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金融危機十年後仍有未盡事項

周小川:金融危机十年后仍有未尽事项

“在國際金融治理舞臺上,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進了治理。同時,我們也看到,還有很多未盡事項,也就是還有很多未能完成的改革和規則制定。”在6月14日舉行的“第十屆陸家嘴論壇(2018)”上,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指出,國際金融危機10年後的今天,金融體系中仍存在過多順週期因素、“大而不能倒”、衍生品發展過度、對“大中小”的區別對待等問題未得到真正解決,與2008年時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提出的想法和政策相比,這10年真正做到的有很大差距。其中部分政策機制存在爭議,部分政策想要出臺,但卻與經濟復甦存在一定衝突,因此也在猶豫不決中拖後推出或最終未推出。

周小川具體闡釋,第一,負反饋機制引入得不夠多。在2008年的這一輪金融危機中,金融體系存在過多順週期因素或正反饋機制,容易使系統大起大落。在此背景下,全球都希望通過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來引入負反饋機制,減少順週期性,但執行得不夠有效徹底,經濟體系中仍有非常強的順週期特徵。他進一步表示,“逆週期因素引入的措施比較少,一個最重要的措施是資本緩衝,但資本緩衝應用並不容易。”

第二,大家都試圖解決“大而不能倒”的問題,但仍舊懸而未決。周小川建議,大的金融機構應該增加資本比例,如果一級資本不能解決問題,就需要引入“自救債券”和“應急可轉債”。事實上,這兩項在國際市場已經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塞浦路斯的危機處理中就成功應用了自救債券的措施;但也存在不成功的案例,比如意大利,它的一個問題在於自救債券發行信息披露不夠完善,未充分說明好處和風險,導致投資者購買後出現無法轉換的情況。

第三,衍生品發展過度,在落實金融工具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理念方面有較大差距。周小川指出,如“CDO平方”(基礎資產是已經發行的CDO證券)等產品,過多脫離市場,變成金融市場玩家的炒作工具,隱含著巨大風險。“金融工具要更多為實體經濟服務。”他表示,中國在此方面做得比較突出,但就全球來講,這方面走得還不夠遠、不夠充分。“比如最近又出現炒作的數字類加密產品,跟實體經濟沒什麼關係,但還是能炒熱。”他說道。

第四,以美元為主要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弊端。周小川提醒,本輪經濟危機中暴露的一個問題是對新興市場造成的不利衝擊,並且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資本流動所造成的。一旦主要經濟體發生危機,這種國際貨幣體系會使得資本流動發生異常。他表示:“這個問題儘管大家很重視,思想觀念都進行了更新,也組織了多輪討論,但最近我們看到實際上問題還可能繼續出現,阿根廷、土耳其甚至還可能有其他國家,在當前的形勢下可能再次出現資本流動異常。”

第五,全球儲蓄率不平衡的問題至今沒有得到解決。周小川表示,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從一開始就和國民儲蓄率密切聯繫。“不管這個說法是不是有爭議,但這個說法至少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那一輪亞洲金融風波以後,儲蓄率的變化確實帶來很多值得研究的題目。在最近一輪貿易戰過程當中,美國的貿易赤字不僅是貿易問題,不僅是生產能力、生產佈局問題,也涉及儲蓄率問題。”他說。

此外,在房地美和房利美之後,大家始終認為GSE(政府金融機構)的問題需要加以解決,但如何解決好對“大中小”金融機構的區別對待,不同的金融機構在監管上如何適應,還未真正得到解決。

周小川還強調,當下,對於危機和不平衡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徹底,討論也不夠徹底。比如,大家對於量化寬鬆、低利率的環境已然形成習慣,今後怎麼面臨新的挑戰。長期的低利率也是次貸危機產生的原因,後來雖然開始糾正這種現象,但糾正的步伐偏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