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養護人物誌」「公路之花」綻放在國省幹線

朱太珍,個子不高,圓圓的臉,說話直來直去,一說一個笑,有著男兒性格的她,為人豪爽,待人客氣,因為在家排行老五,因此,同事們都喜歡叫她“朱老五”。

  朱太珍不善言談,但“武藝”了得,她不僅是興義公路管理局養護生產工人中的先進代表,更是省交通廳、省公路局表彰的“十佳公路標兵”。她25年如一日,見證了泥路變油路,鐵鍬變機鏟,她25年甘當“鋪路石”,把青春和汗水默默獻給了公路養護事業。她就像一朵“公路花”,靜靜地綻放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公路管理段養護的一百餘公里國省幹線上。

  從1990年進入安龍公路管理段,25年來,朱太珍從一名最基層的養護工人做起,先後擔任過養護站統計員、養護站站長,現任安龍公路管理段機化站站長。

  回眸朱太珍的人生軌跡,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一切與公路養護有關的事都與她有關,一切與她有關的事就是公路養護的事。她像一顆默默奉獻的鋪路石,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油路班裡的“女漢子”

  作為第二代養路工人的朱太珍,自然少不了公路人對公路的那份熱愛。1990年她從貴州省駕駛技工學校畢業後,直接選擇了回安龍,繼承父輩的遺志,到公路上去“灑熱血”。

  來安龍公路管理段,朱太珍在道班當上了一名普通的養護工,天天穿山越嶺與泥沙打交道,朱太珍並沒有因為自己的性別差異而打“退堂鼓”,而是從跨進道班大門的第一天起,就堅持在一百多公里國省幹線上揮灑汗水。

「公路養護人物誌」“公路之花”綻放在國省幹線

朱太珍在進行挖框作業

  90年代,各管理段管養的都是盤山沙石路,管養也是各自分段,按照規定,每人要養護五公里,在分配任務時,道班班長經常有意把朱太珍分到好的路段,但她似乎“不領情”,總會主動選擇一些路陡、偏遠的路段,即便這樣,朱太珍每天都會比其他男同志提前收工。在道班工作,離家遠,晚上不能回家,朱太珍就利用晚上時間,找來各種養護生產知識書籍,細細研讀。而她的這一習慣,一堅持就是十年,也正是她的好學,為她到油路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路養護人物誌」“公路之花”綻放在國省幹線

朱太珍(右1)在按要求劃線作業 

  2002年,國省幹線從泥路改造為油路,管理段成立油路班,在選人上,管理段第一個想到了朱太珍。原因很簡單,朱太珍既是學習公路專業的專業人才,而且在養護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經驗。

  當時,聽說要組建油路班,道班上的許多同事都想去報名,路面保潔工人餘幫蘭就是其中一個。

  說起當年進油路班的事,已退休的餘幫蘭歷歷在目。餘幫蘭談道:“當時,我也想去油路班,但家人和朋友都說我瘋了,腦筋搭錯了,每天頂著太陽幹,晚上七八點鐘才得晚飯吃,根本不是女人能幹的事。”

  在大家的勸說下,餘幫蘭放棄申請,選擇了繼續做保潔工。

  “世人都曉得油路班辛苦,但領導安排了,就得服從,是女人不管,在道班上能幹,在油路班照樣幹。”朱太珍心裡清楚,到油路班很辛苦,但她還是欣然地到了油路班。

  說來也巧,一個油路班,十個男生,一個女生,而這個女生就是朱太珍。當時,油路剛剛盛行,養護技術和標準不高,路面“病害”是常態。要補路,沒有機械,全部用人工,一個人既要負責一鎬一鎬的挖框,把廢料鏟上車,還要與大家一起協同炒油沙,鋪路面。因為有工作經驗,朱太珍在油路班並沒有享受“特殊照顧”,而是充當“主力軍”,那裡有難點,她就會出現在那裡。

  2003年至2004年期間,安龍段主要負責國道324線者幹到安龍縣的路線路面養護,而海拔只有幾百米的者幹村石頭寨組段,由於重車較多,路面“病害”接二連三。為此,油路班常駐石頭寨組段,此時的朱太珍也成長為油路班的統計員。

  因為氣溫高,該段夏季的平均氣溫都在三十五六度。為趕天氣,補路通常都會頂著烈日干,為降暑,男工們全部選擇赤裸上身上陣,作為女生,朱太珍不能赤身上陣,沒辦法,她就用冷水把自己帽子和衣服澆溼,混在隊伍裡,挖路、鏟沙、補路,一樣不落下,在補路過程中,朱太珍時常中暑,被同事們架到樹蔭下休息的她,醒後往頭上澆上水,提起鐵鎬又繼續幹。為了趕工期,朱太珍與同事們早出晚歸,自帶飯盒,輪流吃飯,有時,甚至用汽車大燈作為照明來補路,休息莫想,能晚上十點之前回家已是幸運。

  “雖然我是女人,但我是班裡的統計員,你不幹不行吶,大家都看著你的,所以再苦再累都要堅持下去。”回想當年在油路班的歲月,朱太珍直率地說。

  後來,因為幹活亡命,從此朱太珍有了“女漢子”的名號。

  養護路上的“墊路石”

  當一名統計員不易,不僅要以身作則,當好表率,更須不斷提升業務能力,跟上形勢發展需要,為當好統計員,三十出頭的她,自學電腦知識,並自掏腰包,買來公路養護生產書籍,長期埋頭苦讀,而且她每到一處,都會敢於去嘗試和創新一些的新方法。

  “凡事多摸索,不懂有人懂,關鍵是你願不意願意問。”在班裡,朱太珍經常跟新同事這樣說,更是引領大家這樣做。

  2004年,朱太珍所在的油路班負責管養安龍縣南環線,長期以來,這條線因為建設標準低,車流量大,公路路面經常“冒漿”,管理段其他幾個養護站都來管養過,但就是“養不住”。剛接手,油路班的同事們都感到棘手,起初用老辦法,但效果很差。怎麼辦?朱太珍翻書無果後,四處求教,從管理段工程股到管理局工程科,上上下下跑了近半月,最終找到了解決辦法,辦法就是在“冒漿”處挖下1米左右,然後鋪上一層細沙,再做級配碎石層,這樣“冒漿”就得到有效的治理。

  由於安龍段各種工作的需要,朱太珍經常會被調到不同的崗位,但每到一處,她都會受到同事的歡迎,因為她工作熱情,待人大方,尊敬老同志,團結新同志,她所在過的站(班),特別是各個站(班)長都不希望她再離開。在其擔任統計員期間,因為有她在,統計工作用不著別人去操心,她自己會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圓圓滿滿、認認真真。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她會協助站(班)長把工作安排得有條有理,站(班)長用不著過多的操心就會完成好每一天的工作。實際上,她是一個標準的站(班)長助理。

「公路養護人物誌」“公路之花”綻放在國省幹線

朱太珍(左1)在路上清障

  2009年,國道324線,安龍至龍廣段,車流量大,保養任務重,而朱太珍也被任命為龍廣養護站站長。當時,路面“病害”又出現新的情況,油路經常被超重車輛輾壓後,路面時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陷,針對這種情況,剛開始朱太珍帶著大家“先挖後補”進行養護,但操作下來,效果不好。

  後來,朱太珍邊補邊探索,最後找到方法,就是在基礎沒有翻漿的路段,採用在沉陷地方平面直鋪油沙進行修補,這樣補起路來,既節約成本,而且效果很好。一時間,朱太珍的這種修補方法得到迅速推廣,一直沿用到現在。

  勇挑重擔的“領頭羊”

  2010年,安龍段在興義公路管理局率先建設機化站,機化站主要負責全段國省道路面的修補任務,兼顧40多公里的路基養護任務。因為是管理局的第一個機化站,沒有經驗、沒有技術,選好機化站站長顯得尤為重要。

  為組建“機化站”這個集體,安龍段領導班子費盡心血,由誰來承擔這個擔子?一是沒有合適的人選,二是要有一定技術水平,不講究操作規程,亂挖亂補,只會給單位造成損失和浪費。

  當時,安龍段工作能力強的同志都承擔了其他站“中心組”的職責,為了選好這個人選,段領導曾想調整其他站的站長來擔任“機化站”站長,但如果被調整,站裡的工作又要處於癱瘓狀態。段領導多次找人談話,做工作,但誰都不願意當“機化站”站長。

  正當段裡為站長人選困惑之時,有人提出讓有著豐富經驗的朱太珍來當站長。

  “機化站不同養護站,一個女生當站長,能行嗎?”意見提出,大家都持懷疑態度。

  “怎麼不行,別看她是個女生,無論是搞管理還是搞養護,有幾個能趕上她?”正當大家疑惑之際,時任段支部書記王佐榮一句話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的確,朱太珍是個女生不講,但在公路養護上,那是沒說的。”

  最後,經過討論,大家一致同意朱太珍當機化站站長。

  聽說自己要去機化站當站長,朱太珍一時間“壓力山大”,內心十分糾結,原因是以前三個養護站負責小修保養的一百餘公里國省幹道,全部交由機化站管養,而且還要兼顧大中修工程,自己不是技術人員,不懂機械化設備,任務能否完成心裡沒底。更重要的一點,自己是一名女生,管理十幾個人的養護站都力不從心,要負責幾十號人的管理有難度。

  為打消朱太珍的疑慮,管理段決定讓她脫產管理,不用參加勞動,只負責安排部署。

  心裡沒底,但朱太珍又一次欣然上任。時間一天天過去,自從擔任了機化站站長,朱太珍就一門心思把精力放在工作上,積極服從領導安排,不懂就問,在站內團結同事,帶頭遵守單位規章制度。

  機化站,主要以機械化養護生產為主,組建當時,雖然站裡機械設備不多,但大家都沒有操作過,如何讓這些“鐵疙瘩”動起來成了當務之急。

  “任務重,時間不等人,只有大家摸索著幹。”當時,站裡懂機械的人不多,朱太珍就充分利用人才,鼓勵他們大膽的去嘗試,工人李雲富平時喜歡擺弄一些電器設備,朱太珍就安排他負責機械電路檢查和維修,工人陳中富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朱太珍就叫他駕駛機械設備。這樣一來,無論多麼先進的設備,到了機化站,不出三天就能成功上“戰場”。

  有了機械,朱太珍帶著大家在公路小修保養、大中修工程中大展身手,上任當年,機化站的公路小修保養就達到4萬餘方,超出人工保養的七八倍,公路大中修工程也達30餘公里,機械利用率實現90%。

  然而,機化站建立之時,正趕上煤炭經濟“黃金期”,路面保養、修補任務特別繁重,加之養護工作點多、面廣、線長,機化站從運行第一天開始,大家就沒有了週末,只要天空不下雨,就是工作日。作為站長,她知道大家幹活辛苦,有怨言,所以她每天都堅持第一個到工地上,最後一個離開,和同事們一起吃住在工地,從不因為自己是站長而特殊,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她的身影。

  機械化生產,機械設備損耗大,維護費是一筆大開支,為節約成本,朱太珍白天帶著大家幹活,晚上就帶著大家修理機械,不懂就問廠家,問修理廠,久而久之,站上的工人們個個都成了“土專家”,別看這些“土專家”,每年僅維修費,就給國家節約幾萬元。

  在機化站工作,朱太珍更是沿用她敢於嘗試的好作風,早些年,人工修路補路,通常採用熱油封層,然而鋪上一層混合沙石料。大量採用機械化生產後,朱太珍發現採用熱油封層後,大量的混合沙石料粉塵太多,怎麼辦?後來,朱太珍又想出分篩的辦法,把粉塵篩選出來,最後達到很好的效果。

  管理中,朱太珍每一件事都認真、仔細、謹慎。每一份報表,每一組數據都親自驗算;每一道養護工序,每一塊安全標牌都親自過問。多年來,雖然工作很辛苦,但她從來沒有一句怨言,仍然忘我的工作,她常常對同事們說:“領導把重擔交給我,是對我極大的信任,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幹”。她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為職工樹立了榜樣。而在朱太珍的帶領下,安龍段養護的國省公路質量逐年攀升,優良路率達到了85%。

  工作之餘,朱太珍更是一個“熱心大姐”,她經常深入到職工中,與職工談心,瞭解職工思想動態,而且那家有困難,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盡心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只要有她在,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克服不了的困難。她組織好全站同志們團結,親如一家兄弟姐妹。

  工作充滿激情,對人熱情真誠,朱太珍深受職工的擁護和愛戴。然而,長期為路奔波,雖然家中擺滿各種榮譽證書,但她對於自己的家,卻只有“空白”二字。老人生病,她在路上,兒子出生,她產假剛滿,又泡到了工地上,作為大學老師的丈夫王虎當爹又當娘,家裡家外全是他一人張羅。

  一次,朱太珍在路上幹活完回來已經是晚上8點,倒在沙發上不一會兒就睡著了,但當她醒來時,看茶几上放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當時朱太珍很納悶,丈夫王虎晚上有晚自習,家裡只有四歲的兒子,麵條怎麼來的。後來一問,才知是兒子給她做的,知道實情,朱太珍又驚又愧,驚的是四歲的兒子居然能自己做飯了,愧的自己天天在路上,對孩子管得太少。

  而丈夫王虎每天望著妻子早出晚歸,回家倒床就睡的樣子,時常心疼地對她說:“你安心去上班,家裡的事就我頂著,只是你自己要注意身體,可別把身子給累垮了。”聽到丈夫這句話,朱太珍既感到內疚又深感欣慰,是啊,養路工沒日沒夜超負荷地在路上工作,最最需要的就是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如今,朱太珍這朵“公路花”還有兩年就將退休,但她仍然每天堅持6點30分起床,7點40分帶工人上路,只要不下雨,天天奮戰養護工作一線。

  有人經常勸她說:“年紀去了,也快退休了,怎麼還這麼認真。”每當這時,她總是兩眼一眯縫地說:“幾十年養成的‘老毛病’,現在改不了喔!”

  人物小傳:朱太珍,貴州安龍人,1990年畢業於貴州省駕駛技工學校公路養護專業,同年9月到貴州安龍公路段興隆道班工作至今,當過統計員、養護站站長、機化站站長,1997榮獲共青團黔西南州委“優秀共青團員”榮譽稱號;2002年、2003年、2005、2010、2011、2014年被興義公路管理局評為“先進生產工作者”;2008年被評為貴州省交通系統2008年“安康杯”競賽先進個人;2009年被評為安龍公路管理段“工會積極分子”;2012年被交通運輸廳評為“先進個人”;2016年被交通運輸廳、省公路局評為“十佳公路標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