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大家買車的時候,都會參考新車“小黃紙”上的燃油消耗量,這就是由國家工信部測量的該車油耗。

但是,買完車後你就會發現,不論怎麼跑,也跑不出“小黃紙”上這麼低的油耗,一般每百公里總會多個2L-3L。

這是怎麼回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了解一下工信部的油耗是怎麼測試出來的。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1.選擇測試車輛

大家或許以為接受測量的都是生產線上下來的新車,其實不然。工信部測量油耗選用的是經過大約3000公里磨合期,但最高里程不超過15000公里的車輛。然後把車開到標準路面上,測量其在不同行駛速度下受到的阻力。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2.模擬環境測試

接下來的測試,就全部在室內進行了。封閉環境下,按照之前測量的各項阻力數值,把車子架在測試平臺上,車頭對著風扇,模擬行駛中的氣流風阻;驅動輪架在轉鼓上,通過轉鼓給輪子施加反向作用力,模擬路面阻力等等……就像這樣↓↓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此外,還要關閉車內各項功能,比如燈光、空調等,四周環境溫度設置在20-30℃……就這樣在上述種種環境設定下開始測試,可見,並不是真的把車拉出去跑。

3.模擬路況測試

環境模擬好了,就要開始測試了。我國所選用的測試方式是NEDC方法,中文叫做歐洲駕駛循環法。大致方法是須要須要經過4次的城市模擬,1次的高速模擬,以反映不同車輛行駛情況下的油耗。方法如下圖↓↓其中橫軸是時間,單位是秒。縱軸是速度,單位是公里/小時。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前面4組幾乎一模一樣的曲線就是4次城市模擬,模擬的是市區內駕駛環境。先是怠速11秒,接著用4秒加速到15km/h,勻速行駛8秒之後剎車停止21秒。再加速到32km/h勻速行駛24秒,停止21秒,加速到50km/h勻速行駛26秒,減速到35km/h行駛8秒,然後停車。一次這樣下來是195秒,理論行駛距離為994.03米,然後重複四次,總持續時間為780秒(13分鐘),理論距離3976.1米,平均時速18.35km/h。

從測試方法可以看出,模擬的就是市區車輛通過紅綠燈路口,走走停停的情況。這樣測出來的結果,就是“小黃紙”上市區工況的油耗了。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曲線圖的最後一組曲線,模擬的是在市郊或高速路行駛的情況。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用41秒加速到70km/h勻速行駛50秒,減速到50km/h勻速行駛69秒,再加速到70km/h巡航50秒,然後加速到100km/h巡航30秒,最後加速到12km/h持續10秒,剎車停止。總時間為400秒,理論行駛距離為6956米,平均時速62.6km/h。這樣測試出來的結果,就是“小黃紙”上市郊工況的油耗了。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而“小黃紙”上的綜合油耗,就是把上述兩者綜合,跑完4次市區,加上1次市郊,一共1180秒,算出來的。

乍一看,工信部測量油耗的方法還挺科學,綜合考量了多個環境因素,但是為什麼我們總跑不出這個油耗數值呢?

因為該方法即便設置了這麼多模擬因素,但相比實際行駛情況,還是太過於單一,無法準確反映實際駕駛環境。就拿城市模擬來說,模擬的是類似剎車-等紅燈-綠燈通行這一現實場景,但實際遇到大堵車的時候,我們往往是一腳剎車一腳油門地走走停停,那是相當費油的。

另外,測試方法中模擬的風阻、路面阻力等,都是在標準路面上測試出來的,而我們實際行駛的路面經常會碰到坑坑窪窪,阻力加大,油耗更高。還有溫度,冬天的氣溫往往低於20攝氏度,這已經不在模擬測試的溫度範圍內了。還有測試時關掉了車內燈光、空調等,而實際上我們經常邊開車還邊開著空調聽著歌。還有沒考慮車輛載客載物等負重情況等等……

大家知道的“工信部油耗”,到底是怎麼測出來的?

綜上所述,由於是在相對“理想環境”下進行測試,因此“工信部油耗”會比實際油耗來的低。儘管如此,“工信部油耗”還是可以作為不同車型之間油耗高低對比的參考。比如你同時看中了三款車,如果A車的“工信部油耗”比B車C車來的低,就可以說明A車油耗最低,最省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