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战国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因为主张”兼爱”、“无父”,甚至有人将他比作禽兽。不过这是一时之论,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据《列子》记载,惠盎见到宋康王时说:“孔丘和墨租,没有领地却是君主;没有官衔却有权威,天下所有的男女老幼,都翘首盼望他们的到来并愿意聆听他们的教诲。”

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邹阳上书给梁孝王说:“鲁国听信季孙的话把孔子赶出国,宋国采纳子冉的建议把墨翟囚禁起来。象他们这样能言善辩的人,竟然也难免遭人谗言加害!”

贾谊《过秦论》说:“没有孔子、墨子的智慧……”

徐乐说:“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才……”

以上这些人都把孔子和墨子划作一类人。《列子》、邹阳当然不足论,而贾谊这么有名望的人也这样认为。

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韩愈最喜欢阐述孟子的学说,认为孟子的贡献不在治水的大禹之下,就是因为孟子猛烈驳斥了杨朱和墨子。而他所写的《读墨子》却又说:“儒家和墨家都赞成尧、舜,都批驳桀、纣,都提倡修身、正心、养性,从而使天下太平。孔子一定采用过墨子的些主张,墨子也一定采用过孔子的主张,如果没有他们的互相采纳,便不会有孔子和墨子。”他这样说,又是为什么呢?

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魏郑公的《南史·梁论》也有褒贬孔子和墨子的话。

绝三、子曾经对他的得意高徒曾参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用一概括。“曾参回答“是的。“后来孔子又用这句话来教导他的另个高徒子贡,他问子贡:“子贡啊,你认为我是个多学多识的人?子贡回答:“是的,不对吗?”孔子说:“不又对,我是用一个基本点把我的思想贯穿起来的。”

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孔子的“一以贯之”这句话,称得上圣贤的“心学”。而曾参子贡都受过孔子的这个教导,这两人可以说对孔子学说的理解达到了很高境界。

但是后来的儒学家们都认为不是这样。宋朝程颐的学生尹焯说过:“子贡学习圣贤的思想比不上曾参,孔子不待曾参发问便告诉他“一以贯之”,曾参呢,可以不用老师再加以解释就深有所悟地回答是的’。至于对子贡,就不能像这样去教诲了。孔子先发出第一问,子贡果然不能够准确回答,孔子知道子贡不可能懂得真谛,这才告诉他一以贯之’,虽然也是同样的话,子贡却不能像曾参那样把握老师的学说核心。”

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范谆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孔子对子贡的教诲是“先指出子贡不可能正确理解,以后才告诉他圣学的中心是一以贯之。”我却认为曾参、子贡两人都是孔子的高门弟子,他们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回答实际上都已经达到对圣学较高的理解。后来的儒学者们看不起子贡的原因是子贡先肯定了老师问话的主旨后,又去发问。

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这些人如此卑视子贡是不公平的。试想,圣贤问话若是很快回答“不是”,对弟子来说,恐怕是有失尊敬师长的礼仪了。所以贡才那样去回答,而后再发问“不对吗”?难道子贡这样说就是

没有深刻理解老师的话了吗?

到了汉代,人们往往把墨子和孔子相提并论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孔子是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问话方式来教导曾参和子贡,不是对其他任何人都这样发问的。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难道也不用这种方式去教导颜渊、冉由吗?

曾参用“是的”回答了老师的问话后,他的弟子请教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所以他才以“忠恕二字来概括孔子的思想。假如子贡也有学生来问他孔子所言是什么意思的话,子贡肯定也会有心得来阐发圣贤思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