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1、看过上一期《向往的生活》,对一个叫吕思清的男人印象深刻。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他的履历熠熠生辉:

四岁学琴,

五岁登台演出,

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

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誉为“东方第一人”。。

在节目中,当一首《梁祝》缓缓的从他的手底宣泄而出时,在场每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泪光闪过。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这泪光里,有一分是被琴声感动,,一分是羡慕,还有一分是遗憾。

思清表演结束后,王迅按捺不住,也表演了一曲,虽然动作很标准,但是也只能是勉勉强强拉成曲子。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复感叹:

可惜我原来没坚持;

最对不起我妈,我第一把小提琴41块钱,我妈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18……刚开始我也特喜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

我后来特别后悔,当时要是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现在是个特长……

其实,在场的几个会拉小提琴的人:吕思清、大华(刘宪华)和王迅,而且巧合的是差不多都是从四五岁开始练琴的,几十年过去了,相同的起点却走出三条不同的人生:一个成了世界级的演奏家,一个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而另一个,连一句喜欢都难以启齿。

字幕上出现的那一行字,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孩提时代的我们,总是很难先知先觉。

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寥寥数语,说出多少成年人的心声。

2、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有个女孩子看起来文文静静,平常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的才艺。平常除了上课,几乎都和我们一起疯。学期末的时候,每个学院都要组织一场迎新晚会,辅导员要求每个班级出节目,宿舍6个人只有她报了一个钢琴独奏。

迎新晚会那天我们都去看她表演,舞台上的她神采飞扬,指尖流畅的弹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梦中的婚礼》,我们都不敢相信舞台上是她。

我们在舞台下,只能一边鼓掌一边羡慕,更多的是遗憾。

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她从小就被逼着学钢琴,因为她妈妈说女孩子就应该学点才艺,刚开始学琴的时候,两只手都弹到要抽筋,还总是被邻居投诉“太难听”。在妈妈的“逼迫”下,她的钢琴考到了十级(非专业)。

同宿舍的一个女生感慨的说:

我小时候看见别人跳舞就特别想学,我妈就给我报了舞蹈班,可是刚上了3天,我就撂挑子不干回家了。因为拉筋、劈腿太疼了,那个时候年纪小,一回家就哭,我妈心疼就不让我去了。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我妈也逼着我学多好。。

之后学校有什么活动,她总是在舞台上闪烁着光芒,而我们就只能在台下为她默默鼓掌。

其实我们经常会感慨

如果当初我妈也逼着我学点才艺多好,也不至于现在一个闪光点都没有

如果当初我妈逼着我学跳舞,我现在肯定又瘦又有气质

如果我妈当初逼着我学编程,那我现在没准就是科技公司的高管了

如果当初.....偏偏人生没有给我们机会去实现这个“如果当初”。

长大以后,我们只能看着别人的一技之长,默默的羡慕,默默的遗憾。最让我们遗憾的是:既没有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在别人尽情表现自己的时候,我们只能躲在角落默默地羡慕。

人都是有很大惰性的,尤其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没那么成熟的时候,没人监管、没人逼迫,很容易就放弃需要付出长久时间的事,转而选择最轻松简单、最容易得到快乐的方式。

3、学习特长和学知识是一样的。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高考,这是一场极其漫长的马拉松,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孩子掉队。

甚至有很多家长主动“放弃”孩子

算了吧,既然孩子不想学,学了他又不开心,还不如让他痛痛快快玩几年呢;

孩子那么小,学那么难的东西干嘛呀,反正以后也不一定能用的着;

他不喜欢学习,说明他就不是学习的料,大不了以后不吃这碗饭,条条大路通罗马,将来可以从事别的工作。

而且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这种放纵当做对孩子的尊重,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这是在尊重孩子的意见。

殊不知,在这放纵的教育中已经被其他孩子远远甩在背后。他不知道,现在的一时之快换来的是未来的艰难;他不知道,现在的不学习换来的是社会的淘汰;他不知道,原来顺着他、只让他玩乐的父母不是最明理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传的上海幼升小那个“三个月开口说话,一岁跟外国人交流”的牛娃,从8000+个孩子中,选出60个孩子录取率只有0.75%,不管信息是真是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有99%都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的,不努力学习技能的孩子只能被淘汰。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懒惰、半途而废、知难而退这些都是天性使然,而父母的教育则是帮助孩子克服所谓天性,让他更自律、更勤奋、更上进。

就像17岁被斯坦福录取的“编程神童”何一非,在别的孩子学习琴棋书画,补习奥数、英语的时候,他就是与众不同的喜欢电脑编程,英语基础差在网上查资料都看不懂,在他几乎都要放弃的时候,正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让他坚持下来。而学编程也没让他的父母失望,他的英语和数学成绩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尤其是思维模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遇到问题不再半途而废而是找到关键点逐一击破,不再轻言放弃。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父母在孩子快要放弃的时候要做的,不是和孩子一起放弃,而是为孩子的小火焰加一把柴,鼓一把劲,坚定的支持孩子。

而且很多时候孩子对兴趣不是“一见钟情”,而是在这件事情上做出来成就感、满足感,才慢慢产生了兴趣。就像节目中的刘宪华,本来不喜欢拉琴,直到12岁参加了比赛,尝到了甜头,才慢慢对拉琴“日久生情”。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我们的一位学员,父母都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妈妈告诉我们,她本身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很清楚拥有什么样技能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而且现在国家对编程教育的极其重视,学编程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也是希望孩子能掌握编程思维。

她坚持让孩子学习编程,可是起初上课的时候孩子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来上课的时候孩子都是愁眉苦脸。但是在上完《飞机大战》这节课,孩子突然兴奋的告诉老师:“老师,你看!这个游戏真的是我做出来的吗?我想让它同时发射300颗子弹都可以!我一定让我的同学都来看我的作品,将来我一定要好好学编程,参加信奥赛拿大奖!”孩子也从最初的被逼着去上课,到后来他每天背好小书包催着妈妈快点出发。

致家长:不逼孩子一把,未来要怎么面对八十一难?

飞机大战 图源:童程童美

如果妈妈没有坚持,孩子说:“妈妈,我不感兴趣,不要学了或者妈妈,太难了,我觉得我学不会”,立马得到家长的同意,那么孩子遇到任何困难都想放弃、想偷懒,终究孩子会一事无成。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逼着他”不要放弃,坚持陪他度过瓶颈期,并且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奖励,过程可能很痛苦,但是结果一定是值得的。

被父母“逼迫”的这个过程,不完全是为了孩子成绩的提高,最根本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时间观念、专注力和思维方式。

我们心中永远的猴王——六小龄童,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父母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未来的路还是要自己走,除了“逼迫”孩子坚持,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前看清未来。

科技改变未来,而编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你还犹豫吗?

童程童美,凝聚美国上市公司16年编程教学经验,缔造中国少儿编程专业化先锋品牌,提供少儿编程、智能机器人编程和编程数学等课程和服务!聚焦童程童美最新动态、STEAM创客教育、编程教育、小升初等前沿教育理念,培养综合国际化少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