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MoneyThe Beatles - And Now The Beatles

作者 / 花邊君

前幾天,發了一個朋友圈:

“問題來了,哪個瞬間你覺得自己很窮?”

出乎我意料,很多人都有點“答非所問”,他們沒有舉一個感覺自己窮的瞬間,而是這樣的畫風,隨便截兩張圖感受一下:

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談到錢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很窮。”

“一直都窮,哪個瞬間都覺得窮。”

“偶爾有某個瞬間會覺得有錢,其他時間都窮。”

……

時時刻刻都覺得窮,近兩百條回答,有75%的人用各種說法,不約而同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中間那位說“買了LV的瞬間變窮了”的同學,你有點過分了喂。)

剩下的25%呢?也都在感嘆生活的不易,比如,給父母付醫藥費的時候,帶小孩出去旅遊的時候……

現在的年輕人,好窮。

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尤其是90後,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開始工作的時候,房價已經漲了一大圈,而接下來,又會是生二胎的主力軍。

也就是說,一對90後小夫妻,上有四個老人,下有一對孩子。兩個人打工,八個人吃飯。

這狀況,讓我這個疲於奔命的80後都為你們擔心。

光憑朋友圈答案和個人觀察得出年輕人窮的答案當然不科學,之前看過一個麥肯錫的報告,通過對全球25個發達經濟體的研究,他們發現,年輕一代的實際收入,基本都比他們的父母低。

什麼叫實際收入?就是名義收入的購買力。

比如,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的一篇學術研究報告就指出,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55萬。這意味著,現在的2.55萬元和當時的100元購買力相當。這還是幾年前的報告,今時今日恐怕就更誇張了。

而更糟糕的是,麥肯錫的研究還顯示,大多數年輕人這一輩子都會比他們的父母窮。

逆襲這種事,只屬於少數人。

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為什麼?

社會大環境雖然不錯,可工資上漲的幅度跟不上物價,教育、醫療、住房讓人疲於應付,養活自己已經非常不易,更別說積攢財富。

另外,年輕人靠勞動和時間去賺錢,想變得很富有,不是不可能,但非常難。

理由很簡單,首先,在社會在公司,更高更好的職位已經被年紀更大的人佔據,年輕人要熬很久才能升遷,獲得好的回報。

其次,靠勞動去獲取回報,也比不上資本回報豐厚、快速。

打個比方,你辛辛苦苦上班賺工資,而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擁有十套房,光是房租都比你賺得多,要是再算上房價上漲帶來的資產增值,那根本就連車尾燈都望不到。

導致的結果是,在社會底層的人,向上發展的通道越來越窄,而現在已經很富有的人,變得一窮二白的概率也不高。所謂的階層固化,說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出生在有錢人家很重要,很多東西,靠努力工作、學習去改變,太難了。

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美國作家希普勒寫過一本書,《窮忙》。

很多人越窮越忙,越忙越窮。

國家的經濟起起落落,但並沒有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不管什麼階段,他們都過得很苦。生活充滿了挫敗感,對未來喪失希望。

在序言裡,作者說:

“他們苦苦掙扎,筋疲力盡,找不到出路。他們的工資並沒有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脫離貧困,相反,他們為生活所累。人們常常用“窮忙族”來形容他們。”

“在他們嘗試逃離困境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見他們不得不跨越的障礙。在貧困的邊緣,我們看清了貧困的深淵。”

作者並不否認,有時候,窮忙族陷入如此糟糕的狀況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比如目光短淺,比如懶惰成性,比如沒有規劃,亂花錢,不會理財。

但,更多的時候,是教育,是社會機會的不平等,是種族歧視,是社會保障系統不到位造成他們的困境。

所以,和網上很多雞湯說的不一樣,很多時候,窮,真的不是因為不夠努力,不爭氣。

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話說回來,作為個體的我們,如果做不到“安貧樂道”,看淡名利,不希望自己就這樣一輩子窮下去,那麼,抱怨社會不公顯然是沒有用的,還是要努力。

努力並不是一味苦幹,更要懂得的是,要去學習、成長。

就業環境,與生俱來的家庭環境這些都是客觀條件,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思維,作更長遠的規劃,接觸更多的圈子,尋找更好的機會,一步步向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雖然逆襲的人少,可並不是沒有。

前幾天,一位前同事發了個朋友圈,說從2008年到北京後,到現在2018年已經買了第4套房,保持每兩年一套的節奏。而回想當年,她第一次交完租金之後只剩幾百塊。

文字下方還配了一個展示大house的短視頻,寬敞的客廳,她的小孩坐在地板上玩玩具;長長的走廊盡頭是溫馨的臥室……

希望你也能勞而有獲,也會有這樣的眼光、魄力、運氣。

請關愛現在的年輕人,他們很缺錢

如果沒有呢?上面提到的《窮忙》一書,還隱含著另外一層啟發:

既然很多時候努力沒有用,那麼,竭盡全力仍然兩手空空就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請寬容自己,有些缺陷我們就是無法彌補,隨它去吧。

在沒有辦法的時候,盡人事,安天命,與自己和解,不失為一種理智的人生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