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股份:脱掉西装,里面是一颗锂电池的心

杉杉股份:脱掉西装,里面是一颗锂电池的心

说起杉杉西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句“杉杉牌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语曾经火遍大江南北,也让这家服装生产企业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杉杉股份,证券代码:600884)为人所熟知。

经历了服装行业的辉煌之后,杉杉股份开始了漫长的转型长征路。

杉杉股份:脱掉西装,里面是一颗锂电池的心

服装类产品的营收总额一直在下滑,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从2013年的42.6%下降至2017年的8.1%,杉杉股份已经不再是一家服装公司了。公司以下属控股子公司杉杉品牌公司为运营平台开展服装品牌运营业务,并以其为上市主体实现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脱去西装的杉杉股份,蜕变成为一家锂电池和新能源公司,业务包括锂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及能源管理服务业务。

一、锂电池材料业务。

公司从事锂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种类涵盖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和电解液。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包括钴酸锂系列产品、多元材料系列产品、锰酸锂系列产品及三元材料前驱体;锂电池负极材料产品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复合石墨及硅基负极材料;锂电池电解液产品包括各种规格型号锂电池电解液及其原材料六氟磷酸锂。公司产品主要销往中国、韩国、日本等区域,客户主要为国际国内主流的锂电池制造商,包括 ATL、LGC、CATL、BYD、国轩高科、SDI、比克、力神等,应用领域覆盖各类数码消费类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用锂电池及储能电池。

公司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主要应用于 3C 数码类锂电池产品、以及航模、无人机等产品所使用的小型锂电池;镍钴锰三元材料,主要应用于对高容量及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及储能用锂电池;镍钴铝三元材料,以高容量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为主。

公司的负极材料主要有人造石墨,主要应用于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 3C 数码、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硅基负极,主要应用于高能量密度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中间相碳微球,主要应用于高功率密度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和储能领域。

锂电池材料行业最终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移动电源等数码类电子产品领域,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低速电动车等动力类应用终端领域以及电动工具、移动基站,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等储能领域。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增长放缓,消费型锂电池进入低速增长稳定发展期。与此同时,在各国大力支持下,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受政府补贴措施鼓励及动力电池技术逐步成熟,动力型锂电池已进入高速成长期,成为驱动全球锂电池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而储能电池由于技术、政策等原因仍处于市场导入阶段,相比动力电池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在电动汽车突飞猛进的前提下,据中汽研预测,到 2020 年,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 17 万吨,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渐成热点,随着技术的提高与成本的降低,有望进一步打开储能的应用空间。

二、新能源汽车业务。

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集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运营、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与研发等业务。

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集成业务主要是将单体电芯根据车辆产品定位及性能需求,集成为模组,再与根据车型及性能要求设计热管理、结构件及电气管理系统等部件组装为电池系统,经检验后出厂,由车辆制造企业装载于电动汽车上,为电动汽车提供能源动力。公司圆柱电池 PACK 生产线,定位于新能源专用车、城市低速车市场;方形电池 PACK 生产线,定位于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非道路工业车辆市场。

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运营业务,主要开展专业的第三方新能源汽车服务业务,包括充电桩的建设、充电运维服务、新能源汽车车辆销售、新能源汽车租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维修、新能源运营数据挖掘与增值服务等。

公司整车业务主要为建立新能源客车和专用车整车技术研发平台,在整车动力系统匹配和优化、整车造型设计、整车系统集成和整车性能测试及标定等方面形成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并为公司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技术支撑。

三、能源管理服务业务

能源管理服务业务主要以储能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为核心提供综合能源开发与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的设计及研制将最终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的目标,打造高效的智慧能源管理服务平台。公司定位于锂电储能系统的“制造+运营”,开发并生产锂电储能系统。根据市场具体情况,采用直接销售给终端客户或自持运营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终端客户主要为高耗电,有节能、降需等需求的大型工商业企业。公司控股子公司尤利卡主要业务包括电池片生产、太阳能组件生产及销售,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

受益于下游终端行业的快速增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杉杉股份已经成为锂电池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根据 EVTank、中国电池网、伊维智库、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我爱电车网联合调研发布的 2017 年度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公司正极材料连续四年位列榜单第一、负极材料 2017 年首夺榜单第一、电解液位居榜单第四。

杉杉股份的正极材料公司自主创立了独特的表面修饰技术、体相掺杂技术、颗粒搭配和特殊烧结工艺,生产出全球领先水平的正极材料。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 4.45V 高电压钴酸锂产品,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以及安全性能,主要应用于高端 3C 领域,为全球首款 4.45V 产品,具备一定的市场独占地位。三元产品不断向高镍和单晶方向发展,公司单晶 523 三元产品,同比市场上的大单晶材料,具有更高的倍率性能,更低的残锂,在满足高容量的同时,仍能兼顾 EV/PHEV 等新能源汽车电池所需的长循环性能要求;单晶 622 三元产品,在高电压高容量的基础上,同时兼备长循环性能;高镍 811 三元产品,容量高达 200mAh/g,低残锂,循环性能优异。

杉杉股份的负极公司在负极材料机理研究方面(颗粒形状和加工性能关系、粒径和倍率关系,比表面积和快充关系,粘接程度和膨胀关系等)取得了较大成果。公司在动力用负极材料方面,产品领先全球。如低温快充高能量密度的 QCG 系列,配合高容量三元正极的 SS1-P15 系列,适合高容量圆柱电池的 EMG系列,以及燃油车用 48V 低电压供电系统的 CP 系列产品。目前 QCG、P15、EMG、CP 系列产品在动力电池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且与国内外主流电池厂商就下一代电池所需的负极材料达成了供应意向;高容量的硅合金负极材料已产业化并可满足新能源乘用车 300wh/kg 性能要求,已对国内主流动力电芯企业实现供货。石墨化技术方面,公司已完成石墨化技术的更新换代,装炉量更大、耗电量更低,待产能扩大后,有利于公司负极材料生产成本的降低,提升成本优势。

提到成本,正极材料所需的钴镍锂的价格一直攀升,为锁定锂电池正极材料上游原材料,稳定上游资源供应,加快推进公司锂电池材料业务发展,2017年7月,公司与洛阳钼业就钴产品的采购与销售以及钴、锂等金属资源项目开发事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公司通过资产管理计划认购洛阳钼业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471,204,189 股,占其总股本的 2.18%,认购价格 3.82 元/股,认购金额 18 亿元,股份限售期 12个月。

随着下游相关产品的需求扩大,产能提升成为杉杉股份的重要工作。正极材料方面,宁乡二期钴酸锂产线已于2017年4月率先投产,三元产线于 2017 年年底投试产。杉杉能源在宁夏石嘴山市启动了年产 7200 吨高镍三元及前驱体项目,并于2018年3 月陆续投试产。2018 年 1 月杉杉能源启动了 10 万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其中一期一阶段 1 万吨产能预计 2018 年年底投试产。负极材料方面,,宁波工厂 2 万吨成品产能于 2017 年 10 月陆续投试产,宁德在建产能 2 万吨,预计 2018 年年中达到投试产条件。郴州杉杉年产 7000 吨石墨化产能预计 2018 年 4 月底陆续投试产,在建年产 16000 吨生料产能。2017 年启动了内蒙古包头年产 10 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预计 2019 年 4 月投试产。

杉杉股份:脱掉西装,里面是一颗锂电池的心

经过多年的转型发展,杉杉股份终于迎来了营收的大幅增长。

杉杉股份:脱掉西装,里面是一颗锂电池的心

当然,对营收贡献最大的是锂电池材料业务,可谓一枝独秀。

杉杉股份:脱掉西装,里面是一颗锂电池的心

与归属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经营现金流近年来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加之新产能的投入,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旺盛,也是负债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17 年中国正极材料产量 20.8 万吨,同比增加 30%;中国正极材总产值 417 亿元,同比增加 95%。2017 年负极材料产量 14.6 万吨,同比增长 23.7%;2017 年中国负极材料市场产值同比增长 28.5%,达 83 亿元。杉杉股份正极业务全年实现销售量 21,447 吨,同比增长19.42%,占国内市场产量的10.31%;公司负极材料业务2017 年实现销售量 30,912 吨,同比增长 36.75%,占国内市场产量的21.17%。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锂电池产业由消费类锂电池逐渐转向动力类锂电池方向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随着 2018 年补贴新政再度上调技术门槛,三元高镍化进程有望加快,硅碳负极使用量将逐渐增多,纯电动乘用车将成为三元电池增长的主要动力。公司将继续夯实锂电池材料的行业龙头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成本管控为手段,进一步扩大产能,提升规模优势,以应对和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良好契机和发展红利。

从杉杉股份由服装到锂电池正极和负极业务这一次转型,目前看是成功的,但也是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坚持与磨砺。从目前公司涉猎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管理服务业务看,笔者认为公司在这两项业务上没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政策改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突围成功。

2018年8月1日,杉杉股份发布了公司2018年半年度业绩快报,营业收入42.86亿元,同比增长11.25%;归属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3.03亿元,同比增长18.87%。按照这个成绩估算,扣除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目前的估值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过,公司负债率又增加了,成了笔者心中难以割舍的痛点。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谅解,并欢迎指导。本文只作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代表投资建议。)(作者:乐道财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