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前沿|以「四個自信」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理论前沿|以“四个自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理论前沿|以“四个自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法治既是目標也是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權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本原因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匹配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繼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四個自信”推進全面依法治國。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旗幟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同志強調:“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堅定地認為,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沒有別的什麼道路能夠引領中國進步、實現人民幸福。

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麼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就和實踐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唯一正確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可以列舉出幾十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要樹立自信、保持定力。

發揮道路自信在法治建設上的引領作用,必須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這一堅強領導核心,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繫,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還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行動指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形成和發展相伴相隨。它立足中國國情,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推進依法治國的成功經驗,鮮明回答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中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是對社會主義法治的性質、功能、價值取向以及實現途徑等基本問題的系統認識和集中回答,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了堅實理論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法治體系等重大理論問題的基礎上,圍繞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走什麼路、實現什麼目標、如何實現目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與法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最新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昇華。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實踐中,應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新,主要包括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理論、人民當家作主理論、國家治理現代化和良法善治理論、法治中國建設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等等。現階段,解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的關鍵。堅定理論自信,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法治實踐需求與法治理論供給有效對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已被實踐所證明:中國發生舉世矚目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這樣一套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現代化各項事業發展,促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增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

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堅持制度自信,就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制度自信引領法治體系完善,首先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其次要加強憲法法律的實施,維護憲法權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保證憲法和法律有效實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第三要加強法治監督體系建設,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第四要構建起務實管用的法治保障體系。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還要統籌推進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促進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互聯互動。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

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之源,是國家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撐。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法治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法律制度和實踐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是法治信仰、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治原則、法治價值、法治習慣的總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構成要素。

法治中國建設是制度建設、機制建設、文化建設的有機統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就要在著力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法律實施的同時,不斷完善機制、創新形式,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使法治信仰、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在全社會牢固樹立起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應然之舉。近日,中共中央印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強調要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全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彰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歷史傳承,是國家發展實踐在法治層面的精神呈現。通過全面融入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更好地為全國各族人民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豐厚道德滋養,築牢全面依法治國的思想道德基礎。

發揮文化自信的引領作用,還要弘揚法治精神,讓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人民群眾自覺擁護和信仰法律。法治精神是人們對法治的尊崇、敬畏、捍衛和厲行,表現為對法律至上、公平正義、尊重程序、保障權益的追求。法治只有成為人們的精神嚮往和依託,才會真正內化為約束或支配行為的觀念和準則。要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創新法治宣傳教育形式,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構建良好的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環境。著力培育法律思維、法治習慣,使全社會法律意識進一步提高,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風。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執筆:馬一德)

理论前沿|以“四个自信”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