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語說歷史:千古疑案之文學篇,《憫農二首》二首的作者究竟是誰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是《憫農二首》,又作《古風二首》之第二首的著名絕句。它幾乎是中國兒童的啟蒙詩作,幹百年來,成了家喻戶曉的名篇。但這首詩的作者究竟是誰?答案卻有較大的分歧。

止語說歷史:千古疑案之文學篇,《憫農二首》二首的作者究竟是誰

按照傳統購說法,此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紳。李紳(公元722-846年)字公垂,無錫人。在文學史上,他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樂府詩寫作的最早實踐者。他的《樂府新題二十首》,直接導致了元,、白居易新樂府詩的產生。因此,《全唐詩》將此詩列於元積名下,從其一貫的創作風格來看,是合情合理的。

止語說歷史:千古疑案之文學篇,《憫農二首》二首的作者究竟是誰

但是新的看法認為:這首詩的作者應該是聶夷中。因為在《全唐詩》中,這四句詩也列入聶夷中的《田家二首》之中。聶夷中(公元837-?)字坦之,河東人。他出身貧寒,備嘗艱辛,因此為詩多以民間疾苦為主旨,是晚唐詩壇上獨樹一幟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創作此詩也有很大可能。另一更為重要的證據是:宋代《全勞備祖》一書是世界最早的植物學辭典,在後集卷二千“五言絕句”欄下所輯李紳詩作僅“春種一粒粟”一首,而在“五言古詩”欄下輯錄的聶夷中詩裡卻有“鋤禾日當午”四句。因此,此詩的著作權應該歸於聶夷中名下。

止語說歷史:千古疑案之文學篇,《憫農二首》二首的作者究竟是誰

這首詩的作者之所以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是因為清編《全唐詩》分別在李紳、聶夷中名下都錄入此詩。同時在聶夷中下注“此篇一作李紳詩”,而在李紳下卻沒有註明。所以後來的選本因為先看到李紳名下的詩作並未加互見的說明,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地使此詩成了李紳的作品。

止語說歷史:千古疑案之文學篇,《憫農二首》二首的作者究竟是誰

一方面是流行已久的成說,另一方面是已有更早證據的新見,究竟《憫農》詩(鋤禾日當午)該屬於哪位詩人名下,似乎還需有更多的確鑿證據來作出判斷。但時移勢遷,這確鑿的證據是否會出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