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定位、劃線、開顱,為患者“修補”大腦是郭庚的日常工作。這樣的手術,他每年要做上百臺。

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18:20,連續4天沒回家吃飯的郭庚準備下班,他盤算著先給女兒準備第二天的生日禮物,然後親自下廚為家人做一頓晚餐。急診科的一個電話,讓他的計劃變成泡影:剛從忻州轉來一個病人,急需開顱手術,否則命不久矣。

患者是一位47歲的農民,下午在家幹活時突然倒地抽搐,送來已經昏迷。影像學檢查結果,是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資料顯示:“這種病致死、致殘率極高,1/3的病人死在來醫院的路上,1/3的病人死在治療過程中。”

郭庚深知病情兇險,要在短暫的術前談話交代清楚疾病和手術風險並不簡單。但家屬的充分理解和配合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刷手、消毒、穿手術衣。動脈瘤長在大腦深部的血管上,郭庚根據影像學資料定位、劃線,同時麻醉醫生和器械護士為手術做準備。醫院開通急救綠色通道,這是從死神手裡搶時間。19:10,切開頭皮,手術開始。

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人的頭皮有5層,頭皮下有肌肉,肌肉下是顱骨,顱骨外有骨膜。

郭庚與助手分離頭皮與肌肉,逐漸暴露顱骨。骨鑽在顱骨上打孔,底下就是大腦。鑽的動力很足,嗡嗡的聲音環繞在手術室裡。

開顱完成,手術器械換成精密更為顯微儀器。人體組織布滿血管,郭庚左手一邊吸除淤血一邊分離大腦,右手負責在腦表面燒灼止血。

手術在顯微鏡下進行。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腦組織軟,腦內神經和血管錯綜複雜,毫釐之差,便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郭庚呼吸緩慢,10秒鐘眨一次眼。

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23:10,手術結束。無影燈下郭庚的大手為尚未甦醒的患者遮擋傷口,一道光照下來,彷彿照亮了這個生命。

當下醫療環境,一百臺成功的手術成就不了一個醫生,但一臺失敗的手術卻可能毀了一個醫生。“許多年輕人不再報考醫學院,醫學生畢業後轉行。我也是老百姓,我知道沒人當醫生最後吃虧的還是老百姓。”

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回到辦公室,郭庚查閱國內外文獻,“術後是最佳學習時間”。現代醫生不僅面臨繁重的臨床工作,還兼具科研、教學等任務。郭庚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最年輕的碩導,培養著7名碩士研究生。

凌晨1:30,郭庚才有時間打開窗,看看外面。從早上7:40踏進醫院大門,18個小時以後,終於有機會放空自己。郭庚的微信簽名上寫著“每天都要動腦”,原來動腦不是思考,而一名神經外科醫生每天要面臨的考驗。縱然有失敗,但更多的人活了下來。

“80後”“海歸”“博士後”是神經外科醫生郭庚的標籤。學醫12年,第四軍醫大學博士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完成博士後課題,回到老家太原。從醫10年來,郭庚每天睡6小時,每年休息不超過15天。

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主攻腦血管病方向的郭庚,還做支架置入和動脈瘤栓塞術。介入手術在大劑量X線照射下進行,普通人一輩子接觸不了幾次,但醫生一年要做上百臺。

郭庚說:“醫生經常忘了自己也是有家的人。明天是女兒生日,答應要買的禮物還沒著落。現在最希望的,是明天可以回家吃晚飯。”

山西大腦“修補匠”,每天都要“動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