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常識—小兒麻醉

麻醉常识—小儿麻醉

麻醉會影響小兒智力發育嗎?

很多家長擔心麻醉或麻醉藥物會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其實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根據目前國內、外資料顯示:沒有證據證明,當前所使用的麻醉藥物及方法對兒童的健康、智力有害。

笨和聰明均與腦有關,腦細胞的活動必須有充足的氧氣與糖原,如果有呼吸、循環障礙就會造成腦細胞缺氧,倘若腦細胞停止供氧5-8分鐘,就會嚴重影響 腦細胞的代謝,影響腦功能,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因此,要回答麻醉會不會影響小兒智力,首先要分析麻醉後會不會有腦缺氧? 小兒常用的麻醉方法有4種:

(1)基礎麻醉,指術前先用鎮靜藥,然後用局麻或神經叢阻滯麻醉。

(2)部位麻醉,包括局訓麻醉、腰麻、神經叢阻滯麻醉。這兩種麻醉只阻礙神經纖維或神經幹的傳導,起到局部麻醉作用,麻醉過程中神志是清楚的。因此智力不受影響。

(3)全身麻醉,所謂全麻是吸入了麻醉藥或靜脈內注入麻醉藥後,抑制大腦皮質,使小兒暫時失去知覺,在無痛覺安睡的情況下保證各種手術的完成。全身 麻醉過程中,病兒的呼吸由機器控制,供氧得到保證,一切生命指標如血壓、心跳均在正常範圍,不影響呼吸及循環功能,不會引起腦缺氧。在全身麻醉過程中,雖 然小兒失去意識,但麻醉過後,小兒逐漸清醒,一切恢復正常,如同睡了一覺醒來,對小兒智力也沒有影響。

(4)低溫麻醉,一般用於小兒心血管手術。此麻醉需阻斷循環,並使體溫下降,小兒的呼吸、循環,並使體溫下降,小兒的呼吸、循環用人工心肺機代替, 使代謝保持最低水平。曾對這些小兒手術前、後做智能測試對比,發現動手術前、後的智商並無明顯區別。接受麻醉後手術的小兒,記憶力正常,學習成績並不下 降,所以家長對麻醉的顧慮是不必要的。

在此提醒家長切不可將術後恢復期患兒反應遲鈍,誤認為是麻醉藥物對智力的影響。因為,小兒代謝率低,排洩功能差,加之術中貯存於脂肪、肌肉等組織的 麻醉藥物在術後向血液中“二次分佈”,患兒血液中仍殘留一定麻醉劑,表現出術後恢復期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該現象是麻醉藥物正常代謝過程,勿需多慮。

可能有人說:“某某孩子是因為手術麻醉而變傻的。”對這種情況要作具體分析。剛才說了,人的腦細胞活動是和氧氣緊密相關的,在麻醉或手術中,往往由 於病人嘔吐,舌後墜堵塞呼吸道,喉痙攣導致窒息等都會突然發生腦缺氧。術中心跳驟停、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也會發生腦缺氧,不及時搶救,就會引起不良後果。 這些都是麻醉中可能出現的意外,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使用麻醉藥物引起的。飽食後的患兒容易因嘔吐誤吸而發生呼吸道堵塞,引起腦缺氧,患兒術前4-6小時應 絕對停食禁水。當然,麻醉藥作為一種藥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麻醉醫生認真選擇適應症,掌握好藥物劑量,揚長避短,安全使用,但藥物本身是不會影響小兒 智力的。

手術麻醉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醫生拜託!給我的孩子動手術時可以不上麻藥嗎?我們壓著孩子不讓他亂動成嗎?”在口腔醫院的急診室裡,但凡遇到孩子口腔有險情必須動手術時,父母無一例外都會提出這一要求,因為父母們都覺得麻醉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智力發育和記憶力。

而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麻醉科主任吳志以及口腔頜面外科醫生王劍寧表示:“目前全世界都沒有任何醫學調查證明麻醉真的會讓孩子變笨”。當然,也沒有 證據表明麻藥對小兒神經系統完全無影響,不過在國外,給孩子施手術都採用全麻。而麻醉的效果以及控制不良影響的關鍵在於麻醉配藥及麻醉師的水平。

父母:“最多局麻,不能全麻”

日前,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接診一名4歲小女孩,據孩子母親述說,孩子在5個小時前玩耍時不慎跌倒並咬傷舌頭,連送兩個醫院都沒及時處理。接診的王 劍寧醫生查看孩子舌頭時發現:舌前大約1/3處有較規則的斜形創傷,其中左側舌從舌背到舌腹完全斷開。王劍寧告訴小女孩的母親,因為從受傷至此時已耽擱5 個小時,不能完全排除部分舌組織已經壞死,所以必須馬上手術。從孩子死活不讓醫生檢查舌頭的情況看,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只能採取兩種方案:一是在局部麻醉下手術,但由於患者年齡小不配合,手術依然存在一定難度;二是在全麻下的急診手術。“啊?!要全麻?不行不行!孩子肯定受不了,最怕舌頭治好了孩子卻變傻 了!”孩子媽媽急忙擺手,就這樣她一直與醫生“討價還價”,後來讓了一步,但仍強調“最多局麻,不能全麻”。最後,醫生還是說服了父母,手術進行十分順利。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在孩子上手術檯前提出對麻醉的抗拒。”口腔醫院麻醉科主任吳志說,因此,醫護人員都養成了向父母介紹、解釋麻醉相關問題這一手術“先行”程序。

他說,孩子,尤其是4歲以下幼兒,幾乎無法完全配合手術,所以必須使用麻醉,但是,不知道父母們是從哪裡聽說麻醉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所以醫護人員 得先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一旦遇上急診,搶救時間非常寶貴,可往往總要浪費一些時間在與父母的溝通上。大部分的父母到最後都會被“說服”,但也有的父母一聽 非麻醉不可就扔下一句“那我們家孩子不治了”,然後就帶著孩子走了。

未有結論表明麻醉影響孩子智力

其實,之所以對麻醉強烈抗拒,是因為父母們擔心孩子用了麻醉藥會變笨,智力和記憶力不如以前,甚至影響學習和發育,吳志說:“雖然這種心情可以理 解,但這種擔心卻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藥物只是暫時對孩子的神經起作用,麻醉過後神經系統運作會恢復正常。目前全世界都沒有機構以及資料表明,在正規麻 醉操作下,孩子的智力與麻醉有直接關係。

既然難以確定麻醉和孩子智力之間的聯繫,是否也就代表無法排除麻藥對孩子智力的影響呢?吳志解釋,人腦細胞活動和氧氣的多少密切相關,它對缺氧的耐 受性很差,一般中斷腦供氧5~8分鐘,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在麻醉或手術過程中,往往由於病人嘔吐、舌後墜堵塞呼吸道、喉痙攣發生窒息等情況,會促使 發生腦缺氧。此外,術中心跳驟停、大出血、中毒性休克也會發生腦缺氧,若搶救不及時,會引起不良後果。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對腦細胞的不良影響都是由麻藥引起的。

專家指出,小兒麻醉最基本的概念是:睡眠+止痛=麻醉。睡眠對小兒手術非常重要,因為小兒很難忍受手術時固定體位而造成的不適感,因此需要給予足量的藥物安眠。小兒在麻醉清醒過程中有精神恍惚、嗜睡現象,只要呼之能應則是正常現象。

小兒麻醉確實比成人麻醉風險高

雖然孩子因為手術麻醉會變笨的說法是缺乏根據,但吳志表示,小兒麻醉確實比成人麻醉的風險性要高。因此,對年紀稍大的孩子而言,如果在手術中真的能配合,能不麻醉當然還是儘量不麻醉的好,這樣安全係數會相對提高。

不使用麻醉的手術與需要麻醉的手術相比,簽署的《手術同意書》是不一樣的。一般如果採取全麻,病人、家屬都需要另外簽署一份“麻醉協議書”,書上一 般會標明手術麻醉的危險性有:麻醉意外、休克、重大臟器衰竭、昏迷等。“雖然寫得比較嚴重,但發生幾率還是很低的。”吳志說,但相對而言,孩子出現麻醉意 外的可能性還是比成年人大,因為孩子的各個器官發育還不完善,身體代償功能較成人差一些,所以更容易發生麻醉意外。

孩子最有可能遇到的麻醉以外有:

1、呼吸抑止,會導致缺氧。人們可能也是從這個角度判斷,一旦孩子的腦細胞受損,就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記憶力。目前我國的麻醉水平、技術都十分成熟,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危害概率非常低。

2、對孩子其他器官功能的損害,如肝、腎功能。吳志說,確實會存在一點危害,只要是藥物就會有毒副作用,但麻醉對肝、腎的副作用並不比其他藥物大。

3、孩子可能出現嘔吐現象。這與成年人的風險是一樣的,這是源於個體差異,不會因為病人年齡小發生的幾率就高一些。

吳志還強調:“我們都是嚴格按照孩子體重確定麻藥用量的,這樣可以確保麻藥剛剛夠。”

不說清孩子病史配不出好麻藥

吳志說,如果父母不說清楚孩子的禁忌症和適應症,麻醉師很難配出最好的麻藥。很多父母小看麻藥,以為就是一根針插進去讓孩子睡了這麼簡單,其實給每 個孩子配的麻藥都不一樣。目前常用的麻醉藥有四種:鎮痛藥、止痛藥、肌松藥、吸入麻醉藥,而這四種一般混合著用。混合用的好處在於能疊加各種藥的效果同時 降低每種藥的副作用,保證每種都使用相對較小量,劑量小副作用就小,但麻醉效果卻是疊加的。

每種藥怎麼配、配多少除了通過醫生診斷孩子的狀況得知,還取決於父母提供的孩子健康情況。由於每種麻醉藥都有相對應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所以父母只有詳細地向麻醉師介紹清楚孩子過往病史、身體狀況,才能保證麻醉師配出效果最好、對孩子危害最小的麻醉藥。

術前6小時孩子不吃零食不喝水。

術前6小時不能喝水、不吃東西是手術麻醉的常識,但很多父母經不起孩子撒嬌,以為喝點水沒多大關係,這是不對的。因為飽食後的患兒,容易因嘔吐發生呼吸道堵塞,繼而引起腦缺氧。因此,胃排空後4小時為手術最佳安全時間。

“當然急診另當別論,我們的原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吳志說,只能一邊手術一邊嚴密觀測孩子麻醉後的身體反應情況。如果是“急診”裡比較“不急”的情況,就會稍微延遲一點手術時間,儘量既保證手術安全又保證效果。

治好其他疾病再麻醉太苛求

一些父母認為只有孩子完全健康才能承受麻醉治療口腔手術,吳志說,其實這是過分苛求。雖然大原則是孩子健康狀態下麻醉手術最合適,但如果孩子一直有 慢性咽喉炎好不了,難道就不能麻醉了嗎?相對於一些有慢性疾病的孩子,手術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是“身體最佳狀態、其他疾病相對較輕”時就可以了。“如呼吸道 疾病、慢性疾病都可以挑選孩子病情有好轉的時候進行麻醉手術。”

此外,“狀態欠佳”的孩子應該回避麻醉手術。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