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你的表情怎么设计?悲伤还是快乐?

清明扫墓,你的表情怎么设计?悲伤还是快乐?

1、清明这一天,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借酒消愁,还是喜上心头?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你们都很熟,小时候就会背。可是,你知道这首诗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吗?

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

你看前两句,说的是,清明时节,路上下雨,冷,不舒服,来来往往的人祭奠亲人或祖先,魂都没了。

这种情感,肯定是悲伤的。对此,大家没有争议。

你再看后两句,杜牧说,他看到一个牧童,问他哪里有酒馆?牧童就跟他说:你看前面,有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那里就有一个酒馆,可以坐坐歇歇喝一杯。

争议来了,这后面两句,要表达的是什么?是不是借酒消愁?

杜牧死去多年,我们也没有办法亲口去问他。

不管你们怎么理解,我呢,倾向于把这个事,理解成喜上心头,先悲后乐,总体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你想想,大好春光,一片杏花灿烂的开放,旁边有一个酒馆,你坐在里面香气扑鼻,然后要一壶酒来几盘春天的野菜,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吗?

2、唐朝皇帝曾经强制要求,清明扫墓祭祖的人必须悲伤

唐朝的时候,有个叫唐高宗的皇帝,曾经下过一道圣旨,禁止天下人在清明节扫墓前后娶媳妇、嫁女儿,禁止大家饮酒,坐在一起开心。

唐高宗,就是那个把武则天从爸爸的女人变成自己的女人的那个皇帝。

有一天,唐高宗听到大臣向他报告:民间社会呀,现在风气不好,清明节扫墓回到家,面对桃红柳绿,喝酒作乐。脸上没有一点悲伤的模样,那个表情如沫春风,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

唐高宗一听,这怎么行呢?皇帝以孝治天下,天下人不做孝顺儿孙,这天下还怎么治?

所以,唐高宗下了一道圣旨,强制大家扫墓的表情,必须悲伤,否则,就是不孝。

皇帝这种圣旨,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当时那几天肯定有效,几年一过,大家呢,就忘了,就不把这个事当做一回事了,所以,唐高宗之后的唐玄宗,又下了一道圣旨,对扫墓当天的感情做出了规定。

唐玄宗要求:老百姓扫墓结束之后,不得寻欢作乐。

3、新坟的表情或许需要哀伤,旧坟的表情可以快乐

皇帝要求天下老百姓祭祖之后还要那么悲伤,其实呢,也是强人所难,不了解天下的老百姓,对生死的态度,比他们想象的豁达,没那么装模作样。

一个人去墓地上祭扫自己的亲人祖先,到底是难过,还是开心,归根到底取决于扫墓的人对睡在墓里面的人,感情深不深?想不想念?难不难过?

一个国家,强制性地要求自己的老百姓扫墓的时候必须悲伤,其实,是没用的。老百姓自己心中有数,对“新坟”,他们容易悲伤,对“旧坟”,则像个节日活动,容易欢喜。

所谓新坟,就是新近死去的亲人的坟墓。

“守孝三年”,是古代习俗。一般情况下,就以三年为限,区分新坟旧坟。过了三年,就是旧坟。三十年三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老祖坟,更不用说,先人早就变成祖先了,你还让他们骑在活人的头上,强制后代悲伤,这不是强人所难是什么?

其实,古人的古人认真思考过这件事。春秋时代,《左传》当中就下过符合世理人情的结论: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

意思是说,祭祀先人,先祭祀新近死亡的亲人,这样做,是对的。

当时的国君就觉得,你要求老百姓把故鬼放在前头,认为他辈份大,就把他放在前面祭祀,是强人所难。因为人们对“故鬼”,其实没什么感情。

人们去新坟上祭奠自己的亲人,悲伤哭丧那种生离死别的感受,是油然而生的,你禁止他悲伤,也没用。所以清朝之后,对于十代以前的老祖坟,掌权者不再要求后代假装悲伤,只要求他们在祭奠老祖宗的时候,表情肃穆,有点敬意,就可以了。

4、人生苦短,清明节大好时光,你要是觉得开心,你就一醉方休

清明节扫墓不是自古皆然的事。

历史上,清明节最早,就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个。为什么叫清明呢?无非是因为这个时间段里,气清景明,大地涌动着洁净的氛围,桃红柳绿的,大家非常的开心。

说到底,清明节本身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在这个时间段,人们出来踏青,踢毽子,荡秋千,和春天拥抱,图的就是开心。如果不是唐宋时代,祭奠祖先的寒食节和清明节逐渐融为一体,清明节可能就不会在清朝变成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

清明节开心,是大自然的规定,清明节扫墓不开心,是人世间的规定。如果我们相信天道高于人道的话,这个时间还是应该开心一点。

最后,我引用一首入选《千家诗》的宋诗,说说清明节为什么要开心: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首诗,通俗易懂,我就不翻译了。

前面几句,说的很夸张,坟墓里的亲人,我想念你,流的可不是泪,是血。

后面几句,说的是真话,太阳落山之后,回到家里,看着孩子在灯火前嬉戏玩耍,诗人不再假装悲伤,“人生有酒须当醉”,今天有酒今天醉,好好珍惜今天。

为什么呢?

诗人在最后一句说了,清明这天,我们在亡灵面前撒下的祭酒,哪一滴流到过阴间?不可能啊,与其等着后人祭祀时给你洒上几滴酒,不如乘今天还活着,开怀畅饮,不醉不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