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人民幣匯率波動是正常的 固定不一定是件好事

8月11日,第二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舉行主題為“金融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全體大會。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在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很多進展,這與政策和金融界的推進有密切關係。但人民幣國際化比預料發生的早,金融危機之前沒有多少人會設想到人民幣國際化會走的這麼早、這麼快,但這裡有些因素,好比一個球隊贏了球有時是因為自己訓練得好,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手狀態不好等因素。

周小川稱,未來情況下,隨著大部分西方國家的經濟正從危機中走出來,情況會有所變化。不過,有一個因素值得重視,美國在最近若干年比較倚重金融制裁,上個世紀金融制裁很少出現,現在比較普遍。金融制裁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支付貨幣的作用,一方面,大家會抱怨制裁是否公平,另一方面,制裁會使得交易產生一定製約。

從儲備貨幣角度講,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要多元化。正如雞蛋不能放著一個籃子裡,儘管美元還是最大的籃子,但國際上也會開始考慮儲備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其它貨幣。

“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直線前進,有機會的時候就走得快一些,有的時候會慢一些但從長遠來看,人民幣國際化還是有前景的。”周小川說。

在談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和國際規則方面。周小川表示,貨幣國際化沒有明確的國際規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審議哪些貨幣進入SDR時會考慮幾個方面:一是匯率機制,要求執行浮動匯率,但不一定是100%自由浮動;二是貨幣的可自由使用,但可自由使用並不完全等於可兌換,IMF也沒要求100%可自由使用,貨幣可以有一定的管理、監測和干預,例如,美國在跨境交易時也會有監測,金融制裁後對金融交易的管制會更嚴。

“從中國來講,人民幣可自由使用更強調實體經濟領域的自由使用,如貿易、投資和旅遊,金融市場大部分交易已經可自由使用,有個別的還在發展之中甚至會有所顧慮,我們也吸取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更歡迎中長期金融投資,有差別性地對待短期、投機性較強的金融交易,謹慎對待投機性較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周小川說。

在分析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做的時候,周小川主要提出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要保持低調。“人民幣國際化不是我們自己說,而是市場參與者選擇”;

二是要有所取捨。既然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的利弊分析難以取得一致,就需要有所選擇和放棄,什麼都想要往往什麼都達不到;

三是要持之以恆。有些事情要做了很多年才會有所結果,如果把一些制度性安排當做調控性工具就很難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取決於市場的選擇,如果政策變來變去,市場就不會有太多興趣。

四是避免制度安排出現搖擺。經濟發展會有變化,出現變化就要採取對策,但對策要顧及多個方面,如果一些制度安排出現搖擺性的變化後,會對人民幣國際化等一些長遠性問題產生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