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化了是水,還是春天?小豆包認識再上新高度,爸爸很開心

雪化了是水,還是春天?小豆包認識再上新高度,爸爸很開心

前一段時間,寫了一篇文章《一年級兒子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趣事帶給我的思考》,後來這篇文章被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轉載了,他們很用心,還給文章做了配音。我覺得讀得挺好,就隨手把這個音頻放給兒子聽了一下。

畢竟講的是有關他的一些趣事,所以他聽了之後非常開心,在沙發上樂得直蹦高。他又想起“天堂”“地堂”,“白叟”“光叟”的往事來了。

原以為關於這篇文章所講的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但昨天早晨送他上學,他又主動挑起關於這篇文章的話題。

“爸爸,你寫我的那篇文章中說‘雪化了是春天吧?’”

我知道他想起來我在那篇文章中引用的一個段子。

考卷上有一道填空題是這樣的:

雪化了是_____。

有學生在這個空填了“春天”兩個字。

結果,卷子發回來了,發現這個題上面是一個大大的紅叉。

因為標準答案是“水”。

“你覺得雪化了是春天,好不好?”我不知道他想要說什麼,就先試探性地做了個提問。

“我覺得挺好,挺美的,但有一種情況,就不能說雪化了是春天,那就不對了。”

“哪一種情況?”

雪化了是水,還是春天?小豆包認識再上新高度,爸爸很開心

“如果這是一道物理題,那就只能說雪化了是水,不能說雪化了是春天。因為春天不是具體的物體,雪化成了具體的物體就是水。”他還不太能很好的區別“物體”和“物質”這兩個詞的差異。

“你說的太對了,如果是具體的物質,當然雪化了只能是水,而不可能是春天。”

我聽了他這個說法,簡直開心極了,如果不是平時情感表達很含蓄,一定會把他摟過來猛親一下。

我知道,我的一些教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作用。

他喜歡恐龍,也愛屋及烏,喜歡各種遠古巨獸,經常提出與此相關的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尤其是哪一種巨獸戰鬥力更強的問題。

“爸爸,巨齒鯊和海王龍打起來,哪一個會勝利呢?”

“這個……它們兩個都是生活在海里嗎?”

“它們兩個是生活在同一個地質時期嗎?”

“它們的是成年的,還是幼年的?成年的體型有多大,幼年的體型有多大?”

“是成年和成年的打起來,還是成年和幼年的打起來?”

“是一個對一個,還是一個對多個,還是多個對多個?”

“它們的咬合力有多大,有過科學研究的結論嗎?”

“它們真的會打起來嗎?它們在食物上有競爭嗎?有出土的化石證明它們會打起來嗎?”

……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這個問題,說實在的,以我這可憐的一點點兒初中水平的生物知識,也根本無法回答他這個問題,但是,我反客為主,拋出一連串的問題來問他。

我不大在乎他能否把這些問題一一回答出來。回答不出來也沒關係,我會說,我們一起來上網查查資料。有一些可以很快查出來,比如,是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地質時期,但有一些則完全沒有結論,比如,是否有出土的化石證明它們曾經真的打起來過。

不過,沒有結論沒有關係。其實,

我更關注的是這個過程,我希望培養他的一種思維的習慣,知道任何一個問題的提出,背後一定帶有一連串的各種問題。同時,每一個問題或者結論能否成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在特定的某一種甚至若干種條件下才能成立。

雪化了是水,還是春天?小豆包認識再上新高度,爸爸很開心

再比如,他喜歡昆蟲。

他對法布爾的《昆蟲記》愛不釋手,雖然字還認識得不多,不能完全獨立閱讀,但是會不斷央求著爸爸媽媽反覆給他講《昆蟲記》中的內容。也會不斷冒出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

“爸爸,綠巨螳螂和沙漠黑蠍哪一個更厲害,打起來誰會吃掉誰呢?”這或許是小男孩的特點,最喜歡比較哪一個戰鬥力更強。

“它們是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的嗎?”

“它們是同一個食物鏈上的嗎?”

“它們可能因為什麼原因會打起來呢?是因為爭搶食物嗎?它們有共同的食物嗎?”

……

我的思路是以不變應萬變,但實際上這一連串的反問,也會給我帶來更多的麻煩。因為問題一個個拋出來,他的小腦子中就會有更多的問題,他就要求我上網幫他查找更多的資料。

在這個過程中,他慢慢知道了什麼是食物鏈,什麼是生產者,什麼是消費者,什麼是分解者,什麼樣的生物是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什麼樣的生物處在食物鏈的最低端,又進一步從食物鏈知道了食物網的概念。

我不期待他將來一定可以成為一個生物學家,我自己中文專業的學科背景也無法給他更多這方面的專業指導。

但是,我知道一些關於教育方面的基本理念。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現實中,我們常常太著急,要馬上撈到更多的魚,要馬上砍到更多的柴,於是就不管打漁技術的問題,就不管磨刀的問題。其實,“魚”是撈不完的,“柴”是砍不完的,學會打漁,學會磨刀比打到魚,砍到柴更重要。

不僅僅自然科學方面如此,人文社會方面也是如此,一定意義上來說,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比掌握了多少知識或者信息都重要。

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這樣的荒謬思維方式,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不能說日本人,一說起日本人,就人人得而誅之才正確,但凡說一點日本人的優點,就會被扣上漢奸的大帽子。

不能批評社會不良現象,一批評社會不良現象。就說你負能量爆棚,甚至於要深挖你受了什麼國外勢力的唆使。

……

如果有一點兒良好的思維品質,就應該知道“鹽打哪鹹,醋打哪酸”,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問題或者一個結論,能否成立,一定要建立在多個條件基礎上,要搞清楚來龍去脈,要綜合考慮,不能片面理解。

如果我們的教育者,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這樣的一些最基本的思維品質,現實中還會出現完全不講任何道理,完全不講任何邏輯,思維徹底顛倒混亂的情形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