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百草之王;久服,輕身延年

在中國人看來,人參是可以起死回生、延年益壽的仙藥、地精,被譽為“百草之王”,李時珍說它根如人形,有神(即有靈性),謂之神草,野山參更是難覓的名貴中藥。

人参,百草之王;久服,轻身延年

人參是長白山一帶深山老林裡的一種五加科植物,喜陰涼,混在雜草中不容易認出。秋天時,人參結出紅紅的果子,就比較容易認出來了。每到秋天,挖參人就搭夥進山,他們叫“趕山”。

採參有許多講究。發現了人參,要先報告“把頭”(領隊),“把頭”帶領大家“喊山”,然後用紅繩子繫住人參的莖。採參人認為,人參是有靈性的,稱為人參娃娃(或稱為棒棰而避諱叫參),不喊不繫它會跑掉的。一套儀式做完,開始用專門的挖參工具挖參,細心地將參連細須完整挖出(挖參人叫抬出來),然後用苔蘚包好再包上樺樹皮。最後還要將人參果(籽)丟在附近,以便將來再長參。採挖所有中藥的過程中,唯有人參最為神秘、莊重、複雜,人參所附帶的重重神秘,讓古人對它懷有獨特的心情。

人参,百草之王;久服,轻身延年

說到底還在於人參的難得和名貴。一群人進山採參,有的趕山一趟只採挖到幾根小參,有的可能整個冬天沒見到人參影。現在因野山參資源瀕臨滅絕,國家已列入保護不準再採挖了。

人參是一種多年生植物,第一年生的,出來三個小葉,當地人叫“三花”,兩年生長出一個複葉,叫“巴掌”,三年生兩個複葉叫“二甲子”,四年後生三個複葉,叫“燈臺子”,人們就是用這樣的辦法來識別人參生長的年份。山裡的野人參,過去有個說法,叫“七兩為參,八兩為寶”。

明代以前,中醫用的人參其實是潞州上黨的一種植物,因挖掘太濫竟至絕種。後來改用遼參,就是東北一帶所產的人參,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朝鮮半島。

清代《浪跡叢談》卷八“參價”條中說:“乾隆十五年,應京兆試,恐精力不支,以白金一兩六錢易參一錢,廿八年,因病服參,高者三十二換,次亦僅二十五換,時已苦難買,今更增十餘倍矣。”詩中所云:‘中人十家產,不滿一杯味。’”這裡所說的“十餘倍”,算下來是需二三百兩銀子才能買到一錢(約3克)野山人參,當時參之貴重,於此可見。

八兩也就是半市斤,這參需要生長一兩百年或更甚多。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醫藥界還用老秤計量,一市斤(500克)為十六兩,每兩十錢,每錢十分。現在看唐宋以來中藥古書,一定要注意分量的轉換,大致上明清和民國、改革開放前的醫藥書中凡說中藥一錢,約等於3克。

清廷將山海關外作為“龍興”之地,不準普通百姓採參。那時採參需要皇帝發放特別許可證,可見人參的珍貴,全在於挖參艱辛、人參難得和皇帝的壟斷。早在明代,因人參稀缺已開始種植人參,《本草綱目》說:“(人參)亦可收籽,十月下種,如種菜法。”其實人參很嬌貴,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哪像種菜那麼簡單。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積累,現在東北參農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種植經驗,一種是林下參,就是將原始森林砍掉,改為參地,種幾年後,參地裡的營養已被參苗吸盡,需將人參挖起來,再移栽到新的參地裡。一種是園參。種植人參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日照、溫度、地勢等,分別搭全蔭棚、雙透棚、單透棚等,每道環節都極為講究,稍有不慎,就會血本無歸:種人參可不是簡單的活。

人參的炮製非常複雜,導致商品人參的檔次相當多。如直接曬乾的叫生曬參,煮沸的冰糖水裡“炸”過的叫白糖參,蒸過的為紅參,還有鮮參;山裡挖來的野參叫野山參。人參頭也叫參蘆,是一味催吐藥。人參身、須屬於補氣類中藥,參須藥力薄,入藥主要用參身。生曬參較白糖參藥力強,但較紅參弱(中醫還認為紅參性偏溫)。白糖參藥性平和,價格也不貴。

人參的效用確實神奇。《神農本草經》記載著中國四千年前就已形成的人參藥用的精髓:“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人參的總皂甙是其最主要的神奇物質。國家藥典說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過去人說人參可用來“吊命”,就是病人到了命懸一線時,灌以人參湯,常能轉危為安或多挨幾天。病人陽氣瀕絕,用“獨參湯”或人參加上附子的參附湯,可以回陽救逆。但今天心率衰竭、腦卒中、嚴重外傷出血等危重病人,是送醫院ICU(重症監護室)進行搶救,單用人參搶救危重病人就大大減少了。

臨床上通過配伍其他中藥,人參治療的範圍更廣,但現在更多用於一般病情的治療,也被泡茶、浸酒、燉雞等作日常滋補。但人參畢竟是味藥,不能隨便吃,一般性體虛或健康人,不宜吃昂貴的野山參或紅參。吃人參還有一定的禁忌證和副作用,無論是泡茶、入菜來補益身體,還是治病,都應該諮詢醫生。

講述本草故事的文化之旅

共築健康中國

傳承醫藥文化

再現經典草藥

植物 淵源 炮製 方劑 功效

名藥的家譜故事

本草的藝術散文

人民衛生出版社《本草——生長在時光的柔波里》 嵇元 嵇曄 著 三淼 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