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應深刻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建設數字中國,需要深刻認識推動數字中國不斷髮展的技術基礎—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今天在以大數據、智能化/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共同驅動的時代,媒體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媒體人必須把握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

「前沿」应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習近平同志在致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賀信中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建設數字中國,需要深刻認識推動數字中國不斷髮展的技術基礎—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

進入“大智移雲”時代,信息產業正從產品驅動轉向服務帶動。從芯片消耗量來看,信息產業驅動力至少經歷了三次變遷。上世紀70年代,收音機、電視機等消費電子是消耗芯片最多的產品;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成為芯片的最大單一出貨產品;2012年前後,手機芯片出貨量超過了計算機。當前,信息技術已從計算機和互聯網這兩個平臺發展到以移動寬帶、雲服務、社交應用和大數據為標誌的第三平臺,未來信息產業收入的增長將主要由第三平臺的技術所驅動。

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到“大智移雲”時代,即以大數據、智能化/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共同驅動的時代。而“大智移雲”以服務運營為主要特徵,這意味著信息產業正從產品驅動轉向服務帶動。例如,共享單車就是典型的通過服務帶動原有產業重構的例子。可見,信息產業驅動力正從產品轉向服務,並呈現橫向擴展、多點驅動的趨勢。

「前沿」应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摩爾定律明顯放緩,橫向新技術開始規模化應用。信息產業的基石是集成電路。摩爾定律認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摩爾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近50年來,集成電路產業高歌猛進,但是當工藝進入28nm(納米)節點後,摩爾定律明顯放緩。

究其原因,一是芯片主頻很難提升,工藝進步帶來的主要是功耗優化和麵積縮小,導致升級動力不足。二是半導體裝備和工藝進步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一條10nm先進工藝生產線的投資達數十億美元,一顆14nm芯片設計費通常也超過1億美元。因此,許多公司轉向了橫向新技術、新應用的發展,注重拓展成熟工藝的應用而不是一味發展先進工藝,從而促進了硅基傳感(攝像頭、觸控、指紋識別、雷達等)、SIP(系統級封裝)、硅基光電子、功率半導體等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數據發生量變,作為生產資料的重要性日漸突出。伴隨信息產品的大規模應用,數據得以快速積累。與此同時,數據的產生和應用表現出許多新特點。一是非結構化數據特別是圖像、視頻數據佔比越來越大,並呈現大、快、多樣性等特點,大數據應運而生。二是機器獨自產生的數據超過人產生的數據,這與智能設備和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三是基於海量數據的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湧現,深刻改變著人們對數據的認識和使用,數據的重大價值開始得到廣泛認可。

信息技術與經濟的關係從“工具”變為“平臺”。以大數據的價值發現為標誌,信息技術與經濟的關係正從“工具”階段走向“平臺”階段。在“工具”階段,信息技術主要作為存儲、計算和通信的輔助工具,例如辦公自動化、會計電算化、智能卡、ERP(企業資源計劃)等。而現在,信息技術的角色正從“站著幫忙”變成“躺下來做平臺”。

「前沿」应深刻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一方面,數字技術和信息網絡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平臺)的作用更為突出;另一方面,各種平臺的商業模式更為盛行。經濟活動的各環節正在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平臺化,傳統產業不斷被重構,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湧現。例如,分享經濟、網絡直播等新業態多是以信息技術應用和大數據挖掘為中心,以平臺方式重構交易模式和企業核心競爭力,並給社會文化、政府監管、法律法規帶來新挑戰。未來,數字經濟將深刻影響經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不數字,無經濟”。政府和企業從現在開始就要預判信息技術和網絡發展態勢,並以其為平臺重構自身的業務流程和競爭力。

總之,當前信息技術已呈現明顯的趨勢性變化。特別是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用戶消費習慣的改變,使得信息技術成為人類生產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的基礎平臺,數字經濟也成為各國競爭的新舞臺。為了提升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我們要抓住“大智移雲”升級機遇,突破核心芯片、基礎軟件、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技術瓶頸,為建設數字中國夯實技術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