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7地市提交「期中作業」:青島成績第一 菏澤進步最大

轉眼,18年上半年已過,山東各市也交出了各自經濟大考的“期中考卷”,有始終遙遙領先的,有不相上下的,有奮起反超的,也有稍一懈怠落後於人的。具體看來,青島以5985.43億元穩坐“頭把交椅”,煙臺、濟南兩市上半年GDP差距進一步縮至歷史最小差值,分列二三位。此外,濰坊上半年經濟總值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菏澤GDP廣義增速衝至全省第一……

在這酷暑伏天,不如泡上一壺茗茶,縱觀經濟改革下,面對新舊動能轉換的浪潮,山東17城市經濟發展,誰主沉浮?

山東實現生產總值39658.1億元

不少城市亮點頻現

今年上半年山東實現生產總值39658.1億元,從排名上看,與去年無異。不過,從季度環比以及與2017年同期比較來看,有兩組城市正在焦灼“暗戰”。

山東17地市提交“期中作業”:青島成績第一 菏澤進步最大

第一梯隊是煙臺和濟南,雖然今年上半年以及去年全年GDP省內排名前三的依舊是青、煙、濟,但煙臺濟南差距正在急劇縮小,差值僅為13億元,然而今年一季度二者還差距45億元。這說明了濟南第二季度已實現反超,經濟總量(2043億元)要比煙臺(2011億元)略高30多億元。

第二梯隊我們來看聊城和德州,去年同期數據顯示,聊城2017年上半年實現1558.74億元,位居全省11位,高於德州近47億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德州以高出全省0.39個百分點的增速實現全市1684.37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在全省排名11,成功反超聊城。雖然兩者差距僅有8億元,但今年上半年增速放緩的聊城對此差距不應掉以輕心。

與去年同期經濟總量相比,省內不少城市出現亮點。有3個城市實現千億級的“進階”,他們分別是濰坊(3186.75億元),東營(2080.06億元),日照(1092.25億元)。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能保持地區生產總值較快增速的省內城市,無一不在狠抓新舊動能轉換。而增速放緩的地區則正在經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陣痛”。面對當下新興產業發展,能否抓住機會,實現產業升級轉換,成為重中之重。

新興服務業持續發力

青島5985.43億元位列第一

據相關統計,上半年青島生產總值5985.43億元,位列全省第一。總體看來,第一、二產業趨於平穩,服務業發展迅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1%,比第二產業高5.9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中的信息技術諮詢服務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長最快,分別為41.4%和50%,充分體現出新興服務業對青島市經濟的推動革新。

山東17地市提交“期中作業”:青島成績第一 菏澤進步最大

新舊動能轉換方面,青島市上半年成果顯著。低碳化、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化快速發展,促進新產品增加。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08.9%、生物基化學纖維增長69.9%,石墨烯等新材料快速增長。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持續增長,創新創業孵化載體不斷成長,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達到6420家。市場活力增強。

可以說,與山東省內的其他城市相比,青島緊跟新舊動能轉換的浪潮,狠抓機遇,正在一步步實現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同時也要正視問題,一方面,高新技術的發展需要人才的引進,青島還需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另一方面,由於國際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工業和民間投資意願不強,經濟持續向好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

上半年菏澤GDP增速超過日照

位居省內第一

今年上半年山東實現生產總值39658.1億元,同比增長6.6%,其中山東7城市跑贏全省6.6%的水平。他們按增速從高到低分別是菏澤(8.56%)、日照(7.94%)、青島(7.6%)、濟南(7.25%)、威海(7.25%)、臨沂(7.13%)、德州(6.99%)。

山東17地市提交“期中作業”:青島成績第一 菏澤進步最大

菏澤實現1541.55億元的經濟總量,以8.56%的增速,成為“進步最大”的城市。而在去年中及年末全省增速都曾第一的日照市,今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92.25億元,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與去年同期相比,聊城和萊蕪增速這次均低於全省,分別為6.08%、6.19%。而德州“黑馬突圍”強勢晉級,超出全省0.39個百分點。此外,煙臺(6.56%)、東營(6.05%)、泰安(6.02%)、濰坊(5.95%)、淄博(5.11%)處境尷尬,增速超過5%,低於全省6.6%。濟寧市(4.95%)、棗莊市(4.37)和濱州(0.29%)則表現不佳,GDP增速均低於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