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号”列车

“会宁号”列车载着会宁县一万三千户贫困人口,开在连绵不绝的六盘山里,在脱贫攻坚的这条路上,会宁摸索出了“一户一策”政策,该政策成为这趟列车脱贫路上的推进器,但是脱贫道路上日渐显现出来的矛盾、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决定着会宁县能否在2020年按时到达脱贫道路的终点。

“会宁号”列车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增收思路,大力发展“1+N” 产业模式(“1” 是以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为主的基础产业,“N”是能够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持续增收的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家庭工商经营业等劳务产业)。在发展“N”产业方面,会宁县实施产业补助政策,贫困户每引进1头良种基础母牛,县上补助5000元,每户最多补助4头牛,经过繁育,农户饲养基础母牛(10月龄以上)5头以上即为产业达标,农户每年可以额外获得产业补助2500元,换句话说一旦农户养殖母牛产业达标,农户每年可以获得2~3万的收入。

“会宁号”列车

然而,如此优惠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并不是特别顺利。“有些农户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期望政策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金钱补助,发展‘N’产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内生原动力不足,这就需要驻村帮扶干部化繁琐为简单,通过‘算账’讲道理”,会宁县脱贫帮扶办姜博如是说道。

驻村帮扶干部既是政策的解读、传达者,同时又是农户发展现有产业的指导者,与群众建立通畅的联系和交流是脱贫道路上的基础。只有农户思想上发生转变,政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为此,会宁县开展了一系列“道德讲堂”“技术培训会”“连心卡”等活动,在宣传新政策的同时也调动农户的主观能动性。

“会宁号”列车

通过走访会宁县丁沟村,记者了解到,近一年来,农户思想上相对以前已经有了转变,丁沟455户有286户为贫困户,其中通过养殖产业达标的农户有46户,相较去年增长了30余户,但距离县里的要求“产业达标60%”还有很大的差距,采访过程中,村干部告诉记者,发展基础产业养殖母牛所需的草料成本有些农户还是负担不了的,村子里还有很多农户是靠着低保过日子。

如何将达标标准与农户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现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社会各界商讨对策,为贫困人口脱贫尽一份力量,为“会宁号”列车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