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英文水平已经“阶级分层”了,起步晚的还有救吗?

孩子的英文水平已经“阶级分层”了,起步晚的还有救吗?

暑假回国和同学们聚会,发现现在国内孩子之间各项能力的差别真的很大,尤其是英语水平,简直已经开始“阶级分层”了。这两位都是我大学同班同学的孩子,也都是很优秀的孩子:

  • A读小学二年级,英文听说读写都非常棒,逃逃刚回国时还没怎么切换回中文模式,俩孩子索性直接用英语对话交流,得知A已经开始尝试读《哈利波特》时逃逃吓了一跳,这水平放到老美孩子堆里也算名列前茅的了;
  • B上小学三年级,英语成绩在班里也还算不错,但对英语始终不怎么提得起兴趣,之所以能保持好成绩是因为平时足够用功,该背的单词背了,该学的句式也学会了。但论到和老外交流、读原版英文书、看英文电影这些还差得有点儿远。对了,B很喜欢看书,是个小书虫,但只爱中文书。

A、B读的都是公立小学,A还曾经倒霉地上过某三色幼儿园,虽然后来闹三色幼儿园事件时她已经读小学了,家里依然悔青了肠子,想起很后怕。总之,在就读学校上,A并没有更多优势,

造成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英语学习上走的路线完全不同。

A的妈妈是我本科寝室的闺蜜,毕业后也一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我对她培养女儿的路径非常熟悉。A妈妈是那种典型的喜欢泡各大教育公号、论坛,到处挖方法挖资源找好书的妈妈,女儿一两岁就开始磨耳朵,接着是看英文动画片,读英文绘本,读桥梁书,章节书……当然也辅之以课外英语班,但A妈妈说女儿学英语的主“战场”还是在家里,虽然英语班是外教,教的也很不错,但毕竟上课时间有限,要学好一门语言是远远不够的。

B妈妈对孩子的学习也不放松,孩子的英语学习一直是紧跟着学校进度走,二年级开始还外加了线上学习课,但除了这些,平时在课外、家里很少听说读英语,随着中文越来越强势,孩子对英语越来越不感冒。

很显然,在英语学习上,A走的是“习得”路线,而B用的是“学得”的方法。

“学得”learning,指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门语言。学习的核心是语言形式,获得的是知识。

而“习得”在英文里叫acquisition,它指的是通过大量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掌握一门语言,获得的是能力。我很早就听说过“学得”和“习得”的概念,但后来才知道它们的差别有那么大。

表面上看是两孩子的英语水平高下不同,实际上通过这两种方式所学到的英语是存放在大脑的不同区域。脑科学家Dr. 魏在一期育儿音频节目中曾讲到, “习得” 而来的第二语言,它和母语在大脑里的存放是呈网状交织在一起的,像马赛克一样;而 “学得” 的外语,它和母语是分开的两大块,有清晰的边界。

01 “习得”有什么好处?

几年前读过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外研社资深编辑盖兆泉女士的一本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其中详细讲解过“习得”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好处,总结一下有这几点:

1. “习得”是一种无痛学习,不用靠毅力,不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知不觉就会了;

2. “习得”所获的的是能力,就像骑车、游泳一样,使用起来时不需要付出努力。我们这代人的英语多半是“学得”的,所以和老外说话总会有点儿费劲,不像母语那样“想都不用想”;

3. “习得”的过程不受智力影响,成年学习者需要较高的语言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学好和精通一门外语,但对于青春期(约12岁)以前的孩子来说,都有可能“习得”一门外语,并且不受智力影响。

02 怎么“习得”?

听起来这么美妙的“习得”,该怎么做到呢?

关键点只有一个,就是量要够大,在家里创造大量的听说读环境,路径大致如下:

听英语音频——不需要“听懂”,只需要“听到”

这是从孩子出生后就可以开始的,英文儿歌韵律、童谣、故事都可以,不需要“听懂”,只需要“听到”,因为这是一个积累音素的阶段。

音素(英文里叫Phonemes)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它们都是由很多音素组成的。不同语言之间的音素并不相同,比如同样一只狗,在中国,大家对它叫声的描述是 “Wang Wang 汪汪”;在美国,大家觉得它叫的是“Woof Woof”;而在墨西哥,西班牙语的环境里大家听到的则是“guau guau”……

有些英语的音素汉语里并没有,比如boy男孩,其中“oy”发的[ɔi ]音,duck鸭子, “u”发的[ʌ]音,就是我们汉语里面没有的音素,这个阶段盲听音频,就是为了给孩子输入很多我们母语中没有的音素,听多不怪,耳朵习惯了这些因素,之后就容易模仿和学习了。

看英文动画片——开始可理解性的输入

看动画片是非常好的英语学习方式,这时给孩子的是可理解性输入,他可以通过动画画面来理解英文的含义。指着一个苹果跟孩子说这是“apple”,和告诉他“apple”就是“苹果”,哪个效果好?当然是前者,孩子看英文动画片也一样,他得到的是不需要中文做中转的纯英文输入。

这招非常有效,没任何毛病,就除了一点,对视力不太好,所以得控制好时长。

读英文原版书 – 大量可理解性的输入

“习得”英语的孩子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阅读量超大,前面提到的A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就读了好几套经典的分级读物,开始读桥梁书后据说把几十本的《老鼠记者》都翻烂了,去年读《神奇树屋》时还专门找逃逃帮忙录了些音频(嫌原配音频不好听)……

不过阅读量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习得”的前提是自然的,无痛的,所以一定要选择对孩子没太大压力的绘本书籍入手,一点点增加难度,拾级而上。一开始进展可能会很慢,耐心坚持,累积一定程度后才能量变引起质变。

和爸爸妈妈的日常对话

前面几点都是关于输入,主要是听和读,怎么输出呢?有两个办法,一是鼓励孩子开口读英文书,二是经常和爸爸妈妈进行日常对话。

这点对爸爸妈妈的要求比较高,不少家长会担心自己的英文发音问题,不过这时家长主要是扮演一个陪同学习的角色,作孩子的“同学”,并不需要比孩子高一截,而是和孩子看一样的动画片,读一样的绘本,和他聊这些动画片和绘本,引导鼓励孩子用英文去“重现”其中的内容。

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报个线下或线上的英语课,增加英语交流环境。但上课时间毕竟有限,而“习得”的关键是量要足够大,所以在家里抓好听说读还是非常重要。

03 晚起步的孩子怎么办?还有“习得”的可能性吗?

以上路线是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规划的,那英语起步较晚,比方说到了小学一二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的孩子还有“习得”的可能性吗?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习得”当然是越早开始越好,因为这时孩子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弹性,虽然这种可塑性和弹性会逐渐降低,但也会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大约12岁左右),所以在这之前开始都不算晚。大孩子的劣势主要是时间越来越少,英语学习时间被压缩了之后,就只能以看起来更“高效”的方法去“学得”英语,学方法,学技巧,却错过“习得”的年龄阶段。

如果能克服这点,保证足够的量(每天两小时以上),坚持比较“慢”的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大孩子同样是有可能“习得”英语的。

【写在最后】

可能有些家长会问,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真有“习得”的必要吗?从最终结果来看,如果不打算出国留学,以后也很有可能不会在一个老外比较多的环境生活工作,的确没太大必要;但英语学习会伴随孩子十多年,“习得”不仅是让效果好,更是让十多年的学习过程能轻松舒适些,所以如果还来的及,一定得抓住,前期付出可能会多一些,但算上十多年的总账肯定是划得来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