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經常看日劇的都知道,日本媒體對於社會新聞的關注度和持久度都是相當的驚人。

多小的地方出了件案子,立馬鋪天蓋地,媒體一窩蜂的湧上去,從新聞爆出來到人抓進去,一刻也不停歇。

雖然經常會出現“雷聲大雨點小”,類似於《走進科學》的搞笑烏龍事件;不過也確實一點一滴地拼湊出不少駭人聽聞,卻又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

小偷家族|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太多的文藝作品,如小說,電影,從這些報道中取材了。

比如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和這部,《小偷家族》。


是枝裕和是一位慈悲的導演。

在看《無人知曉》時,有一種明顯的割裂感,某些段落暗黑無比,讓人揪心;但是某些段落卻又像滾過一遍糖衣,甜膩而又溫馨。

小偷家族|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當了解過這個故事的原型——“西巢鴨棄嬰事件”之後,就會發現,現實比電影更悲慘。

更令人嘆息的是,除了整個事件的脈絡,電影中的幾乎所有沉重的細節都取自現實,如長兄墮落,幼子被欺負(電影裡只是被推了一下),幼妹身亡;而那些友愛,堅強,得到各種幫助的段落,大多是電影的造夢。

甚至到最後,定格在幾個人歡笑向前的背影上,似乎在說雖然前路渺茫,但是大家一起有愛就好了。

小偷家族|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但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就算能接受房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超市小哥善心接濟的設定,對於這樣幾乎沒什麼生存能力的幾個小孩,還是覺得沒有希望。


除了金棕櫚獲獎,對於《小偷家族》,看之前並沒有什麼瞭解。

看之後的第一反應,這故事一定有原型。

小偷家族|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沒有了解到太具體的案子,但是養老金詐騙應該只是個引子,這個家族其他成員的屬性:情殺之後的亡命鴛鴦,家暴家庭中的小女孩,棄嬰,逃避原生家庭的年輕女孩……都是社會新聞報道的焦點。

以祥太被捕為起點,電影后半部分急轉直下,像是打開了法制頻道,看,五連擊。

與14年前明暗交加,向陽而生的《無人知曉》不同,《小偷家族》似乎結構更加的簡單粗暴,先細碎的把明面拋出,然後一瞬間全部撕碎。

小偷家族|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然而撕碎之後,卻也說不上是暗面,而是真實的矛盾。

罪人以愛為名的犯罪,愛是真實的,還是狡辯?

痛哭流涕的陳情是真情實感,還是夾雜著脫罪的期望?

雖然看起來冰冷,導演也似乎變得鐵石心腸了一些,然而《小偷家族》還是有著太多的溫情和不忍,比如“奶奶”的安然離去,“媽媽”的獨自承擔,這些都比現實要暖人心的多。

小偷家族|從《無人知曉》到《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而《小偷家族》相比於《無人知曉》的進步之一,就是電影終於明確地承認,那些一直生活在暗處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而不是態度曖昧不願面對,還給他們一個模模糊糊的期許。

所以,祥太需要走入社會,需要那個合法的身份以及,可能被稱為“父母”的監護人。

雖然從《無人知曉》延續下來的,對於“父母”,“家庭”的資質和能力的質疑沒有改變,但是簡單的愛的羈絆,也終於不再是問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