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IPHD(國際博士生)項目的博士畢業生們,有多位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並陸續有9位博士畢業生獲得海外教職,這在中國的社會科學界是罕見的。

● 光華為什麼要開創這個項目?

● 這個項目是如何運作的?

● 項目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北大光華張志學教授撰長文回顧項目發展歷程,其中既有高屋建瓴的概述,又有頗多動人細節。目前,儘管光華不再單設IPHD項目,但通過總結項目經驗,光華逐漸在全院所有專業方向上推動高水平的博士生培養模式。

大約是在2002年秋天,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厲以寧教授向國內各大商學院院長髮出親筆信,親自推介光華IPHD項目,誠摯地希望兄弟院校推薦優秀學生加入,這是最初的緣起,如同厲以寧教授本人的風格,真誠而低調。接下來,無非是在北京和上海的幾所高校張貼該項目招生的海報,除此之外,這個項目很少做宣傳。它就這樣悄悄萌芽、開花、結果了。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 張志學教授、厲以寧教授在光華管理學院2號樓前

近些年,人們總是在不經意間注意到這個項目出來的學生。2016年2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本土經管博士緣何屢獲海外教職”的署名文章,報道光華畢業的博士生赴海外大學任教幾乎成為常態,其中特別提及了光華全英文授課的IPHD項目。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 點擊圖片跳轉原文

2018年,距離光華IPHD項目迎來首批畢業生已經整整十年了。十年來,光華IPHD項目始終以美國主流管理學博士生項目的標準培養學生,使得從事高水平學術研究成為同學們的堅定志向,也使得他們習得了成為優秀學者的素養,而這些,遠比文憑和學位本身重要得多:讓具有良好學術潛質的學生找到終生志向併為之孜孜不倦,這正是這個時代的高等教育需要強化的精神。

光華管理學院為什麼要開創這個項目?這個項目是如何運作的?項目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在此首先分享一下自己對世界頂級商學院教育方式的理解,以及我所見證的光華IPHD項目創辦的歷程

01

衝擊:在凱洛格商學院的訪問

1998年10月,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院長唐納德·雅各布(Donald Jacobs)率團訪問光華,兩院共同簽署了MBA教育合作項目協議,此舉後來被譽為“完成了美國頂級商學院與亞洲一流商學院之間的一次跨越海洋的握手”。此後,凱洛格與光華的合作不斷加強,開展各類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1998—2003年間,光華有三十餘位教師曾到凱洛格訪問交流。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 1998年,雅各布院長訪問光華,厲以寧院長與其簽署合作協議

得益於光華與凱洛格的合作計劃,我非常幸運地被學院選派,於2001年9月至2002年3月在凱洛格商學院訪問。這期間我經歷了秋季和冬季兩個完整的短學期,每學期都選了兩門MBA課程和兩門博士課程。通過體驗凱洛格商學院針對MBA學生和博士生的訓練,我從中體會到一流商學院的教學和研究之間的緊密聯繫。

2001年9月中旬秋季學期開始,我選修了Jeanne Brett教授針對MBA學生的談判課程,課上包括我在內共有30名學員,來自美國、歐洲、亞洲和南美不同地區。每次談判課都從真刀真槍的模擬談判開始,有一對一、二對二、多對多等不同形式的談判。學生完成談判後,將達成的協議張貼在教室四周的牆上,在Jeanne的引導下分享自己在談判過程中的行為、策略和感受。針對學生的發言,Jeanne提供相應的研究結果和發現,其中多數研究都是出自她本人,而且很多是出自她已經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過的論文。

在2002年1月初開始的春季學期上,我選修了Keith Murnighan教授為MBA開設的談判課程。與Jeanne注重分析談判情境中的行為過程不同,Keith則是從博弈論和行為決策的視角分析談判策略。他從最初的博弈遊戲逐漸過渡到多事項談判。在總結課程時,Keith讓學生彙報本學期從這門課上學到的談判技巧幫自己賺了多少錢,有個學生居然說賺了12萬美金!不過,這還不算最多的,據說曾有學生稱這門談判課幫自己賺了300萬美金。教學與實踐如此緊密地結合,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商學院的教育,難道不理當如此嗎?

Jeanne和Keith兩位教授的MBA課堂,完全不是簡單地講授管理常識,而是淋漓盡致地啟迪學生開闊思維,同時又基於學術研究將學員的課堂討論即時歸納出理論當場奉還給學生,而精妙設計的課堂活動使得學生聯想起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這才是國際一流的商學院教學模式,它令學生真正懂得學術研究的原創性和深刻意義所在。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 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

凱洛格的博士生研討課同樣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啟迪。一些人認為研究和教學是相互衝突的,然而,在凱洛格商學院,我看到二者是協同的。我將其成功總結為如下的閉環系統:國際一流的教授隊伍,吸引到聰明好學的博士生,高水平的博士生研討課程又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合作研究,而教授的研究往往源於實踐中的問題,從而使得以研究為基礎的教學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在凱洛格商學院,從事行為科學研究的教授隊伍可謂群星璀璨,他們既從事嚴謹的實驗室研究,又與現實商業世界緊密聯繫,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研究的嚴謹性與現實的關聯性並舉,這又使得他們吸引到更好的教授和博士生加入,學術上不斷推陳出新,使得學院的教學項目也更加卓越。

訪問凱洛格商學院期間的另外一件事情也讓我深有感觸。2002年2月底3月初,我應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系彭凱平教授的邀請赴伯克利訪問。其時恰逢他們心理學系舉行博士生開放日,邀請那些已在面試中被教授們選中且有意來伯克利攻讀博士的學生前來參觀。候選人來訪期間,除了聆聽系裡的教授介紹學術發展之外,還會與教授以及往屆高年級的博士生見面,獲得更為真實的感受。這些即將攻讀博士的年輕人,通過入學前的校園訪問,能夠精準地瞭解自己是否適合該所大學。這並不是個案,這樣的良苦用心在國際頂級博士項目中普遍存在。

02

變化:光華創辦IPHD項目

僅有感受是遠遠不夠的。幸運的是,我所在的光華管理學院在感受到差距後,動真格地奮起直追了。其實,當時的光華在過去二十多年間都保持著全方位的進步,學術水平的持續提高支撐著這種全方位的改變。光華IPHD項目,就誕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光華IPHD項目的創辦者是徐淑英教授,這位學術界傑出的華人女性,出生於中國上海,幼年時移居中國香港,後赴美留學,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先後在美國的幾所大學任教,並獲得終身教職。1995年,她回到中國香港,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系的創始主任。一路走來,她的學術成就在國際管理學界享有盛譽。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 徐淑英(Anne S. Tsui)教授,IACMR創會主席,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創刊主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的第14任主編,美國管理學會(Academy of Management )的第74屆學會主席(2011-2012),是全球管理研究領域論文引用率最高的50位學者之一。

2000年9月,在時任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教授的邀請下,徐淑英教授來到北京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為光華的博士生和碩士生開設管理研究方法課程。從2002年開始,徐老師作為特聘教授每年定期到訪光華,並給碩士生和博士生們上課。她工作非常投入,從早到晚都不離開辦公室。2003年北京爆發“非典”,光華一度停課,當時接受邀請來光華任教的海外教授紛紛寫信推遲一年到訪,而徐老師為了完成預先安排好的課程,如期在5月底來到光華,直到7月初完成全部教學任務後才離開北京。

2002年3月17日,我在結束凱洛格為期半年的訪問後回到北京,第二天下午就到光華向徐老師彙報我的巨大收穫和受到的衝擊。我告訴她,自己感到凱洛格商學院不僅僅有世界一流的MBA和EMBA項目,印象更深的還是那裡極高水平的博士生項目。相比之下,國內的博士生項目訓練強度太小,博士生沒有閱讀精選出來的經典文獻,課堂上還像中學生那樣被動地聽課,缺乏師生互動和研討。此外,博士生的待遇太低。由於缺乏高水平的訓練,學生在學術動力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就這樣熬完博士三年,有些人畢業之後就去政府機關或者企業工作(儘管他們或許也曾堅定地懷有學術抱負)。

一週之後,當我再見到徐老師時,她竟然說準備向學院申請經費做一個國際標準的管理學博士項目!我不由得又驚又喜。到了4月上旬,徐老師發給我一份她用英文起草的國際博士生項目(International Ph.D. Program)的建議書,提出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博士生,還特別提到要給這個項目中的博士生提供比當時普通博士生高得多的補貼,以便他們安心讀書和做研究。這樣一個爭分奪秒制訂出來的方案,受到院方的高度重視,我會永遠記住那一天:2002年4月19日下午,光華管理學院召開教員大會,會上正式宣佈將實施國際博士生項目,設立組織管理、戰略管理和市場營銷三個方向。5月13日上午,徐老師召集張維迎、塗平、武常岐等多名資深教授討論國際博士生項目的具體課程設置,張維迎教授邀請她擔任該項目的主任,而徐老師則當場指定我作為她的助理。

根據項目規劃,該項目實施全英文授課,並提供比普通博士生高得多的待遇,光華在組織管理、戰略管理和市場營銷三個專業方向上從此實施普通博士和國際博士雙軌制。為了不與普通博士生項目發生衝突,光華還明確規定國際博士生項目不佔普通博士生項目的名額,這在當時是頗有遠見的。這裡簡單介紹一下IPHD項目的設計。

● 學生入學後的前兩年需要完成相關課程的學習,剛一入學,就會有一到兩位教員擔任他們的研究導師,幫助他們從一開始就學習如何開展實證研究。

● 第一、第二學年結束時,學生必須要完成一篇學年論文,所有人帶著論文參加一個論文展示比賽(poster competition),將論文貼在展板上。多位教員聽取學生介紹自己的論文,並給予評價和反饋。

● 完成兩年的課程學習之後,學生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綜合考試(包括筆試和麵試),通過綜合考試之後成為博士候選人。

7月1日下午,Keith Murnighan教授來光華給EMBA學員授課,晚上偕夫人出席了徐淑英教授主持的工作晚宴,席間大家均認為國際博士生項目對於光華將來培養學界精英至關重要。在那次晚宴中,大家一致建議將項目名稱簡稱為IPHD。Keith答應將來給這個項目的學生上課,兩年後他的確又來學院給IPHD項目的學生做講座了。

對於IPHD項目這樣一個新鮮事物,光華的領導們非常支持。時任院長厲以寧教授特別關注到這個項目的學制。另外,學生入學考試時究竟參加碩士還是博士考試呢?我去求助時任副院長並主管本碩博項目的朱善利教授和負責碩博項目的教務人員,最終學院與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商議後決定實施雙軌制,即本科起點的申請人參加碩士入學考試,碩士起點的申請人參加博士考試,錄取後都以博士生的名義培養。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學制三年,這些學生可延長一年。本科生起點進來的學生屬於碩博連讀,學制則是五年。經過這番細緻的人性化和學術規範處理,使得項目既符合北京大學的規定,又體現了國際博士生項目的要求。今天回過頭來看,北京大學相關領導和同事、光華的領導們、行政系統的同事們以及參與的學生們給予了極其慷慨而高效的支持。

大家都懷著美好的願望和激情,希望學院培養出學術卓越的學生,擴大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為了讓儘可能多的潛在候選人瞭解該項目,我們還仿照我在前面提及的加州伯克利大學心理學系的開放日,於11月29日在光華舉行了首次招生信息發佈會。我介紹了IPHD項目的由來、目標、課程設計、教授陣容以及報考程序等,有一批學生當場表示了強烈興趣。

自2003年3月開始,我們陸續面試了IPHD項目的申請人。我們當時要求學生英文很好,有TOEFL或者GRE成績者優先。在選擇學生時,我們特別注重考查學生對於研究的興趣以及從事研究的潛力。我們給學生提供一篇頂級期刊上的論文,讓他們單獨閱讀一個小時,之後至少兩位教員用英文與其討論這篇論文,順便了解這個學生過去的學習情況、未來的打算等,之後對其進行評估,尤其看重候選人的學術動機和學術志向。到了2003年5月下旬,北京仍是“非典”肆虐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完成了第一屆學生的錄取工作。

2003年9月8日上午9:00,IPHD項目開學典禮舉行

,張維迎教授和前來光華訪問的彭凱平教授等紛紛致辭,歡迎首屆的七名學生(其中六名是本科起點,一名是碩士起點)。他們入學之後,就開始接受類似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博士生培養方式。與中國傳統的導師制不同,IPHD項目採取指導委員會制度,鼓勵博士生不同學期或學年接受不同教授的指導。尤其重要的是,參與IPHD項目的教授,並非侷限於傳統的“博士生導師”,而是儘可能讓學術研究表現活躍的中青年教師參與到培養過程中來。

2003年秋季,徐老師離開香港科技大學到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任教,我們經常通過電話就IPHD項目的進展進行溝通。開學後第一週我開始給同學們講授“管理研究方法”,課程是全英文的,互動性很強,對於教員和學生都是一種挑戰。為了確保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準備課程所花的時間比中文課多了不止一倍,而且會在課後聽取助教的反饋和建議。我清楚地記得,課程開始剛剛三週,由於採用英文講授,每週學生們僅這門課上需要閱讀的文章和經典的方法論作品就至少上百頁,他們感到課程太難,個個情緒低落,有些學生甚至寫信希望老師用中文授課。為此,我專門召集學生們見面,教他們如何儘快地閱讀一篇論文,如何把握論文的主要論點。我還專門挑出兩篇論文作為示範,引導他們如何快速閱讀。溝通的效果立竿見影,學生們很快就能夠輕鬆地閱讀英文論文,並抓住文章的要點了。隨後的課上,大家越來越積極地參與文獻的討論,課堂氛圍迅速熱烈起來。此外,我每隔兩三週就用中文做一次集中輔導,有時還召集學生一起吃午餐,瞭解他們學習的進展和困難。

徐老師始終與我保持電話溝通,傳授英文教學經驗。她是這個項目的發起人、創辦人,更是最給力的哺育者。她雖然身在海外,卻一直在為IPHD項目工作,包括思考並解決項目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聯絡並說服海外教授到光華給IPHD項目授課,等等。在徐老師的建議和光華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海外知名學者先後來光華給IPHD項目授課,包括陳昭全、陳曉萍、王曉田、趙志裕、康螢儀、羅勝強、譚勁松、鄒紹明、陳宇新、Marilynn Brewer、Jay Barney、Jeffery Reuer、Peter Golde等,前來做講座的海外教授就更多了。徐老師一旦回到光華,就會第一時間召集學生和教員見面,聽取師生對於項目的反饋和意見。有時她會到某個教員的課堂上,聽取學生個人或者小組報告研究計劃,並現場進行評論或者提出建議。

學生接受了高強度的專業訓練後,也開始參與國際交流。從2006年開始,得益於光華啟動的博士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資助計劃,IPHD項目的學生開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現場宣講論文和做報告。此後,學院進一步支持這些學生到國外訪問學習一年,這些學生通過與國際知名教授的合作,完成了高質量的研究,他們得到的訓練及其素養獲得海外合作教授的高度認可。

03

碩果:IPHD項目的成效及影響

光華IPHD項目通過對博士生進行高強度的學術訓練,為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也逐漸在研究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2008年夏天,戰略方向的博士生曾玉萍赴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商學院任教,開創了光華培養的博士赴海外大學任教的先河,也是中國本土商學院首位博士畢業生赴美國大學任教。曾玉萍在2016年成為該校的終身教授。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 曾玉萍博士

曾玉萍是在IPHD項目創辦的前一年進入光華學習的,與IPHD項目中的博士生們一起學習了很多課程,她接受的培養與國際主流的規範是一致的。她的導師武常岐教授告訴她,博士畢業論文要做前沿的研究,遇到困難要向系裡和院裡的其他老師請教,如果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教校外乃至國外的教授。當時她在做論文的過程中,戰略管理系的青年教師許德音博士和周長輝博士、商務統計系的王漢生博士,都給過她無私的幫助。可以看出,光華之所以能夠成功興辦IPHD項目,是因為大批教授和博士生已經具備了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理念。

曾玉萍為IPHD項目的學生以及光華所有的博士生樹立了榜樣。自她之後,從IPHD項目中畢業的多位博士先後赴荷蘭、澳大利亞、英國、韓國、法國、日本等地的知名大學任教。自2008年以來,光華管理學院組織管理、戰略管理以及市場營銷方向的博士畢業生,在中國著名大學任教的有近50位,他們以優秀的研究和教學表現成為所在商學院的中堅力量。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 張志學等光華教授與IPHD項目09級博士研究生座談

IPHD項目起到了示範作用。通過總結IPHD項目的經驗,光華逐漸在全院所有專業方向上推動高水平的博士生培養模式,採取的新措施包括:

● 加強博士生的數理分析和方法性訓練,增加有助於博士生了解學科前沿的專題課,提高博士生的補貼,引導博士生理解學術生涯,培養他們的研究興趣。

● 為了加大學生赴海外交流的幅度,光華的博士生除了可以申請國家公派留學基金之外,學院還特別設立“博士生長期出國資助”計劃,資助優秀學術研究生前往國際知名大學學習和做研究。

● 光華管理學院也率先推行院內選拔博士生導師制度。自2005年起,新加入學院的年輕教員,經過兩年的教學和研究適應期之後,可以向學院申請獨立指導博士生,經過學院的評審即可成為博士生導師。

● 2012年,在北京大學的支持下,光華管理學院博士招生開始實施“申請審核制”,從過去以考試為基礎的應試選拔機制轉向申請審核機制,由教授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申請人進行細緻的考察,從專業素養、研究潛力、好奇心、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英文水平等多個角度考查學生是否適合在光華攻讀博士學位。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管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若干知名國際學術期刊都增設了與中國專題有關的特刊(專刊)。在這些特刊(專刊)中都可以看到光華管理學院IPHD項目畢業生的名字。例如,

● 2015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關於“東西薈萃:新概念和理論”的專刊上,共刊登了六篇論文,張燕等人的矛盾領導行為論文是其中之一;

● 2017年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關於“利用基於中國現象研究發展理論”的專刊上,共刊登了七篇論文,姚晶晶等關於中國人的信任和秦昕參與的關於中國企業家的信念是其中的兩篇;

● 2017年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關於“紀念和發展梁覺的學術研究”的專刊,共刊登了七篇論文,姚晶晶關於文化規範的測量和魏昕參與的關於工作中的衝突迴避是其中的兩篇。

在常規的頂級期刊上,也越來越多地看到光華管理學院IPHD項目畢業生的名字。例如,在2015年的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第100卷的第3期和第5期,相繼有秦昕和魏昕的論文;而在第5期中,除了魏昕的論文,還有她在光華IPHD項目的同班碩士同學董韞韜的一篇論文。

我們的學生正在國際上接龍一般此起彼伏地講述中國的學術故事。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見證卓越,親歷變化:回顧光華高水平博士培養之路

張志學,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系教授、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2018年學術大會主席和IACMR當選主席(president-elect)(2018-2020)。研究興趣包括企業領導與文化、談判與衝突處理等,近百篇研究作品發表在多種國際和國內著名學術期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