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未退,秋凉又至,季节交替时最难保养

“季秋之后,水冷草枯,多发宿患。”也就是说秋季的温差变化较大,容易诱发旧病。

暑热未退,秋凉又至,季节交替时最难保养

秋季哪些疾病多发呢?元代著名养生专著《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若素知宿患,秋終多发,或痰涎嗽喘,或风眩痹癖,或秘泻劳倦,或寒热进退,计其所发之疾,欲于未发之前。” 进入到秋季,最容易诱发秘泻劳倦、风眩痹癖、痰涎嗽喘,也就是腹泻、高血压、咳嗽三种疾病。

那么如何在立秋之后进行保养?本期特邀韩松雪主治医师为大家带来立秋后的养生知识。

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主任

暑热未退,秋凉又至,季节交替时最难保养

早秋,多发“秘泻劳倦”

腹泻本应该多发于夏季,怎么到了秋季,也会腹泻多发呢?

原因是从8月7日到8月23日,是立秋到处暑,节气刚开始转变,暑湿尚盛,正处于秋老虎期间,又热又湿,暑湿困脾,这时人们的脾胃最弱,细菌的繁殖也最旺盛,人们又易贪凉饮冷,所以最容易患腹泻。其次,从8月23日处暑开始到9月7日,气温开始下降,但湿度丝毫未减,这时寒湿比较盛,特别是素体脾胃虚寒的患者,脾胃格外脆弱,如果稍不注意,又开始贴秋膘,使本来脆弱的脾胃雪上加霜,就最容易患腹泻及脾胃病了,如小儿秋季腹泻,就是秋季多发。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腹泻呢?

首先要注意清洁,注意保暖,不暴饮暴食,不过度贪凉饮冷,一旦发病,及时就医。其次可以使用暖腹袋:藿香5g、苍术5g、艾叶5g、丁香5g、小茴香5g、肉桂5g、木香5g、草果5g。自己缝带,夜里固定放在脐腹上,1-2日即可。适应于脾胃虚寒泄泻,稀水或不消化样便,化验无细菌感染者,起到解暑燥湿的作用。

再说劳倦,中医将过度或长期的劳累疲倦,称为劳倦。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劳倦“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三伏盛夏,天气炎热,代谢旺盛,持续的高温耗伤人体的阳气阴津,脾胃功能又减弱,食欲不振,加之夏天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气血能量得不到适度补偿,使身体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进入秋季以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日照时间逐日缩短,消化功能恢复常态,食欲增强,气血能量代谢相对稳定等。这时,人的机体需要有个生理性的休整阶段。同时,秋季夜间,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生理性的疲劳,不治自愈。但很多患者就诊时自述自己的症状,其中隐藏着很多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抑郁症、肿瘤、贫血、减肥过度、肥胖、过于劳累、睡眠不足等,千万不要忽视,要针对原因积极治疗。

我们该如何预防秋乏?专家提醒,每天多睡1小时;饮食要营养均衡;运动要适量;精神要保持愉快。此外推荐一款提神健身茶:西洋参3g、代代花3g、菊花2g、甘草2g,每日代茶饮。

中秋,易发“风眩痹癖”

古人将具有头晕目眩,或者身体抖动,抽搐一类症状的疾病称为风眩。风眩中的头晕目眩与现代疾病高血压症状相似,所以有学者提出,风眩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病。

有学者发表论文对山东青州18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一年的观察统计,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季节气候温度有明显的关系,平均冬季血压比夏季血压高12mmHg/6mmHg, 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mmHg,舒张压上升0.6mmHg。血压冬季为高峰,一直到第二年的4月开始下降,夏季最低。

那么高血压为什么会在中秋多发呢?中秋为9-10月,天气逐渐转冷,中医认为,寒主凝滞,寒邪使血流减慢,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阻力增大,因而导致血压升高,所以秋冬季节,高血压多发,高发。

预防:注意保暖,充足睡眠,适度加强运动。另外,运用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引导血液下行的药物泡脚,具有良好的预防和降低高血压的作用。处方如下:川牛膝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桂皮5g,泡脚的同时按摩安眠、太溪、涌泉穴,具有辅助的预防和减低血压的作用。

暑热未退,秋凉又至,季节交替时最难保养

晚秋,易发“痰涎喘嗽”

“痰涎喘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慢阻肺、肺心病等疾病。原因是肺主气、司呼吸,所以咳喘主要责之于肺。“肺朝百脉主气司呼吸”、“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急性咳嗽主要在肺,慢性咳喘则与心脾肾心有密切的关系。

秋季为肺当令,就是肺值班,肺的责任最重、也最累,所以最容易受伤。肺为娇脏,肺又为清肃之脏,是最干净的脏器,怕冷、怕热、怕干燥、怕痰湿、怕脏物,为空虚之脏,容不得一点异物。秋末,则秋寒肃杀,寒气最容易袭肺,导致肺失宣发肃降的功能失司,所以素有痰涎喘嗽之疾,到了秋冬,最容易发病。有统计报道,北方地区,到了11月,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病人明显增多。

中医对于咳喘的预防和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进行辨证治疗。首先是注意保暖,避风寒,避免感冒,减少咳喘的发作。其次,根据不同症候,推荐几个偏方教你治疗秋季咳嗽。

1、川贝白梨治风热咳嗽:把梨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对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 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服用。润肺、止咳、化痰,口感好,治风热咳嗽,痰黄黏稠,鼻流浊涕,咽红口干等。

2、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发汗散寒,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3、无论哪种咳喘都可以配合做扩胸运动锻炼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暑热未退,秋凉又至,季节交替时最难保养

秋季是酷暑最热和严寒最冷的中间缓冲地带,是对夏季的恢复,也是为冬季存储做准备,所以秋季的养生至关重要。您做好准备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