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镇隶属于江苏省昆山市,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相接壤,北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和昆山市张浦镇相毗邻,属于江苏省的'南大门",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

截至2011年末,锦溪镇版图总面积90.69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全镇常住人口65997人,其中户籍人口16260户共43283人。

锦溪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等荣誉称号。2011年,锦溪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2亿元。

历史沿革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

锦溪镇历史悠久,早在55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锦溪就有先民存在。

吴越春秋时期,锦溪成为集镇,地属会稽郡。

三国到唐代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名锦溪,属苏州。

宋绍兴元年(1131年),锦溪更名为陈墓,河西(上塘)属长洲县,河东(下塘)属昆山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长洲县南部设立元和县(东南),与吴县(西南)、长洲县(东北)3县同治于府城内,同为苏州府的附郭县。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民国临时政府撤销苏州府及长洲、元和、吴三县,设苏州。

民国三年(1914年),撤销苏州,设立吴县。

1952年9月,吴县境内陈墓划入昆山县,原昆山县、吴县两地陈墓合并上升为昆山县直属陈墓镇。

1985年2月,实行镇管乡体制,淀西、陈墓两乡并入陈墓镇,仍属昆山县辖。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昆山撤县设市(县级)。

1992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陈墓镇复名为锦溪镇,属昆山市辖。

折叠

行政区划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古镇

截至2011年末,锦溪镇辖上塘社区、下塘社区、干家甸社区3个社区,虬泽村、盛塘村、马援庄村、红霞村、计家墩村、张家厍村、阮家浜村、北管泾村、孟子浜村、联湖村、周家浜村、顾家浜村、卫星村、朱浜村、三联村、狭港村、南前村、陆泾村、袁甸村、长云村2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锦溪古镇区文昌路1号。

折叠

地理环境

折叠

位置境域

锦溪镇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相接壤,北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和昆山市张浦镇相毗邻。全镇版图面积90.69平方公里,锦溪古镇区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北纬31°10′35″,东经120°53′44″。

折叠

地质地貌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

锦溪镇位于淀山湖与澄湖之间,境内成土母质为湖相沉积物,质地粘重,且较坚实,微酸性至中性,土层厚度一般在2~14米。土色一般为青灰、灰黑色和灰黄色的砂质粘土。

锦溪镇区呈“僧帽”形,为太湖流域淀泖地区;境内湖河港汊纵横相连,陆地多呈半岛状,由大小不等的字圩组成,大的有近百公顷以上,小的不到0.2公顷。地面高程一般在3.7~3.9米之间,最高达5.3米,最低至3.3米。

折叠

气候特征

锦溪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性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春季温和,天气晴雨多变;初夏梅雨潮湿,出梅后,天气晴朗炎热;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凉爽;冬季寒冷,时有冰冻寒潮。2011年,锦溪镇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温度为7月7日的37.1℃,极端最低温度为1月16日的-5.6℃;年降水量1095.1毫米;无霜期229天,下雪量16.6毫米。锦溪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热带风暴、霜冻、雷击等,其中以涝灾为主。

折叠

水文情况

锦溪镇属太湖流域淀泖水系,有淀山湖、白莲湖、长白荡、明镜荡、澄湖等大小湖荡17个,大小河流238条,其中三级河道5条,流境全长13.77千米,镇域河道233条,总长度206.33千米。2001年,政府投资4989.1万元,建成由7只大联圩组成的镇域一体化水利大包围工程,河道水位稳定在2.34~3.49米区间;2011年平均水位为2.72米。

折叠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锦溪镇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湖泊、河流水资源,镇域面积的54%为水面。

土地资源

截至2011年,锦溪镇土地总面积136035亩,基期年农用地68974.5亩,建设用地14914.5亩,其他土地52146亩。

折叠

人口民族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锦溪镇常住人口65997人,其中户籍人口43283人,外来人口22714人。户籍人口中,男性21258人,女性22025人;14岁以下2865人,15~64岁33479人,65岁以上6939人,分别占6.62%、77.35%和16.03%;外来人口中,男性14295人,女性8419人;人口出生率7.21‰,死亡率6.86‰,人口自然增长率0.35‰。

民族

截至2011年末,锦溪镇民族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10%,初汉族外,该镇还有土家族、彝族、苗族等30个少数民族,计1253人,占总人口的1.90%。

折叠

经济概况

折叠

综述

2011年,锦溪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4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8亿元。

折叠

第一产业

2011年,锦溪镇粮食(稻麦油)总产量13221吨、水产品总产量3869吨、果蔬总产量6182吨,实现农业总产值3.0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2%;有绿色食品14种(蔬菜)、有机食品37种(蔬菜)、无公害水产品7种、农业品牌注册商标3个。

折叠

第二产业

2011年,锦溪镇共有工业企业827家,其中外资企业156家,投资额12.63亿美元;内资企业671家,注册资本39.95亿元。其中,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1个、超20亿元企业1个、亿元以上企业20个、规模以上企业42个。 2011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18.2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99亿元,比2010年增加20.11%;工业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77%。

折叠

第三产业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

商业

2011年末,锦溪镇共有各类商业网点1085个,社会零售总额18.77亿元,比2010年增加39.89%。

旅游业

1995年,“锦溪旅游公司”成立,对锦溪古镇区名胜古迹、古桥、古河道、古建筑进行了修缮保护。

2002年,锦溪镇政府利用部分古民居开设了古砖瓦、明清家具、天文、古钱币和古董等民间博物馆14家。

2011年,锦溪古镇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212万元,旅游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锦溪镇合计各项存款余额22.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80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10.68%和17.38%。

折叠

交通运输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

1984年,锦溪镇历史上第一条公路——陈昆公路建成通车。1985年,陈周公路通车。1992年,建成珠砂港大桥,实现村村通公路。2002年南北公路建成通车。2003年,锦甪公路建成。

截至2011年,锦溪镇境内有省道1条,过境总长度8.53千米;市级公路8条,总长度32.52千米;镇村级公路35条,总长度58.04千米;全镇基本建成“五纵四横”的内外交通网络。

折叠

社会事业

折叠

城镇建设

截至2011年,锦溪镇镇区建成区面积6.56平方千米,建成区户籍人口1.55万人,主要街道包括文昌路、太平路、文鑫路、长寿路、邵前港路等,主要居民小区有太平新村、塑料新村、水利新村、银宏新村、海树桦小区、中和新村、玉浪新村、东苑新村、水榭蓝湾、倚林佳园等。[1]

折叠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锦溪镇有小学、中学各1所,小学附设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650名,在校中小学生1801名,其中小学1221名,初中520名,职高60名;教职工人数300名,其中小学169名,中学131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名。适龄儿童入园率、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均为100%。2011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6127.07万元,比2010年度增长27.17%,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3.95%。

折叠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锦溪镇有镇文体站1个;镇文联1个,下设文学、戏曲、书画、摄影、历史文化研究等5个协会,成员108名;有影剧院1座,座位520个;有万册图书馆1个;有文体中心1个(建设中)。村级文化设施主要有文化活动中心22个,图书室 24 个、藏书53773册;有宣卷表演、舞龙舞狮等民间文艺团队54个,成员810名。

折叠

医疗卫生

2011年,全镇共有甲级一类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固定资产总值2082.52万元;有医护人员159名、乡村医生30名,其中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21名;医院病床86张。2011年,门诊结报人次23.85万,比2010年增加44.09%,建有居民健康档案47214份,其中电子档案39674份;农民参加农村医疗保险人数43083人,参保率99.7%。

折叠

社会保障

2011年,锦溪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1户,人数148人,支出50.12万元,比2010年增加12. 90%,月人均339元,比2010年增加32.94%;医疗救助469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98户,人数1310人,支出296.34万元,比2010年增加14.20%,月人均226元,比2010年增加15.31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15.81万元,比2010年增加24.50%。有敬老院2家,床位110张,收养五保老人26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22个。有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220万元,使166名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5.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39512万人,参保率99.80%。

折叠

民俗风情

折叠

文曲艺术

宣卷

宣卷即丝弦宣卷,是苏南地区相当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它起源于隋唐,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苏南地区的丝弦宣卷艺术表演依然相当盛行。

丝弦宣卷表演为唱曲和说表融为一体,以唱为主,说表为辅,所用乐器主要有二胡、笛子、琵琶、扬琴、古筝、笙等丝弦乐器为主,所以称丝弦宣卷。

丝弦宣卷的表演方式也相当简单灵活,演出时可以上得戏台,也可只需并排摆开两张八仙桌,正中位置坐一位宣卷艺人,手执醒木或木鱼,右侧坐位伴唱帮腔艺人,左侧坐伴奏艺人即可。

宣卷艺人一般皆为本地农民,农忙时操持农活,农闲时四处演出。他们有自娱自乐的,也有以此谋生的,苏南地区水网密布,一条搭棚的小船是他们主要的食、住、行交通工具。

宣卷类似于戏曲和评弹,所唱曲目,大多移植于传统戏曲,民间轶事,如《玉蜻蜓》、《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个曲目也经常分几回演唱,说到不同人物,就分不同角色,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哭、或笑,鸡鸣狗吠,都出自一人之口。说表都用本地方言,有点像苏州评弹,但唱腔有自己独特的曲调,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

2014年,锦溪宣卷作为宝卷(吴地宝卷)的一部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叠

节庆活动

每年农历腊月的初一、初八、十五锦溪镇当地人民都会举行锦溪庙会;每年中秋节,当地人们还会在古镇风景区古莲池举行月圆锦溪中秋国庆灯会。

折叠

地方美食

南瓜糯米糕

锦溪镇属于江南,多产稻米,所以用大米和糯米制作的食物品种多样,南瓜糯米糕便是当地一种最常见的小吃。在糯米粉中加入南瓜泥,再放入蒸锅中蒸熟,便成了颜色金黄的南瓜糯米糕。

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清明节的时令食品,后来成为一种日常食品。它外表翠绿,是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而成,里面包上豆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最后再沾上黑芝麻、点上红点。

袜底酥

袜底酥最初是由前店后坊的孙长隆南货店开始制作,已有上百年的生产史。袜底酥做工讲究,用油酥和面,要反复揉和五六次到完全均匀为止。馅心制作时对原料的配比要求很严格,如做椒盐酥所用的盐,要在锅里煨热,用擀面杖擀细,小葱要捣成碎末。烘烤决定袜底酥质量的好坏:炉火不能太旺,并不时翻动,直到酥饼呈现出鲜亮的光泽,散发清香时才出炉。

折叠

旅游景点

●锦溪古镇

古镇传统建筑以明、清、民国初为主,建筑特色古朴,具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以民居民宅、四合院为主,另外还有水墙门、吊脚楼、落水廊棚、桥楼廊坊等独特的河街集市建筑,古建筑群面积占镇区民宅86%以上。

古镇内文物古迹较多,截至2011年,古镇内“祝甸古窑址群”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古内河道、莲池禅院、通神道院、文昌阁、陈妃水冢、古河驳岸、古石拱桥等14处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12年,古镇内尚留存有26座古桥,大都为明清建筑物。在全镇36座桥中,最有名的有8座,即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坐落在古镇南五保湖中。南宋隆兴二年(1163年),陈妃为保护赵昚中箭病殁后,在五保湖中修筑水冢,埋藏其间,水冢成为锦溪历史的标志。陈妃水冢四周长满芦草,不管水位多高,陈妃水冢总是露在湖面上。[2]

●古莲池

古莲池隶属于莲池禅院,南宋孝宗帝钦赐御造的庙宇,当年从隆兴二年到嘉泰三年,足足建造了40年,殿堂廊庑,楼阁亭台,水榭画舫一应俱全。今莲池禅院内所有的建筑,都是1996年后有关部门重新建设的,禅院石埂,两片明镜般的湖面,人称古莲池、菱塘湾。

●文昌阁

又称文星阁、片云阁,历来供奉主宰文运、点派状元的魁星——文曲星。人们在此祈求神灵,保佑考生榜上有名。这里是锦溪历来就有的崇文风气的一个象征。文昌阁临水而起,有三层之高,黄墙朱檐,风铃叮当。拾级走上楼阁,可以将全镇风貌尽收眼底。阁内陈列着明代名流高启、沈周、文征明和祝枝山为锦溪所作的诗篇。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昌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全长52米。

●中国古砖瓦博物馆

锦溪为昆山古砖瓦之乡,早在西晋时期,锦溪就有制砖烧窑的传统。走进锦溪丁宅的新馆址,馆内陈列着的1000余件砖瓦珍品。从新石器时期“半穴式”房屋墙上的“红烧土”、秦始皇行宫“望夷宫”的砖饰物、汉代城砖、六朝板瓦、西晋纪年砖、宋代凿榫井砖,到明清、太平天国、民国时期的青砖,乃至以五星为标志的红砖。

●柿园

柿园是近代著名画家、围棋国手陆曙轮先生故居,因园内有两株柿树而得名。主体建筑片石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现为已故老人陆曙轮先生和他的次子陆家衡先生的书画艺术陈列馆。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这里收藏的仅自春秋战国至今2500年间的历代水盂精品就达800件。其中有北宋越窑三足蟾蜍水盂和一对清著名制瓷艺人葛明祥、葛源祥兄弟俩制作的“宝石釉”和“虎貔貅”水盂。馆内还藏有红山玉镯、战国玉蝉、西汉鸡首壶、化魏石佛、南北朝猛兽尊、唐代铁瓶、北宋均窑瓷瓶等精品。[3]

●张省美术馆

张省美术馆位于锦溪镇上塘街普庆桥畔,创办于2002年10月,由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名。美术馆分两层,一楼、二楼均为展示大厅。馆内展示的书画作品有中国当代青年画家张省先生近三十年来各个时期的作品以及张省收藏的刘海粟、钱君陶、陈大羽、张继馨等书画大师的部分佳作精品,作品总计209件,由张省于2002年捐赠给锦溪镇人民政府。

●文革藏品博物馆

馆内展示有湖北武汉收藏者彭洪章先生收藏的与“文革”这一特殊时期有关的文件、报刊、商标、传单、宣传画、招贴画、课本、艺术品、门票、证券;也有文革时期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各种语录、诗歌、马恩列思著作、鲁迅言论集、以及相关的注释,讲解,辅导材料,有各种“造反派”传单,小字报,通令布告、声明、呼吁、通牒;文革时期的工作证、会员证、出席证、荣誉证、户口薄,毕业证、奖状、介绍信;有粮票、布票、油票、饭菜票;烟、盐、酱、糖、肥皂、火柴、肉、鱼、蛋、豆制品票。还有各款毛泽东像章、纪念章、革命样板戏脚本,革命样板戏塑像等,数以万计。[4]

●宜兴紫砂博物馆

宜兴紫砂博物馆于2002年5月开办,集陶都宜兴紫砂精品于锦溪古镇,展厅分上下两层,底层是古今名壶综合展,二楼是现代名人精品展。进入一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紫砂造像“未来世佛”弥勒佛,后面是一把巨型“东坡提梁壶”,以夸张的手法仿制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点炉煮茶的那把提梁壶而成;二楼是现代名人精品展,展示了我国现、当代工艺大师们的600余件精湛之作。[5]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那里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潮

有的只是静谧的水乡

TA用柔情、古朴、人烟气息吸引着我

锦溪古镇位于昆山南郊的淀山湖畔,是一座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古迹文物颇多,莲池禅院、通神道院、文昌阁、陈妃水冢等近8处被列为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河驳岸和古窑址群落已申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作为江南水乡古镇,锦溪也不例外,有小桥流水,有生活在当地的居民,谱写着锦溪独有的味道。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十眼长桥

一进景区就会被湖景廊桥吸引,宽阔而秀气。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建于明代,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民间博物馆

锦溪古镇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目前共有9个,可谓当地一大特色。这些博物馆多以私人收藏家的藏品为主,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可以去古砖瓦博物馆、紫砂馆、壶具馆看看古董,或是去文革藏品陈列馆回味一下历史。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地方不大,兜一圈用不了五分钟,不过能近距离的去看古莲池,尤其初夏时,荷花盛开的时候,别有一番风味, 莲池禅院的后面是最适合远眺的地方。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禅院后方)

古桥联袂

锦溪素有"36座桥,72只窑"的美丽说法。现存镇内古桥大多完整无缺,雕刻图案精美,形成了锦溪独有的桥文化。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古莲桥)

陈妃水冢

站在锦溪"莲池禅院"内,一眼就可见到五保湖中有一个立于水中的"独圩墩",那就是"陈妃水冢"。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文昌阁

文昌阁四面三层,呈浮屠状,黄墙朱檐,风铃叮当,拾级而上,可俯瞰全镇景致和五保湖风光,是昔日文人雅士(聚集其间)运思酬唱、切磋艺文之地。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包个船,湖面上游览下。划船的大妈一路歌声相伴,还是很惬意的小小的乌篷船,拌着当地的民谣,摇摇晃晃的在湖上荡漾。

锦溪古镇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悠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