滿。

不過,多位民航人士向記者表示,儘管目前武漢支持力度不小,但仍低於鄭州、長沙等地。

2016年——

容量限制,又跌至中部第三

2015年天河機場客運量重回中部第一,僅3個季度後就再次落後。2016年1月至9月,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1546.2萬人次,少於長沙52萬人次,僅領先鄭州7.2萬人次。

為此,2016年10月,湖北機場集團首次舉行“力保客流量中部第一”動員大會,邀請武漢市直部門、民航及旅遊界相關單位,制定具體行動方案,分解任務,簽訂責任狀。

當時武漢民航界人士分析原因,2015年起天河機場單跑道起降能力已飽和,三期擴建佔用部分設施,運力“吃緊”導致航班準點壓力持續上升。2016年1月至2月,因運力、天氣、流控、施工等因素影響,天河機場航班正常率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對航班及客流增長造成較大影響。

而反觀鄭州機場,2015年客運量1730萬人次,2016年1月,鄭州新鄭機場新航站樓和第二跑道正式啟用,運能大幅釋放,1月至9月就完成旅客吞吐量1539萬人次,增幅驚人。

所有人均將希望寄託於即將投入使用的天河機場第二跑道及T3航站樓。但結果卻令人意想不到,第二跑道於2016年8月投入使用,因為容量限制,至今2年過去仍未充分發揮應有效用。

受此影響,2016年天河機場客運量再次被長沙反超,排名第二;2017年又被鄭州趕超,跌至中部第三。目前,除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仍排名第一外,天河機場其他指標已全面落後。

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今年上半年天河機場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132.4萬人次,雖仍是中部第一,但僅領先長沙6.7萬人次。而且上半年長沙增幅22.5%,鄭州增幅55.6%,而武漢增幅僅3.9%。稍有不慎,最後一項優勢將有可能消失。

目前,武漢市已明確表態支持天河機場淨空安全管理,並推動武漢區域整體淨空管理納入“一張圖”整體規劃,加強省市與民航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實現民航發展與城市建設統籌推進,爭取早日解除天河機場淨空安全隱患,完善相關體系建設,維護武漢空域安全。

“天機”不可再失,武漢民航客運亟待騰飛。

省市合力,助推天河機場“突圍”

武漢區位“得中獨厚”,相較於中部其它城市,經濟實力、人口資源等都具優勢。民航界人士普遍認為:“只要推進得力,武漢民航客運實現中部趕超,並非不可能。”

2016年開始,天河機場就無法增加航班量,只能“將短線航班改為長線,國內航班改為國際。”在此情況下,2016年和 2017年,天河機場旅客吞吐 量 仍 保 持9.7%和 11.4%的增速,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

“可見武漢民航客運市場潛力巨大。”不少民航界人士認為,對比長沙、鄭州兩地經驗,實現“中部突圍”,武漢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

其一,建立強而有力、職責明確的省市聯動體系來管理民航事務。

民航界人士普遍認為,航空業的競爭不單是機場之間的競爭,更是城市、區域之間綜合實力的競爭,其發展壯大需要高效的行業統籌管理。

湖南、河南均將民航作為省、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產業進行打造,成立省級民航協調機構,並建立省市聯動的投入及協調機制。而我省民航業相關工作分散於湖北省、武漢市層面的發改、交通、旅遊、機場、城區等部門和區域,沒有統一的民航管理機構,不利於統籌協調。

2015年,湖北機場集團被整體回購後,成為省屬大型國有企業。但由於湖北機場集團與武漢天河機場公司“一門兩牌”,天河機場至今仍未明確省市股權關係,導致省市在涉及天河機場管理和投入上不明確,也容易造成民航發展戰略、民航運輸保障等方面無法形成合力。

專家建議,湖北省、武漢市應分別成立專門民航協調機構,統籌民航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航線網絡、臨空產業及機場淨空管理等民航相關事務。同時,應明確天河機場權屬、責權關係,並對天河機場航空業務發展及機場區域綜合治理事權層級進行劃分。

其二,加大對民航事業發展支持力度,形成有效、合理、靈活的支持機制。民航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今年以來,武漢市借鑑外地經驗,對《武漢航空引導資金管理辦法》進行了修訂,委託湖北機場集團作為平臺開拓國內外航線,但在資金支持力度及操作靈活性上仍顯不足。專家建議,加快省級政策出臺,省市合力共同建立“政府為引導、機場為平臺,航企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加強與基地航空公司的戰略合作,支持航空公司加大對武漢市場的投入,支持基地公司獲得更多的新增時刻資源。

其三,儘快解決天河機場淨空安全問題,早日實現機場運力增容,並進一步完善天河機場國際國內航線網絡,解決武漢機場航線覆蓋不足、銜接不暢等問題。

專家建言,在中部地區武漢、長沙、鄭州三家機場正處於齊頭並進階段,國家民航局目前並未明確中部門戶樞紐機場,正是形成“分水嶺”的重要時期。湖北省、武漢市應搶抓機遇,加大統籌發展力度,在體制機制、產業培育、硬件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力爭天河機場在“十三五”期末基本穩定航空優勢,成為中部門戶樞紐機場,為湖北對外開放提供強力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