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艱苦卓絕」?——紀念建軍九十一周年

當兵,曾是筆者少年時的主要夢想,可惜這輩子無緣。以前學政治、學歷史常聽到“艱苦卓絕”這個詞,覺得很好玩、很刺激、很酷,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現在通過讀黨史、軍史,對這個詞才有了震撼似的理解。為了紀念建軍九十週年,不妨就來說說人民軍隊的鬥爭歷史如何個艱苦卓絕法。

什麼叫“艱苦卓絕”?——紀念建軍九十一週年

艱苦卓絕,意思就是其面對的艱難困苦超過一切、達到了極點。同時也說明其主體——人民軍隊把意志堅強、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發揮到了極點。那什麼是“極點”呢?為什麼要艱苦卓絕的去奮鬥呢?

1、為什麼要艱苦卓絕的去奮鬥呢?因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為完成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任務而奮鬥的武裝集團,他們肩負著民族的解放(反抗帝國主義)、人民的解放(反剝削、反壓迫)、全人類的解放(實現共產主義)的重任,為此目的他們必須向前、向前、向前,克服一切困難、壓倒一切敵人。

2、極點就是人類歷史之最。僅下面講的幾個事例就可以看出,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另外一支能如此英勇、頑強、文明、艱苦卓絕地克服一切困難的軍隊。

3、極點就是人類肉體所能承受的極限。人民軍隊的鬥爭歷史中,有時面對的困難比死還難受千百倍,但他們不能死,死(如與敵人拚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不是好漢。他們還要頑強地克服比死還難受千百倍的困難去完成任務。能夠完成任務才是好漢。也就是說,對他們來說,個人生死事小,能不能克服一切困難,能不能完成任務事大。

一、當年紅軍長征到達雲南勸祿縣,為了搶佔先機,周恩來命令幹部團以一天一百六十里的速度奪取金沙江皎平渡口。雖是叫幹部團,實際上也都是些十六到二十來歲的青年人,他們在強行軍中,先後找了四個當地常走山路的腳伕當嚮導,但都被累垮,最後不得不由紅軍戰士架著疾行。最後,幹部團一路衝殺,一天走了近二百里山路,及時趕到並奪取了渡口(幹部團奪取渡口後,還要向江北衝殺,鞏固渡口,掃清向北道路),勝利為紅軍打通了前進的道路。

什麼叫“艱苦卓絕”?——紀念建軍九十一週年

2、而另一支為側應主力紅軍北上,而向南佯攻昆明的紅軍,在完成任務後,也以四十八小時跑出整整三百里路的速度,安全(一部份紅軍戰士因極度疲勞掉隊而慘遭敵人殺害)渡過金沙江迴歸到紅軍大隊伍中。

3、紅軍長征到達大渡河,由於安順場渡口只有一條船,又無法架橋,大部隊無法按時渡河。為了搶佔先機,中央軍委命令紅四團必須於第二天奪取大渡河上游的盧定橋。這時紅四團離盧定橋還有二百四十里崎嶇的山路,一路上還有敵人。四團開始了不顧一切的奔跑(一路跑他們吃什麼?吃生米),一路過關斬將,於第二天早上及時趕到盧定橋。但這時盧定橋上的木板已被對岸的敵拆掉,只剩下光溜溜的十三根鐵索。對岸的敵人用機槍、炮兵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但四團官兵毫不猶豫的組織起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2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一舉打垮(其實是從心理上壓垮)了敵人,勝利奪取了盧定橋。

我們現在很多軍事發燒友喜歡談某某突擊隊、某某特戰隊、某某陸戰隊、某某特種部隊、某某某空降部隊如何如何的歷害。您不妨找找看,人類歷史上還有哪支建制部隊能夠兩天徒步行軍(更不要說還要打仗)一百五十公里?

什麼叫“艱苦卓絕”?——紀念建軍九十一週年

二、電影《打擊侵略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志願軍要進攻聯合國軍陣地,但敵軍陣前有一片八百米縱深的開闊地,志願軍要想經過這片開闊地攻擊聯合國軍陣地,在聯合國軍的優勢火力面前,必然造成極大的傷亡;而沒有傷亡的人即使衝到敵軍陣前,也已成強弩之末,沒有戰鬥力了。但志願軍有辦法,他們在進攻的前一天晚上,利用夜色掩護先把突擊部隊滲透到敵軍陣前埋伏起來,等到第二天黃昏進攻開始後,跟著我軍炮火衝上敵軍陣地,一舉把陣地奪過來。

這種戰術,少的時候幾十人,多的時候幾百人,最多的時候四千多人。志願軍對這種戰術是屢試不爽,因為聯合國軍不僅做不到,連想都想不到。試想想,四千多二十來歲的小夥子(相當於一箇中等的大學的全體男學生),潛伏在敵人眼皮子底下二十多個小時,太陽曬、蚊子咬、吃、喝、拉、撒、咳嗽、打呼嚕、被冷槍、冷炮擊中受傷(象邱少雲一樣在陣前潛伏中因被冷槍冷炮擊中而犧牲的還有多人,他們一真到死都堅持不呻吟一聲)……都不能被敵人發現(一旦發現就是滅頂之災)。再請讀者朋友想想,讓您就在自家有打蠟地板、有空調、有床的臥室裡就這樣呆上二十個小時試試?

人類歷史上也只有共產黨的軍隊的指揮員敢於用這樣的戰術;也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才有這樣堅強的意志、嚴格的紀律、高度的政治覺悟和戰鬥素養。

什麼叫“艱苦卓絕”?——紀念建軍九十一週年

三、美國西點軍校研究人員,試圖用電腦模擬上甘嶺戰役,但他們卻怎麼也搞不明白,兩座海拔分別才597.9米和537.7米的小山包,美國老將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為什麼在43天的時間裡,動用了整整7萬兵力;打了190萬發炮彈(平均每平方米落下的炮彈是73發。志願軍一方也打了40萬發炮彈);飛機投了5000多枚航彈;其中僅第一天就向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發射了30萬發炮彈、500餘枚航彈;把上甘嶺主峰削低了整整兩米,為什麼卻最終沒能把這兩塊用中國士兵的脊樑堆成的“硬骨頭”啃下來?美國英語裡有一個單詞叫“範佛里特彈藥量”,正是來源於上甘嶺。因為範佛里特在上甘嶺戰役中玩命地使用大炮與飛機,用了比平常多六倍的彈藥量。結果,美國國會那些老爺們和新聞記者們不幹,認為這是不拿納稅人的錢當錢用。裡裡外外大大地炒作了一通,最後就有了這一個流行的“關鍵詞”。

電影《上甘嶺》故事的原形——赫赫有名的“上甘嶺特功八連”,在三個星期中三次打光,又三次重建,“前仆後繼”重新上陣。打得驚天地、泣鬼神。現實中上甘嶺的戰鬥遠沒有電影演的浪漫,遠比電影演的艱苦。現實的坑道只是一個直徑約一米二的洞,最長也就是八十多米——幾十上百號人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堅持四十三天,最困難時連水都沒得喝。很多戰士堅持不住,寧願上戰場去拚一個夠本,拚兩個賺一個。但不行,他們還必須克服困難、必須堅持、必須把表面陣地奪回來、必須完成任務。對他們來說,不願意堅持最困難的坑道鬥爭,上戰場與敵拚命就是退卻、就是逃跑、就是懦夫。

什麼叫“艱苦卓絕”?——紀念建軍九十一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