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三國演義》中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麼三國的歷史將會如何發展?

成者為王141763988


如果關羽不丟失荊州,那麼三國的局面將有很大的改變,這是一個大的脈絡,所以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區別不會太大的。至於局勢會如何發展?要先分析劉備的荊州是如何來的和荊州的戰略位置。雖然,正史並沒有演義中“借荊州”一說,但是從劉備得到荊州南郡一事來看,孫權對這塊土地不會死心的,因為劉備得到益州之後,不再是孫權的附庸,而是具有實力的一方諸侯。這時,東吳如果任由劉備佔據著荊州上流地區,那局面就十分危險了。單單以這點來說,關羽即使沒有丟掉荊州,要和孫權的親密合作是不可能的,以孫權的個性,依然會在之後和曹操“暗通曲款”,甚至會明目張膽和曹魏合作,壓制蜀漢。

(從荊州水路南下,不但能蠶食中下游地區,甚至能直達建業)

東吳佔據的江南,有漫長的長江天塹,這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於進攻一方要跨越長江,是有風險的。弊端在於,防守一方,要分兵把守沿岸的幾個登陸點,比如。所以,從東吳來說,敵人離這幾個登陸地區越遠,就越安全。要命的是荊州地區屬於長江上游,長江天塹防禦洞開,對方水軍順流而下,不但速度快,而且對中下游的幾個重要的城市,港口造成極大的威脅,有威壓之勢。赤壁之戰,曹操從荊州南下就是這個道理。於是,當時的東吳,求和派遠遠多於主戰派。

赤壁之戰後,周瑜堅決要拿下由曹仁防守的江陵,就是要拿下這座長江上游的重要城市。當時,劉備擁有江夏一部分,又和劉琦平服了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但是,劉備雖然得到大部分荊州,卻不利於向西發展。於是,周瑜死後,劉備把江夏郡的地盤和孫權的半個南郡,也就江陵地區交換。於是,劉備就擁有整個荊州南部土地。孫權肯這麼做,一個原因是當時主持江陵的魯肅是親蜀派,還有一個原因是,曹操赤壁之戰後,對孫權戰略東移到合肥地區,正所謂“守江必守淮”。南郡前線交給劉備,孫權的主要防守資源可以相應東移。第三個原因是,劉備還沒擁有益州和漢中前,實力上和東吳還有一定距離。

(湘水分界後的態勢)

所以,劉備一旦得到益州和漢中,作為政治家的孫權是不可能不警覺的。就在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就拿下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本來怒氣衝衝的劉備,因為曹操攻入漢中,只好和孫權講和,湘水分界,分部分荊州給孫權。即使關羽沒有丟掉荊州,和孫權的衝突已經是無法避免的,。但是蜀漢又要執行《隆中對》計劃,北伐曹魏,又是蜀漢的“天職”,所以處在荊州的蜀漢集團要隨時面臨兩線作戰,也是極為不利。



基於以上分析,再結合各勢力之間此消彼長,互相牽制的因素,個人認為三國鼎立依然會保持一段時間,不同的是,蜀漢不再是最弱小的存在,而是在戰略上更加主動。這可能就應了諸葛亮那句話,只待天時一到,便可兩路北伐,奪取中原。


大飛熊ヽ騎士


兩種發展。

《三國演義》關羽不失荊州,恐怕關羽也死不了那麼早,焦頭爛額的人不是劉備而是曹操,面對艱難選擇的還是孫權。劉備快速發展時期,軍事上非常的成功,但是外交上又非常的失敗 。這是劉備集團悲劇的始源,也是關羽喪命的原因。

就比如歷史上記載了劉備通過劃分土給孫權來消減孫權的野心,但是治標不治本,外交上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動作,二者的聯盟已經在破碎的邊緣

回到《三國演義》,孫權又忌憚關羽,又想立功,那就有襲取荊州的初衷,再加上之前關羽曾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嚇得諸葛瑾抱頭鼠竄,孫權聽了那叫一個恨。

關羽要是完全聽諸葛亮的,不至於如此。

假設他聽從了。

歷史上曹操本身就在關羽死後不久也亡故,如果沒有關羽丟荊州的事件,曹操的壽命不會比這長,或許還要更早死去。

此時劉備集團就一定要安撫孫權,讓他和劉備結成聯盟,許以重利,至少需要他按兵不動。

這就離曹魏的滅亡不遠了,劉備等到曹操死後,曹丕繼位不穩時發動戰爭,那對曹丕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孫權當然有三種方式,一種是坐山觀虎鬥,二是打曹魏,三是和曹丕結盟。

前兩者對劉備都有利,劉備只要穩點,還是有可能滅了曹丕,孫權要是和曹丕結成同盟,那劉備又難辦了,還得等別的機會。

孫權性格更傾向穩中取勝,所以坐山觀虎鬥斗的可能性大。曹魏非常危險。

所以要麼劉備把曹丕滅了,要麼達成新的平衡局面。


大眼大世界


這個問題問得好,雖然歷史不能改寫,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三國的歷史將會如何發展?小編認為,假如關羽並沒有丟失荊州,那麼三國的局勢必然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尤其是蜀漢的實力,一定會比丟荊州後的蜀漢更強大。

“大意失荊州”是一段家喻戶曉的典故,講述了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被殺的故事。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荊州對於蜀漢的意義:

劉備集團的轉折點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劉備集團前期是比較“慘”的。為什麼說他“慘”呢?因為劉備前期過得是顛沛流離的日子,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穩定地盤,不斷寄人籬下。像是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都有投奔過。在寄人籬下的日子裡,劉備也是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然而小編認為在荊州期間,是劉備集團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在這裡,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輔佐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乍一出場,就在博望坡一把火為蜀漢燒出了一片天。由此更是引出了赤壁之戰,三足鼎立的局面。

荊州對於蜀漢的戰略意義

三國時期的荊州,無論是經濟、人口、農業都是很發達的,在劉表統治期間,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定的,因此,荊州是經濟發達,人才濟濟之所。從地理位置上看,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諸葛亮在隆中就向劉備提出過荊州的富足,是兵家必爭之地。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用計“巧借荊州”,初步實現了佔據荊州的計劃,由此向西入川,佔據益州的計劃也可以實行。

由此可見,荊州對於蜀漢非常重要,以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計劃來看,拿下荊州益州後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隆中對裡的“命一上將”應該就是指關羽了。

言歸提問,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那麼就不會出現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殺。既然關羽不會被殺,也就不會出現劉備“舉國伐吳”的舉動,那麼張飛、黃忠、張苞等蜀漢優秀的將領就不會死,陸遜也就不會火燒八百里連營,劉備也不會因此落得個白帝城託孤,蜀漢老一輩人才也不會凋零。這樣看來,蜀漢的實力得以保存發展,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到時機成熟,北上伐魏大業便可啟動,這時候的蜀國絕不會像是丟荊州後的蜀國,幾經修養發展,蜀國的實力雖不敢說超過魏國,但也絕不能小覷,北上伐魏或許真的可以實現。

歷史是無法改變的,但我們小小的假設分析一下,既無傷大雅,又能給大家帶來些許快樂,還是可以的。

以上都是小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望指出。歡迎各位看官多多評論。


有趣de靈魂萬里挑yi


這個假設只需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可以,就是孫權沒有發兵偷襲關羽。

此時關羽雖然攻擊徐晃部受挫,但是沒有收到影響,只需要調轉方向拿下樊城(很容易)。徐晃部和後續援軍只能退到許昌宛城方向。這個時候關羽完全可以讓出原先該還給孫權的兩郡。這是關羽北攻的目地。


這個時候曹操親自鎮守的長安成為突前的位置,長安由西向東易攻難守,為了保存主力,我預想劉備可以不用多大力氣拿下長安(子午谷奇謀真正用的時機)。這就完成了三分天下的第一步。

三方各自佔有一塊可以立國的領地,其中最有利的是劉備,因為夾在三方核心的區域在關羽手裡,關羽手下有劉備全部水軍精銳,這支力量使得孫權忌憚,不遺餘力要除掉關羽。而曹操手下的宛城許昌暴露在關羽面前。

最恐怖的是劉備的崛起會引發曹操內部可能發生動亂。

所以我一直都說關羽是三國第一武將,


月色憂鬱


這個假設問的好,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這就意味著關羽幹倒了吳和魏,當時和關羽對戰的基本都是主力部隊,吳國呂蒙帶軍,魏國的于禁龐德,這些都是當時兩國的主力軍隊了。假如魏吳敗,對兩國的軍心影響是巨大的,而後將是三國局勢大變。因為這時候的荊州還處於前期發展狀態,因為在成都的劉備剛剛穩步,如果讓蜀國喘氣的機會,那是很恐怖的。而且當時的西蜀和荊州人才輩出,資源豐富,只是當時沒有發展的時間。我猜想,劉備肯定還是按隆中對的建議,合吳滅魏,呂蒙畢竟能力有限,且吳國內部矛盾嚴重,將是最先滅國的,而且是被蜀國所滅,至於魏國,一個西蜀就拖了魏吳多少年?如果西蜀荊州東吳一起打魏,我想是沒有多大懸念的,雖然但是東漢的基本在魏,但是大勢所趨。


賣地瓜的小男孩


假設關羽管轄的沒有丟失,三國的局勢如們發展。對這問題來說,如果根據當時的戰局是劉備諸葛亮命荊洲關羽聯吳攻魏,和吳聯姻,結成盟友,結成相互信任的佈局,共同對付當時強盛的魏曹政權,這樣荊洲的事處於蜀國的前線,並組成強盛的後勤保障供給,並在諸葛平北和西部的基礎加強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進國家環境建設。這樣蜀國勢必天比天強大盛興。加上巴西的張飛私蒡忠邊境的戰績顯赫,蜀國的地盤一天比一天擴大,慢慢地魏國形成攻勢,覣國的力量漸漸衰而弱,諸葛亮放手權力,關羽在荊洲組成謀土議政與議軍,同時,在劉備和諸葛亮的統領導和指揮下,荊洲雖距川遠,但能形成統作戰的格局,也形成了前線作戰的政治和軍事統一作戰部署這讓魏國漸漸失去作戰的能力,也會慢慢地失去城池和地理環境,加之關羽威震四方的青龍偃月刀,又有那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赤兔馬,曹營中那些能征善戰的將被關羽殺的殺誅的誅,基本無人和將上陣斯,就這樣荊洲的關羽全部將魏國產平,全部由蜀統管。


用戶6446709988楊保苟


題主設定《三國演義》而非三國曆史,那麼……

蜀漢的興衰實際繫於龐統一身,成亦龐統,敗亦龐統。

成,龐統獻“連環計”,是火燒赤壁的關鍵環節。赤壁之戰的勝利,使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

敗,龐統落鳳坡遇難,間接導致了失荊州丟關羽。

原計劃是:龐統隨劉備入川,諸葛亮陪關羽守荊州。若成,這樣的局面堪稱完美。因此,若龐統不死,並順利地幫劉備拿下西川,而後伺機北伐,攻取長安(關中)。至於荊州,有諸葛亮加關羽,文武雙全,東吳無機可趁,還被諸葛亮利用……然後從荊州兵發洛陽(中原),天下可定。


大獨夫


假如關羽沒有丟失荊州,關羽死的時候59歲,能守幾年荊州。再者,關羽死了誰有能力守住荊州,這是個重要問題。所以說關羽不死,荊州遲早也要丟,只是多幾年少幾年的問題。沒有什麼意義。蜀漢失敗的結局還是無法避免。


春暖花開280400721


那種形勢下,荊州遲早要丟,畢竟三大勢力各自為戰。

回到題目,如果真的不丟,那麼吳蜀兩國肯定是一直聯合嘍,魏國還真不好受。之後的態勢就看形勢的發展了,不過總得來說,沒有大的特殊情況的話,趨勢還是魏國那邊佔優,因為地皮,人口的優勢在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