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人父親帶華裔兒女紐約長島打造生蚝夢

美国白人父亲带华裔儿女纽约长岛打造生蚝梦

Osinski一家開船查看生蠔養殖場的情況。(美國《世界日報》/陳小寧 攝)

中國僑網8月8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在紐約長島東北端的綠港(Greenport),有一戶看似平凡卻不普通的家庭:白人父親Michael Osinski因崇尚自由、實踐的教育理念,和華裔妻子Isabel及一雙華裔兒女自曼哈頓搬至長島,十幾年如一日經營生蠔養殖場,生產、捕撈、送貨、凡事身體力行。

在他們的影響下,兩個孩子從小就參與其中,不僅憑藉獨特的生蠔養殖背景被頂尖名校錄取,更通過現代化的發明創造,讓自家的養殖更高效、生蠔更肥美,深受高檔餐廳和食客喜愛。

“Susanna要讀學前班時,我們還住在曼哈頓Gramercy Park,有一天帶她去一所學校的開放日(open house),我問老師學校的優勢在哪,老師說:‘我們早早就為孩子準備幼稚園的面試,並幫他們在面試時取得成功。’”

這個回答讓Michael大吃一驚,“三、四歲的孩子就要準備面試,簡直是荒唐”;對紐約市的教育感到沮喪的他,於是賣掉自己的軟件公司並退休,和家人搬至綠港的夏季度假屋,開始新生活。

綠港20世紀早期是生蠔的盛產地,隨著工業化發展,外加大眾的口味向肉類轉變,生蠔養殖業逐漸衰落;偶然發現自家在綠港的度假屋還附帶5英畝(約30畝)的水域,啟發Michael和Isabel嘗試養殖生蠔,Susanna和Mercator姐弟倆,也因此有了新的生活和學習方式。

Michael說,我們都是新手,沒人可請教,全部靠自學,孩子們從小就跟我們上船和開船。勞動的時候也是真正開始思考的時候,總有各種實際問題需要親自動手解決,孩子們脫離了電腦和手機,獨立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別看年齡小,他們這方面的能力其實超出成年人的預期。

Isabel說,生蠔養殖最大的挑戰是自然因素,水下環境殘酷而不可測,會有生物攻擊、吃掉生蠔,或者在水中捆綁生蠔的繩子突然鬆動、生蠔隨之漂走等問題。“一個小疏忽造成的後果,或許幾個月、甚至一年後才顯現,而且非常致命,經年累月的努力可能在一瞬間功虧一簣”。她說。

Isabel表示,每年9月至來年1月是生蠔的生產高峰,也是一家人最忙的時候,冬天的水溫極低,一旦掉進水裡會有生命危險。感恩節、聖誕節全家也要工作,孩子們得撿1000個生蠔才能去查看聖誕禮物。每個工作日的早7時,全家人一邊吃早餐、一邊分配當天的任務,各自進行,但把生蠔從水中提取出來再篩選等重頭戲,則需要四個人合力工作,常常全身是泥、一做六小時不停,連吃午飯的時間也沒有。

也正是經歷過這些,Isabel說,Susanna和Mercator更知道所擁有的一切都來之不易。回憶到Mercator小時候“捍衛”生蠔的故事,Isabel至今仍能笑出聲:“他也就兩、三歲吧,鄰居讓大家看一隻小螃蟹,他竟上去狠狠跺了一腳說‘那不是吃我家生蠔的螃蟹嗎!’”

但夫妻倆更為孩子們自豪,Mercator三歲就開船,十歲左右的動作已能比大人快;Susanna雖已離家上大學兩年,但三不五時就會打電話來問養殖場情況。“姐弟倆是好搭檔,弟弟負責技術,姐姐善於管理。” Isabel說。

悉心付出也讓他們的生蠔名聲在外,目前整個養殖場的生蠔數量已達到100萬,米其林餐廳Eleven Madison Park只從他們家進貨,雀兒喜市場(Chelsea Market)也是他們的客戶;還有不少民眾來他們的養殖場參觀和品嚐,其中近50%是亞裔,他們甚至供貨到西岸加州。

“長到兩年的生蠔最好吃,雖然很多同行在生蠔18個月時就開賣,想賺更多的錢,但我們總為了更好的口味多等等。”Isabel表示,水越冷越乾淨、生蠔在水中的時間越長,口感就越肥美,尤其綠港很早就安裝了汙水處理系統,水質更為清潔,而生蠔又具濾食性、可以改善水質,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雖然Susanna對接手生蠔養殖場非常有興趣和熱情,但Michael和Isabel內心深處並不想讓兩個孩子花一輩子在養殖場上,重體力活、又耗時,全家基本沒有一起旅遊過,總要有一個人在家看管。他們希望姐弟倆大學畢業後能找一份工作,去外面看世界,而家永遠都在這裡。(劉大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