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子都被堵了,诶嘿,银行又盯上了可转债和IPO

“严监管”是贯穿2017年银行业的关键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是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可见,严监管、防风险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领域的重中之重。

银行业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主战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金融监管形势,银监会去年对银行业市场进行整治、治乱象、补短板,从最近一个时期来看,信托、委托贷款等都在减少,理财增长变慢,野蛮生长的产品有所收缩,银行资金脱实向虚基本得到遏制。

路子都被堵了,诶嘿,银行又盯上了可转债和IPO

路子都被堵了,诶嘿,银行又盯上了可转债和IPO

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增大

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监管新规将业务规模的上限与净资本挂钩,实际上提高了在一定规模下银行的资本要求,比如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存量非标必须要入表,这将需要消耗更多资本金。

从资本充足率的考核来看,2018年也是银行资本考核的“落地”年。根据银监会安排,到2018年底,各家银行需达到《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要求,即系统性重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要分别达到8.5%、9.5%和11.5%,非系统性重要银行则要分别达到7.5%、8.5%和10.5%。

在当前监管部门力促去杠杆、去通道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被戴上了“紧箍咒”,资本监管的要求也随之强化,资本补充压力有所增大。部分银行在近年来非标、理财、表外业务发展较为迅猛,由于受新的监管约束需要大量的资本补提,面临一定资本补充压力。

今年以来,银行资本“饥渴难耐”,利差收窄、非标回表增加资本计提压力、银行资产扩张等多个因素引发的银行“补血潮”。虽然非标回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总体影响有限,但仍对一些股份行、未上市中小银行造成较大压力。

上市银行盯上可转债

就补充一级核心资本而言,IPO和可转债是当前最受追捧的两个工具,定增相对偏弱。主要原因是去年2月份再融资新规对上市公司定增时间间隔及融资额进行限定,可转债却不受限制,政策支持使得可转债备受青睐。

进入2018年,商业银行发行可转债呈现井喷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5日,商业银行中待发的可转债规模高达1885亿元,包括平安银行、江苏银行、中信银行等六家银行,而过去十年,仅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发行过可转债,合计850亿元。

在金融去杠杆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资本充足率水平的提升也愈发重视。而银行发行的可转债转股后可用于补充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从而提升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满足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可转债对银行来说,还具备以下优势:相比优先股、二级债,可转债转股后可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递延摊薄每股收益,当期不影响盈利指标;尚未转股前,可转债作为负债端融资手段,成本较低,在定增融资受限的背景下,可转债成为上市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非上市银行冲刺IPO

相比上市银行可以通过IPO、可转债、优先股等多种方式并举补充资本,未上市中小银行“补血”渠道比较有限,主要方式包括向大股东定增或发行二级资本债。

不少未上市银行正在积极寻找战略投资者注资,拟通过登陆A股抓紧冲刺IPO,从根本上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据统计,目前在A股排队IPO的银行数量已达16家。

除了冲刺IPO、丰富资本补充途径之外,节流也是中小银行当前降低资本补充压力的另一重要渠道,包括降低风险权重资产、对资产信用风险进行结构性调整。

路子都被堵了,诶嘿,银行又盯上了可转债和IPO

路子都被堵了,诶嘿,银行又盯上了可转债和IPO

总体来看,在经济新常态下,人们眼中那个躺着都能赚钱的银行不在了,越来越多的负面词汇开始围绕着银行:不良率攀升,业务创新不足,大幅的裁员、降薪、甚至高管出走等。这些基本上宣布银行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